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密陀僧
名称出处:《新修本草》
概况异名:没多僧(《新修本草》),炉底(《纲目》),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基源:密陀僧为方铅矿Galenitum炼出的铅粗制氧化铅。
历史:密陀僧首先记载的文献是《唐本草》即《新修本草》。苏恭认为密陀、没多都是胡语。苏颂云:“银铜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大火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积久成此物。”表明系提炼银的副产品,与近代制法相似,原理是一致的。但近代多用铅熔融加工制成。密陀僧亦有天然矿产,但很稀少,主要为人工制成。
产地 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福建;主要加工地为湖南,陕西也有少量加工。
生药鉴别
性状:密陀僧呈不规则扁块状或板状,一面稍凸起,另面稍下凹;大小不一。金黄色、黄色或灰黄色,有的带有绿色。一面较光滑,一面分布有细小孔,较粗糙。体沉重,质硬,断面不平坦,显层状,层层可解理;具银星样光泽。气微。
理化:①取密陀僧粉末少许,加盐酸5ml,摇匀,即生成白色沉淀;倾去上清液,取沉淀少许,加水使溶解,滴加硫化氢试液1~2滴,即生成黑色沉淀。 ②取密陀僧粉末少许,加稀盐酸5ml,即成为乳黄色液体,滤过。取滤液1ml,滴加碘化钾试液1滴,即生成黄色沉淀。此沉淀遇热溶解,冷后析出黄色结晶。
加工炮制:密陀僧为方铅矿提炼铅、银时沉积的炉底。近代多将铅熔融,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取出,迅速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变成氧化铅固体;再在熔铅中旋转、冷却,如此反复数次,层层叠加,积聚至一定重量(约5kg)时,打下,即得。现今湖南省改为让溶融的上层铅液流出自然冷却制得。因此,产品不显层纹。刷去灰尘,研粉用。
贮藏:装适宜容器中,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密陀僧主成分为氧化铝PbO。尚含有Cu、Fe、Zn、Sb和Ca、Mg、Al等微量成分;还夹杂一部分未起变化的金属铅。
参考文献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1册.19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