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葛花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葛条花(《中药志》)。
基源:为豆科葛属植物葛的花。
原植物: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
历史:本品载《本经逢源》。云其:“能解酒毒。”
余项参见“葛根”条。
生药采集:立秋后当花未全放时采摘花蕾,晒干。药材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安徽
鉴别: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略呈扁肾形,长0.5~1.5cm,宽2~6mm,厚2~3rnm。萼片灰绿色,基部连合,先端5齿裂,裂片披针形,其中2齿合生,表面密被黄白色毛茸。基部有2片披针钻形的小苞片。花瓣5片等长,突出于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蓝紫色,外部颜色较浅,呈淡蓝紫色或淡棕色。雄蕊10枚,其中9枚连合,雌蕊细长,微弯曲,外面被毛。气微弱,味淡。以朵大、淡紫色、未开放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经预试含胺类或水溶性生物碱及微量黄酮化合物[1]。
从花得新三萜皂甙3-O-[α-L-鼠李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1→2)-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槐二醇及其甲酯、槐花皂甙Ⅲ(KaikasaponinⅢ及其甲酯,和6,4′-二羟基-7-甲氢基异黄酮等多种异黄酮[2]。还得到色氨酸衍生物1-β-D-葡萄吡喃糖-N己酰-L-色氨酸(1)[3],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90。
[2] Chem Pharm Bull 1988;36(3):1174。
[3] Chem Pharm Bull 1988;36(10):4171。
[4] CA 1990;112:62607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