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峨眉耳蕨
名称出处:《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概况基源: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峨眉耳蕨的全草。
原植物:峨眉耳蕨Polystichum omeiense C Chr,又名树林株(《中国药用植物志》),石黄连、细蕨鸡(四川),万年青(《峨眉药用植物》)。
形态:植株高25~35cm。根状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疏生棕色卵状披针形小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0~14cm,禾杆色,有疏鳞片;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草质,长15~25cm,中部宽4~7cm,向基部变狭,近光滑或背面偶有小鳞片,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2~3对,倒披针形,宽约1mm,先端锐尖或顶部分叉,每裂片仅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顶部,囊群盖大,圆盾形,与裂片等宽,早落。(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34页.图46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1500m的山谷溪边湿石岩或树干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药性功效:清热利便。
主治:小便涩痛,大便秘结。 《中国药用植物志》:“清热,水煎服。治胃热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胃热,小便短赤作痛,大肠火结:石黄连15~30g。水煎服。”
参考文章
- 含有峨眉耳蕨的处方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