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子

医药知识2023-02-02 22:50:33百科

红娘子

概况

异名:樗鸡(《本经》),灰花蛾(《纲目》),红娘虫(《药材资料汇编》),么姑虫(《中药志》),红女、红姑娘(《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蝉科动物黑翅红娘子等的全体。

原动物:黑翅红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褐翅红娘子Huechvs philaemata Fab.。短翅红娘子Huechys thoraeica Distant

历史:红娘子和樗鸡,在现代动物学上是两种不同科属的昆虫,而历代《本草》每多混淆。或云“形似寒螀”,或云“形类蚕蛾”。“寒螀”是蝉类,云似“寒螀”者,颇与蝉科红娘子相近;类“蚕蛾”者,则很象樗鸡科的樗鸡。但目前药材只用红娘子,樗鸡未见入药。

形态:红娘子形似蝉而小,体长15~25mm,宽约5~7mm。头部及胸部均呈黑色,唇基朱红色。头部两侧有复眼,大而突出,杂有黑褐色的斑块;触角一对,位于复眼间的前方。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两侧有2个大形斑块,呈朱红色;雄虫在后胸腹板两侧有鸣器。翅2对,长大,膜质,前翅黑色,后翅褐色,有光泽,翅脉黑褐色,明显。足3对,黑褐色,健壮。腹部血红色,基部黑色;雌虫有黑褐色的产卵管。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丘陵地带,成虫栖息于低矮树丛中,不能高飞。

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生药

采集:6~8月采收,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后蒸死或烤死,晒干。药材产于湖南、河南、湖北、江苏、四川、安徽、河北等地,以湖南、河南产量较大。

鉴别:虫体长圆柱形,尾部较狭,长1.5~2.5cm,宽5~7mm;头颈部黑棕色,嘴、两肩、腹部红色,胸部棕黑色;两只复眼大而突出;翅黑棕色,质脆易破损;足3对,多脱落。质松而轻,剖开后体内淡黄色。气微臭。以身干、翅黑、腹红、色鲜艳、完整不碎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净制和米制。 ①净制 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 ②米制 取净红娘子与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米粒,摊凉。每红娘子100kg,用米20kg。

贮藏:置于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虫体的乙醚提取物中含有油酸(70%)、棕榈酸、硬脂酸、辣木子油酸(Beh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脂酸(Lauric acid)、花生油酸等游离脂肪酸(占90%以上)。此外还有脂肪酸甲酯、乙酯、脂肪烃类等[1]。红娘子中亦含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2]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1;4:34。
[2] 现代应用药学 1990;7(1):19。

本文标签: 红娘子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