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大戟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京大戟(《中国药典》),龙虎草、九头狮子草、臌胀草、红芽大戟(江苏),千层塔(江西),灯台草(吉林)。
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戟的根或全草。
原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韩保升谓:“苗似甘遂而高大,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肉黄白,二月,八月采根用。”李时珍谓:“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所述即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圆锥形。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为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先端钝,长3~8cm,宽5~13mm,全缘,背面稍被白粉。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具5伞梗,基部有轮生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的苞片5枚;杯状花序总苞坛形,项端4裂,腺体椭圆形,无花瓣状附属物;子房球形,3室,花柱3,顶端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突起;种子卵形,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4页.图2977)
生境与分布:生于较阴湿的山坡林缘、路旁及草丛中。
在新疆有以准噶尔大戟Euphorbia soongarica Boiss.作为大戟入药的,准噶尔大戟与大戟的主要区别点是根呈圆柱形,外皮棕褐色。叶片为长披针,伞房花序,苞片黄色。蒴果卵形。
生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和温和湿润气候地区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于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撒播,播后覆上薄土。出苗后进行松土、除草、追肥等管理。当苗高12cm以上时,可移栽出床,按株距20~25cm,行距30~35cm穴栽,深7~10cm,每穴栽苗1株。也可进行分根繁殖,移栽后注意中耕除草,适时追施腐熟粪肥或饼肥1次。当植株现蕾时,需及时摘除。
采集: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干燥。产于江苏南京、扬州、邳县等地。
鉴别
性状:大戟根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5~20cm,近根头部偶有膨大至4cm,根头常带有茎的残基及芽痕;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直沟纹及横向皮孔,支根少而扭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棕黄色或类白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
理化:取样品粉末0.5g,加石油醚5ml,浸渍1小时,浸出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甲醇-氯仿(5∶10)和甲醇-氯仿(0.25.10)为展开剂,以大戟醇为对照。先后展开2次,第1次展开2cm,第2次展开10cm,先用碘蒸气熏,再用香荚兰醛浓硫酸喷雾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72)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大戟片和醋大戟。 ①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大戟:取大戟置锅内,用米醋和适量水,浸拌约1~2小时,用文火加热,煮至醋液被吸尽时,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时,切厚片,干燥。每大戟100kg。用米醋3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含大戟甙(Euphorbin)、生物碱。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