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药子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金线吊乌龟(《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头花千金藤的块根。
原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ex Yamamoto(Stephania disciflora Hand.-Mazz.),又名独脚乌桕(广东)、铁秤砣(江西),金线(丝)吊蛤蟆(浙江)。
历史:“白药”始见于《唐本草》。按《证类本草》卷九引《图经本草》,其图有三种白药,其中有:“江西出者叶似乌桕,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成赤色。”此与今之防己科白药子相符。所附临江军(今江西清口县西南)白药图亦与本种相似。《植物名实图考》以金线吊乌龟载入:“蔓生,细藤微赤,叶如小荷叶而后半不圆,末有微尖,长梗在叶中,似金莲花叶。附茎而细红白花,结长圆实,如豆成簇,生青、熟红黄色,根大如拳。”其描述和图均与防已科白药子相同。且本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作白药子用,销售最广,因此,防己科的白药子应为白药子之正品。至于历代本草记载的其它几种白药,大体与现今白药子中的异物同名品类似。又《植物名实图考》金线吊乌龟条载:“按陈藏器云,又一种似荷叶,叶如钱许(大),亦呼为千金藤,当即是此。患齿痛者,切其根贴牙龈上即愈。”故《本草拾遗》的千金藤有数种,而吴其濬认为即本种。今植物界以Stephania iaponica(Thunb.)Miers为千金藤,后者无块根,不应为金线吊乌龟。本品为较常用中草药。主产于湖南、浙江、销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亦产,多自产自销。
形态:多年生缠绕性落叶藤本。块根肥厚,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3~10cm,直径2~5cm。老茎下部稍木质化,略带紫色。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长4~10cm;叶片圆三角形或扁圆形,长5~9cm,宽与长近相等或较宽,顶端常具小突尖,基部楔形或微凹,全缘或微呈波状,下面粉白色,两面无毛,具掌状脉5~9条。花雌雄异株,约20朵花组成头状聚伞花序;雄花序总梗长1~2cm,数个头状聚伞花序排成总状,花萼及花瓣各3~6片;雄蕊6,花丝合生成柱状,花药环生成圆盘状,花药横裂;雌花序各梗只一个头状聚伞花序;花萼及花瓣各3~5片。核果球形,熟时紫红色;内果皮坚硬,呈扁平马蹄形,直径4~5mm,背部具疣状突起和槽纹。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93页.图79)
生境与分布:生于肥沃湿润的草丛及灌木林中,或山坡、路旁阴处,以石灰岩地生长较盛。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生药采集: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厚片,干燥。药材主产于湖南、浙江。
鉴别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片块,直径2~7cm,厚0.2~15cm;外皮暗褐色,有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类白色或灰白色,可见维管束斑点,有的略呈环状排列。质硬而脆,断面显粉性。气微,味苦。以片大、断面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 块根的横切面:木栓层为8~10余列木栓细胞。靠近栓内层处有少数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长径60~90μm,短径28~52μm。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细小方晶、针晶或棒状结晶。中柱占根的大部分,为三生构造,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1~4个同心环,中央的木质部束较大,导管旁有多数纤维束及少数管胞。本品薄壁细胞含多数淀粉粒,单粒圆形、椭圆形、盔帽形,直径2.8~17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3个分粒组成;中柱薄壁细胞含少数细小方晶及棒状结晶。(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80)
理化:取样品粉适量,按“地不容②”项方法进行薄层色谱。(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0)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贮藏:置通风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酚性生物碱约2.5%,非酚性生物碱1.75%。从中分离出头花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1)、头花千金藤酚碱(Cepharanoline)、头花千金藤胺碱(Cepharanine)、轮环藤碱(Cycleanine)、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rine)、小檗胺(Berbamine)、高阿莫林(Homoaromoline),水溶性部分含有与木兰碱(Magnoflor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相对应的斑点[1~3]。还有粉防己碱、三叶防己碱。
新近分出头花藤吗啡碱(Cepharmorphinanine)(2)、华木防己碱(Sinoooluline)、青藤碱(Sinomenine)、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及生物碱FK-3000等[4,5]。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9;89:1678。
[2] 药学杂志(日) 1967;87:1203。
[3] CA 1953;47:5011c。
[4] 邓京振博士论文.中国药科大学,1992。
[5] Phytochemistry 1992;31 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