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

医药知识2023-02-02 22:28:10百科

水蛭

概况

异名:蛭蝚、至掌、虮(《尔雅》),蛭(《别录》),马蛭(《唐本草》),蜞、马蟥(《图经本草》),马鳖(《本草衍义》),红蛭(《济生方》),蚂蝗蜞(《医林纂要》),黄蜞(《本草求原》),水麻贴(《河北药材》),沙塔干、肉钻子(《中药材手册》),医用蛭、线蚂蟥、柳叶蚂蟥(《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医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宽体金线蛭、尖细金线蛭、光润金线蛭等的全体。

原动物: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宽体金线蛭Whitmantia pigra(Whitman)。尖细金线蛭Whitmania acranulata(Whitman)。光润金线蛭Whitrnania laevis(Baird)其它还有丽医蛭Hirudo pulchra Song.、细齿金线蛭Whitmania edentula(Whitman)、秀丽金线蛭Whitmania gracilis(Moore)也作为水蛭入药。

历史:水蛭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谓:“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本草经集注》列于堕胎诸药之中。陶弘景又曰:“处处河池有之。蚑有数种,以水中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干之为佳。山蚑及诸小者,皆不堪用。”苏恭曰:“有水蛭、草蛭,大者长尺许,并能咂牛、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食人血满腹者。”韩保昇曰:“惟采水中小者用之。”据上所载,古代水蛭有吸血与不吸血、个体大小等区分。但皆作为药用。从古代诸本草对水蛭生境与形态等特点的描述可知,古今应用的水蛭相符。水蛭为破血、逐瘀、通经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又将其用于高血脂、冠心病、脑出血、颅内水肿、血管性静脉炎、血栓症等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

形态:日本医蛭体狭长稍扁,略呈圆柱形。体长3~5cm,宽4~6mm。背面呈黄绿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的纵纹,中线的一条纵纹延伸至后吸盘上。腹面暗灰色,无斑纹。体环数103。雄生殖孔在31~32环沟间。雌生殖孔在36~37环沟间。眼5对,列成弧形。前吸盘较大;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

生境与分布:栖于水田、沟渠中。吸人、畜血液。耐饥力强,只需每半年吸入足量的血液,即能正常生活。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宽体金线蛭体形较大,长6~12cm,宽13~40mm。腹面两侧有一条淡黄色纵纹。体环数107,环带明显,占15环。雄生殖孔在33~34环沟间;雌生殖孔在38~39环沟间。前吸盘小。余同日本医蛭。不吸血,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小形昆虫、软体动物等。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尖细金线蛭与日本医蛭相仿。但身体前伸时,前端尖细,背中线两侧有成对的黑褐斑。腹面两侧亦有不规则的黑褐斑。雄、雌生殖孔分别位于34,39环的腹面正中,阴茎中部膨大。生境习性同日本医蛭。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福建。

光润金线蛭与宽体金线蛭极相似,唯体较小,体长32~55mm,宽5~12mm,节背腹面均4环,雄、雌生殖孔分别位于34、39环的中部。生活于湖泊、水田中。分布于中国各地。

生药

采集:夏秋捕捉。捕后洗净,用石灰或酒闷死,晒干或焙干。

鉴别:水蛭扁长圆柱形,长2~5cm,宽2~3mm,体多弯曲扭转,一般是用线穿起来,多数密集成团,全体黑棕色。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气微腥。

宽水蛭,扁平纺锤形,长5~9cm,宽0.8~2cm,背腹相贴呈拘挛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背部黑棕色,两侧及腹面呈棕黄色。质脆,易断,断面胶质样,有光泽。有土腥气。

长条水蛭狭长扁平形或线形,长8~12cm,宽1~5mm,两端均细,体表面凹凸不平,背腹面黑棕色,吸盘不易辨认。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有土腥气。以身干、体大、无泥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和炒制。 ①切段 取原药材,洗净,闷软,切段,干燥。 ②炒制取滑石粉或砂子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后,加入净水蛭,拌炒至微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或砂子,放凉。此外,尚有油制、焙制、米制、烫制、醋制、酒制、石灰制、蜜制、泔制等炮制方法。

化学性质

主要含蛋白质。唾腺中含水蛭素(Hirudin),是一种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1],另含多种氨基酸:门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等。此外还含肝素和抗血栓素(Antithrombin)等,以及7种微量元素[2,3]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99 。
[2]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35 。
[3]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1;8(3):172。

本文标签: 水蛭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