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蔺子

医药知识2023-02-02 22:24:28百科

马蔺子

概况

异名:蠡实(《本经》),马连、马兰(华北、西北、东北)。

基源:为鸢尾科鸢尾属植物马蔺的种子。鸢尾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40种,其中1/4的种类供药用。

原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Iris pallasii Fisch.var.chinensis Fisch.;Iris ensata auct.non Thunb.;Iris ensata Thunb.var.chinensis Maxim.),又名紫雪草、兰花草(安徽),马帚子(湖南),立木枚独克(蒙名)。

历史:马蔺始载《本经》列为中品,但以蠡实为名。宋《图经本草》始称马蔺,云:“叶似薤而长厚,三月开紫碧花,5月结实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细长,通黄色,人取为刷,三月开花,五月采实,并阴干用。”《纲目》云:“蠡草在荒野中,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亩,高三、四尺,叶中抽茎开花结实。”所说即为本种。本品为少常用中药。主产江苏、辽宁、河北等省。销华北、东北。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粗壮,根棕褐色,细长而坚韧。叶基生,成丛,坚韧;叶鞘枯死后常裂成细长纤维状的残留物;叶片条形,长达40cm,宽达6mm,灰绿色,顶端渐尖,基部带紫色,全缘,两面具7~10cm条突起的平行脉。花葶从叶丛中抽出,高10~30cm,顶端有花1~3,苞片3,叶状,窄矩圆状披针形;花蓝紫色,花被6,外轮3,花被片较大,匙形,向外弯曲而下垂,中部有黄色条纹,内轮3花被片倒披针形,直立,花被下部联合成筒状;雄蕊3,密接在花柱外侧,花药长;雌蕊1,花柱3深裂,花瓣状,顶端2裂。蒴果长椭圆形,长4~6cm,具6条纵肋,顶端具尖喙;种子近球形或不规则形,棕褐色,有棱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彩图15)

生境与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过度放牧的盐碱化草场上生长较多。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东北、及台湾、新疆、西藏。朝鲜、原苏联、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适宜于温和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多半用分株繁殖,于初冬或早春,将株蔸挖起,按6~10cm蔸经掰开,分成若于小株丛作种栽,行株距各33cm,深13~16cm,穴栽。栽后覆土,并铺盖堆肥,压实后再覆细土。出苗或返青后,应勤除杂草,追肥2次。注意病虫害防治。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割下果穗,晒干,打取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辽宁、河北。

鉴别

性状: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长约5mm,宽3~4mm;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略有细皱纹,基部有浅色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切断面胚乳发达,灰白色,角质,胚位于种脐的一端,白色,细小弯曲。气微弱,味淡。

显微 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长方形细胞,壁厚,内含深棕色块状物,外壁被厚角质层,其下为6~7列皱缩的颓废薄壁细胞,最内为3~4列排列整齐的棕色扁平细胞。外胚乳为2列薄壁细胞;内胚乳形大,壁厚,胞腔内含糊粉粒及脂肪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32)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净制和炒制。 ①净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洗净,干燥。 ②炒制 取净马蔺子,置锅内加热用微火炒至鼓起,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马蔺子甲素,种壳中含鸢尾苯醌(Irnsquinone)。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28。

本文标签: 马蔺子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