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

医药知识2023-02-02 22:04:09百科

珍珠母

概况

异名:珠牡、珠母(《图经本草》),明珠母(《中药志》)。

基源:为蚌科动物帆蚌属三角帆蚌,冠蚌属褶纹冠蚌和珍珠贝科珠母贝属马氏珍珠贝等的贝壳。

原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ll(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ll(Dunker);珍珠贝P.margaritifera(L.)

余项参见“珍珠”条。

生药

养殖 在早春及晚秋捕捞蚌,此时气候适宜,蚌离水后不易死亡。捕捞后可放养于水质肥沃,水流畅通,水面宽阔,空气充足的池塘、湖荡及沟滨等无污水侵入的水域内,吊养或底养。在蚌的繁殖季节,选择5~7龄,体质健壮的雌雄亲蚌。将亲蚌吊养于池塘内,并提供流水环境,使亲蚌易于产卵、排精、受精。当受精卵发育成钩介幼虫后,这时蚌的外鳃膨大,可将这种蚌放入有水的禾苗桶(盆内)。雌蚌放出钩介幼虫时,两壳猛然开启,幼虫依靠足丝互相粘连呈絮状体,由雌蚌出水孔排出,这时将采苗小鱼(2~3寸大的草鱼、鳙鱼、鲢鱼或鳑鲏鱼等)放入桶内,经过一小时后可将小鱼取出,放入流水环境。钩介幼虫在鱼体上营养生活,逐渐发育成幼蚌后,从鱼体上脱落下来沉入水底,开始营底栖生活。主要以浮游生物及植物叶子碎片等为食。

采集:全年均可采收,将贝壳用碱水煮过,漂净,刮去外层黑皮,干燥。市售品有采自制钮扣剩下的废蚌壳加工而成。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广东、广西。

鉴别

性状:不规则的片块状,多数破碎,大小不一,厚约5mm;一面浅粉红色,具彩色光泽,习称“珠光”,或残留未除净的黑色外皮,另一面乳白色,平滑,具光泽,具圆形或半圆形空洞。质松脆,可层层剥离。气无,味淡。以片大、色白、酥松而不碎、有“珠光”者为佳。

显微 三角帆蚌粉末:灰白色。 ①珍珠层碎块灰白色。灰黄色或淡黄棕色,小碎块近无色,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的颗粒性,有的块片呈片层结构而较松散,易断裂,边缘作不规则锯齿状,小碎片几为单片。 ②棱柱层碎块少见,淡黄色或灰黄色。断面观棱柱状,断端大多平截,有的一端渐尖,有明显的横向条纹,少数条纹不明显,顶面观偶见,多角形或类方形。

加工炮制:①珍珠母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折碎。 ②煅珍珠母 取净珍珠母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或研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主含碳酸钙、贝壳硬蛋白(Conchiolin),另含胆固醇、Sr、Mg、Ba等[1]。此外,尚有报道马氏珠母贝贝壳主含碳酸钙92%以上,有机物5%,其中以角壳蛋白为主,尚含Al、Cu、Fe、Mg、Mn、Na、Zn等。壳内层角壳蛋白水解后得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胱氨酸。贝壳棱柱层(Priismatic layer)每1mg含氨基酸1228μg,其中以甘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组氨酸为主。珠母层(Nacreous layer)每1mg含氨基酸1019μg,其中以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为主[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4。
[2]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6。

本文标签: 珍珠母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