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卷柏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回阳草(《滇南本草》),长生不死草(《纲目》),还魂草(《分类草药性》),佛手草(《东北药用植物志》),救命王(湖南)。
基源: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卷柏的全草。卷柏属全世界约700种;中国约50种,其中22种供药用。
原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rnariscina(Beauv.)Spring(Stachgynandrum tamariscinum Beauv.)
历史:(《本经》)始载,列入上品。《本草经集注》云:“今生近道,从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屈藏如鸡足……。”《图经本草》载:“今关陕及沂、兖诸州也有之,宿根紫色多须,春生苗,似柏叶而细,卷挛如鸡足,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所述及附图似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15cm;有多数须根。主茎单一,直立,粗短,稀有分枝、顶端丛生多数扇形分叉小枝而呈辐射开展,干时内卷如拳。营养叶二形,背腹各2列交互着生,背叶斜展,长卵形,急尖而具长芒,外侧边缘狭膜质,并具微齿,内侧边缘膜质,全缘,腹叶斜向上,卵状距圆形,急尖,具长芒,边缘有微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龙骨状,具锐尖头,边缘具微齿。孢子囊穗四棱形,生于枝顶,孢子囊肾圆形;孢子二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11页.图22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地干旱石上缝隙中或石壁上。中国各地广泛分布。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须,去净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北。
鉴别
性状:全草卷缩成团,拳形或扁球形,一般长5~10cm。茎短、枝丛生,扁而有分枝,绿色或棕黄色,向内卷曲,质脆易折断、枝上密生鳞片状小叶,叶端锐尖并具长芒,叶基平截,边缘膜质状,在背面叶的膜质边缘常棕黑色或灰棕色,有不整齐的细锯齿或全缘,叶片表面光滑无毛,质厚而稍硬,无柄。气微,味淡。以色绿、叶多、完整不碎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径向延长,外壁稍增厚。厚壁细胞层占茎横切面的极大部分,近背、腹两侧各有一个叶迹维管束,厚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薄壁细胞层细胞排列疏松,内含油滴。内皮层不明显。维管束周韧型,3个并列,中央1个较大,新月形,木质部由多角形管胞组成。(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18页.图500) 粉末:叶上、下表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多见于下表皮,副卫细胞4~7个。叶缘细胞狭长,齿芽常由2~3个尖形狭长的细胞并列组成,长可达1000μm以上。螺纹管胞常见,两端渐尖,直径约19μrn。小孢子圆球形,径35~70μm,表面有不规则瘤状突起;大孢子亦圆球形,直径370~400μm。(图见同上.519页.图501)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用异丙醇-浓氨水-水(13:1∶1)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2%三氯化铝甲醇液,于紫外灯下检视,有7个斑点,从下到上依次为亮蓝、暗黄、亮黄、淡黄3个斑点、红色。(图见同上.图502)
加工炮制:卷柏炭 取净卷柏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苏铁双黄酮(Sotetsuflavone)、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异柳杉素及芹菜素、海藻糖等[1]。卫矛醇、胡萝卜甙、三十二烷酸、二十八烷酸[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9。
[2]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马晓红)论文.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