药材名称:关白附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异名:白附子(辽、吉通称)。
基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原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évl)Rap.(Aconitum.koreanum Rayrn.);Aconitum.komarovii Steinb.;又名山刺叭花(东北)。
历史:本品以白附子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唐本草》载:“此物本出高丽……形似天雄,本经出蜀群今不复有。”李珣引文曰:“……生东海,又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纲目》草部毒草类叙述:“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所描述者即指本品。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块根通常倒卵形或纺锤形,常两个连生。茎直立,通常单一。叶互生。具柄;叶片近五角形,长4~8cm,宽3~9cm,掌状3全裂达基部,全裂片再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成线形状或线状披针形的小裂片,小裂片宽1~3mm,上面无毛或稍被毛,背面主脉隆起,无毛。总状花序单一或分枝,花序轴及小花梗密被贴伏的短柔毛;小花梗长0.6~3cm,中部具2枚钻状线形的苞片;花左右对称;花萼淡黄色,常带淡紫色的网脉,外密被淡黄色短柔毛,盔瓣舟形,先端突出呈喙状,喙部以上向内凹陷,侧瓣宽倒卵圆形,底瓣窄椭圆形,密叶2,爪部长1.5~2cm,唇部具2条明显的脉;雄蕊多数;心皮3,子房被紧贴的白色短毛。蓇葖3,直立,长约1cm,被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50页.图11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900m间山地草坡或疏林中。分布于黑龙江东部、吉林、辽宁、河北北部。朝鲜、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8~9月挖取块垠,除去茎叶、根须、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辽宁、吉林。
鉴别
性状:子根长卵形,卵形或长圆锥形,长1.5~5cm,直径7~20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皱纹和侧根痕,有的有瘤状突起的侧根、质较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较平坦,富粉性。母根长圆锥形,长2~5cm,直径5~20mm,顶端有茎基,表面棕褐色或黄棕色,具纵皱及沟纹,并有多数横长突起的根痕散在或横列近似节状。体轻,质松,断面有裂隙,粉性小,以水湿润后,二者断面均可见多数暗色点,成环状排列或散在。气微,味辛辣而麻舌。以个大,皮细、饱满充实、粉性大的子根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皮层为6~8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内皮层明显。中柱散有筛管群;并有数个致10数个复合的外韧维管束,呈环状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母根多裂隙;薄壁组织中散有石细胞,壁稍厚。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白附子和制白附子。 ①白附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厚片。 ②制白附子 取净白附子,大小分档,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粘沫,换水后加白矾(每白附子100kg,用白矾2kg),泡1天后再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内无干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6~7成干,切厚片,干燥。每白附子100kg,用生姜、白矾各12.5kg。此外,尚有姜矾甘草制,姜矾甘草皂角制,生姜石灰制,白矾甘草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生物碱类成分有:次乌头碱(Hypoconitine),含量约为0.011%,异构异叶乌头碱(Atisine)、关附甲素(1)、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庚素、辛素、壬素(Guan-fu baseA,B,C,D,E,F,G,H,I,)关附Z素(Guanfu base Z),[1~9],其中关附y素(Guan-fu base y,Acorine,即关附壬素),关附甲素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10]。
(1)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2):106。
[2] CA 1987;107:L70430h。
[3] 药学学报 1966;13(3):186。
[4] 中草药 1981;12(3):1。
[5] CA 1987;107:130859a。
[6] 中草药 1988;19(3):111。
[7]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516(3):58。
[8] CA 1987;107:194957p。
[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8;19(3):238;22(2):104~5。
[10] 中国药理学报 1983;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