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

医药知识2023-02-02 16:21:30百科

竹沥

概况

异名: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禾本科刚竹属和牡竹属中一些竹种的秆用火烤灼而流出的竹汁。刚竹属全世界有50余种;除少数种外,中国均产。牡竹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约20种。

原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Phyllostachys 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群芳谱》),白竹(江苏),毛金竹(浙江)。另有下列种类也较广泛地用以制作竹沥应用: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exA.et C.Riviere,又名竹(《纲目》),布袋竹(《台湾植物志》)。粉绿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又名淡竹(江苏)。浙江淡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又名早园竹(植物分类学报)。旱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 C.S.Chao。石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又名净竹(《华东禾本科植物志》),灰竹(江苏)。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Carr.)Riviere(Phyllostachys viridis(Young)McClure cv.”Robert Young”,又名黄皮绿筋竹(植物分类学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Lehaire[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Mazel)Ohwi]。慈竹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历史:始载于:《本经》。梁陶宏景曰:“凡取竹沥,惟用淡、苦、竹者”。宋《本草衍义》曰:“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明李时珍《纲目》:“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今毕培曦“竹的药用价值初探”一文指出:“竹沥据《本草衍义》的评估,为“痰家之圣剂”,以往选用的主要是淡竹、竹,慈竹等。但邹积平教授等选用六种与淡竹亲缘相近的品种(分别为浙江淡竹、金竹、旱竹、石竹、光竹和毛竹),用其竹沥与淡竹沥比较,发现这六种竹沥同样可以镇咳;而且除毛竹沥比较差外,其余的竹沥同样可以祛痰。”

余项参见“竹茹”条中的淡竹、人面竹、粉绿竹及慈竹。但还有些竹种与淡竹的比较分列于下:

浙江淡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幼秆被粉如粉绿竹;但箨鞘被白粉,箨舌弧形,淡褐色又可与粉绿竹相区别。笋期4月初至5月中。(图见《中国竹谱》.78页.及图2幅)生于平原或低山丘陵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广西。

旱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不匀称,常一侧肿胀。笋期3月。(图见植物分类学报 18(1)176页.图4)生于平原或低山坡。主产于江苏及浙江两省。

金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幼时为嫩黄底色上有绿色纵条,节下有绿色破坏,老后呈金黄色;分枝黄色,有绿色纵条。笋期5~7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55页.图240)生于平原或低丘,为庭园常见观赏竹种之一。主产华东地区,全国庭园中常见栽培。

石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壁厚,下部厚度为全径的1/3~1/2;新秆深绿色,但节上带紫色,节下有紫色纵纹,密被白粉;箨鞘淡紫褐色或淡红褐色,粗糙,有易落白粉,有紫色斑块。笋期4~5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57页.图246)生于山坡或平原。常见于江苏、安徽、浙江。

毛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常现一环,而且顶梢常下垂;竹叶较小等。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图见《中国竹谱》.69页.图3幅)生于山坡或平原,尤喜在海拔1000m以下的酸性土山地上。分布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生药

鉴别: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鲜竹杆,截成30~50cm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皿盛之。

化学性质

主要含K+、Na+、Ca2+等离子及糖类、氨基酸等。

参考文献

江西中医药 1987;18(4):47。

本文标签: 竹沥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