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神曲
名称出处:《药性论》
概况异名:六神曲(《本草便读》)。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辣蓼,菊科蒿属植物青蒿和蔷薇科杏属植物杏或山杏的种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原植物: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青蒿Artemisia annua L.。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
历史:本品始载于《药性论》,历代本草医书多有论述其功效,在《本草经疏》记载:“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记载本品内含的是《本草求真》:“神曲,辛甘气温,其物本于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六味,作饼蒸郁而成,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医多用此以为调治。”今神曲所采用的植物主要是上述几种。
余项参见上述有关条目。
生药鉴别:本品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宽约3cm,厚约1cm;外表土黄色,粗糙。质硬脆,易断,断面不平,类白色,可见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洞。有陈腐气,味苦。以陈久、无虫蛀者为隹。
加工炮制:制法:用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各12kg,切碎;赤小豆碾米、杏仁去皮研碎各6kg,混合拌匀,入麦麸100kg,白面60kg,加水适量,揉成团块,压平后用稻草或麻袋覆盖,使之发酵,至外表长出黄色菌丝时取出,切成约3cm见方的小块,晒干即得。另法:用鲜蓼子4.5kg,鲜青蒿、鲜苍耳各1.5kg,洗净,切碎,加水浸泡;杏仁去皮研碎、赤小豆研碎各6kg,加水煮成粥状,混合拌和,入白面150kg,略加清水,反复揉匀,然后压成方块,用麻叶包裹,置温室中经发酵后,切成小块,晒干即得。 ①炒神曲 取麸皮撒匀于热锅内,俟起捆,将神曲倒入,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不加麸皮,炒至黄色亦可。 ②焦神曲 取神曲置锅内,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取出,略喷清水,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酵母菌、淀粉酶、挥发油、甙类、脂肪油及维生素B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