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医药知识2023-02-02 22:28:26百科

胡黄连

概况

异名:割孤露泽(《开宝本草》),胡连(《本草正义》),假黄连(西藏)。

基源:为玄参科胡黄连属植物胡黄连的根状茎。胡黄连属全世界仅有2种;中国产1种,入药。

原植物:胡黄连Picror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P.kurrooa(nonRoyle ex Benth.)sensu Hook.f.p.p.quoad.pl.Sikkim.]

历史:胡黄连原出于《唐本草》,《证类本草》引《唐本草》云:“出波斯国,生海畔陆地。……苗若夏枯草,根头似鸡嘴,折之肉似鸲鹆眼者良。”《纲目》亦引苏敬(原作恭)此语。宋《开宝本草》亦载:“生胡国,似干杨柳,心黑外黄,一名割孤露泽(李时珍注云:胡语也)。”所述与今中药胡黄连基本相符,应系本品。《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之。

形态:多年生矮小草本,高4~12cm。具粗壮、伸长的根状茎,径达1cm,上端密被老残叶,节上有粗须根。叶均为基生,呈莲座状,叶片匙形至倒卵形,长3~6cm,基部渐狭成短柄状,边缘具锯齿,偶有重锯齿,干时变黑。花葶生棕色腺毛,穗状花序着生于花葶顶端,长1~2cm,花梗仅长2~3mm;花萼深裂达基部,裂片不等大,长4~6mm,结果时可达10mm,披针形至狭倒卵状披针形,后方一枚近条形,有棕色腺毛;花冠深紫色,外面被短毛,长8~10mm,花冠筒后方长4~5mm,而前方仅长2~3mm,上唇略向前弯作盔状,顶端微凹,下唇3裂片长约达上唇之半,二侧裂片顶端有缺刻或有2~3小齿;雄蕊4,花丝无毛,其后方一对长4mm,前方一对长7mm;子房2室,中轴胎座,长1~1.5mm,胚珠多数,花柱长5~6倍于子房。蒴果长卵形,长8~10mm,在顶端室间和室背开裂。种子有透明、泡状而具网眼的种皮。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2分册.226页.图版28∶5-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600~4400m高山草地及石堆中。产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南部(聂拉木以东地区)。尼泊尔有分布。

生药

栽培:适生于高寒地区,宜在凉爽湿润的环境、土层深厚、腐殖质多的壤土中生长。用种子育苗繁殖,于秋末播种。将种子条播或撒播于苗床,然后覆土、盖草。次年春季出苗时揭去盖草,进行松土、除草和肥、水管理。苗期须注意遮荫,防止阳光直射。雨季须注意排水,以免积水烂根。一般在秋末或冬初时移栽,将苗床根茎挖出,分栽于畦上。

采集:秋季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根茎,去净泥土、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西藏。

鉴别

性状:根茎圆柱形,略弯曲,稀分枝,长3~12cm,直径0.3~1.4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节间较短,形成密生环纹,具芽痕及小圆形根痕,或有疣状突起的细根残基,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木栓层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木质部黄白色。气微,味极苦。以条粗、体轻、质脆、苦味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一列薄壁细胞,较粗根茎的表皮常不存在。木栓层为数层至十数层多角形略扁平的细胞。皮层薄层细胞的壁稍厚,有的具数个大的圆形单纹孔或网状纹孔,细胞内含有脂肪油滴。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中柱鞘有2~3层薄层细胞。韧皮部薄壁细胞内含有脂肪油滴、淀粉粒或树脂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和木射线细胞组成,木化。初生射线多数为9条。髓部由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组成,有显著的细胞间隙,有的细胞壁上具圆形单纹孔或网状纹孔。(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81页.图379)粉末:灰黄褐色。 ①薄壁细胞无色,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间隙明显,壁厚3~5μm,呈连珠状,纹孔小,椭圆形,稀疏分布或集成纹孔域,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 ②木栓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不规则形;断面观呈扁长方形,壁薄,细波状弯曲,木化。 ③导管主为网纹导管,亦有梯纹,螺纹及梯状网纹导管,直径8~28μm,纹孔裂缝状或斜向排列,穿孔位于侧壁或端壁。 ④棕色块随处散在,黄棕色,形状、大小不一。 ⑤升华结晶鲜黄色,呈针状,粗细、长短不一,顶端锐尖、平截或稍弯曲,有的集成针簇状。

理化:取样品粉末0.5g,加10%硫酸10ml,煮沸15分钟,放冷后,加氯仿5ml,振摇,分出氯仿层,待其挥散至1ml时供点样用,以桂皮酸的氯仿液为对照,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10 1)为展开剂,展距17cm,喷0.1%高锰酸钾水溶液显色。(图见同上.482页.图381)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胡黄连甙Ⅰ,Ⅱ,Ⅲ(PicrosideⅠ,Ⅱ,Ⅲ)、胡黄连醇、胡黄连甾醇、香荚酸、桂皮酸、阿魏酸、香荚兰乙酮、D-甘露醇等[1]。还含20余种葫芦素(Cucurbitacins)类化合物[2,3],及罗布麻宁(Apocynin)[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3;14(8):341。
[2] Phytochemistry 1990;29(5):1633,1991;30(1):305。
[3] Planta Med 1989;55:467,559。
[4] CA 1972;76:49863S。

本文标签: 胡黄连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