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夜交藤
名称出处:《本经逢原》
概况异名:首乌藤(通称)。
基源:蓼科蓼属植物何首乌的藤或带叶的茎藤。
原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余项参见“何首乌”条。
生药采集:秋、冬季采割,除去细枝及残叶,捆成把,晒干。
鉴别
性状:茎细圆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7mm,节部约1cm。表面紫红色、棕红色或紫褐色,有明显纵皱纹,散有突起的皮孔小点,并残有分枝及芽痕。栓皮菲薄,易呈鳞片状剥落。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导管孔明显。髓疏松,类白色。气无,味微苦、涩。饮片多切成长短不一的小段,长4~10mm,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皮部薄,棕色,形成层环棕黑色,木部淡黄白色至黄棕色,导管孔明显,髓部小,射线清晰可见。以条粗壮,外皮紫红色者为佳。
显微 茎的横切面:木栓层菲薄;皮层薄,细胞腔内含草酸钙簇晶;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状,每束径向为4~6列纤维,纤维束之间有石细胞群切向相接,纤维壁极厚,木化;韧皮部较宽,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主为纤维,导管直径约至180μm,单个散在或2个径向并列;髓部小,有簇晶;射线细胞中含有簇晶。(图见《药材学》.275页.图257)
化学性质藤茎含大黄素、大黄素-6-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8-0-β-D-葡萄糖甙。地上部分含金丝桃甙、毛地黄-木糖甙、四羟基苯乙酮-葡萄糖甙等。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91;2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