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

医药知识2023-02-02 21:53:55百科

肉苁蓉

概况

异名:肉松蓉(《吴普本草》),纵蓉(《本草经集注》),地精(《石药尔雅》),金笋(《现代实用中药》),大芸(《青海药材》),寸芸(《全国中草药汇编》),迷肉苁蓉(《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肉苁蓉和盐生苁蓉的肉质茎。肉苁蓉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Cistanche ambtgua(Bunge) G.Beck auct.non Beck〕,又名苁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大芸(内蒙古)。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Cistanche.ambigua(Bunge)G.Beck〕,又名肉苁蓉(《中药大辞典》)。

历史:肉苁蓉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形态、分布、采收和质量的记载。《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曰:“代郡、雁门属并州(相当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及陕西北部)河南(今甘肃西南部黄河以南地区)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今甘肃洮县南),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蜀本草》载:“出肃州(今甘肃疏勒河北东、高台以西)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苏颂曰:“今陕西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今陕西、甘肃一带)中来者,肉厚而力紧。”《本经》载:“五月五采,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综合有关肉苁蓉的产地、形态等的考证,参考《证类本草》的附图,可以认为与现今肉苁蓉相似,惟产地从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向西北延伸,今已分布到新疆和原苏联。肉苁蓉药用历史较早,本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学者对其化学成分,显微和理化鉴别、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较细的研究和记载,由于其药效明显,已收入《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

形态: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茎肉质肥厚,黄色,圆柱形,下部直径达5~10cm,向上渐变细,基部分2~4枝。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于茎上,黄色至褐黄色,宽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0.5~1.5cm,宽1~2cm,茎下部者较密,上部的较稀疏且狭。圆柱形穗状花序生茎顶端,具多数花;苞片与花冠等长或稍长,每花基部有1大苞片和2枚对称的小苞片;花萼钟形,长1~1.5cm,顶端5浅裂,裂片近圆形;花冠筒状,钟形,长3~4cm,顶端5裂,裂片近半圆形,边缘常稍外卷,淡黄色或淡紫色,干后棕褐色;雄蕊4,2强,基部被皱曲长柔毛;子房椭圆形,基部有密腺,花柱比雄蕊稍长。蒴果卵球形,顶端常具宿存花柱,2瓣开裂;种子小,外面网状,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9卷.88页.图版23 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25~1150m的荒漠沙丘上。主要寄生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unge ex Boiss.植物的根上。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

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与肉苁蓉的主要区别为:植株高10~45cm,偶见具少数绳束状须根。茎基部直径约3cm。叶卵状长圆形,长3~6mm,宽4~5mm。穗状花序稍小;花萼长度为花冠的三分之一;花冠筒近白色或淡黄白色,顶端5裂;裂片淡紫色或紫色,干后常保持原色不变;子房卵形。蒴果卵形或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生于海拔700~2650m的荒漠草原和湖盆低地及盐碱较重的地方、常见寄生在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Pall.)Moq.、细枝盐爪爪Kalidium gracile Fenzel.凸尖盐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Ung.-Sterb.)Grub.、珍珠柴Salsola passerina Bunge、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红砂Reaumuriasoongarica(Pall.)Maxim.。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伊朗和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春、秋均可采收,以3~5月间采者为佳,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药材主产于内蒙古巴音淖尔盟、阿拉善盟,甘肃,新疆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以内蒙古、甘肃产品质量佳,新疆产品质量次,但产量大。

鉴别

性状:肉质茎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20cm,宽2~8cm,厚1.5~4crn;表面暗棕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通常鳞片先端已断或鳞片脱落而留有横长的短线状鳞叶痕。体重,质坚实而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断。断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有时中空。气微,味甜而微苦。以条粗壮、密被鳞片,色暗棕、质柔润者为佳。

显微 茎(直径3cm)横切面:表皮为扁平细胞,外被薄角质量。皮层为数十列薄壁细胞,外侧10~16列细胞含黄色或淡黄棕色色素;有叶迹维管束散在。中柱维管束排列成波状弯曲的环;木质部导管多数成群;髓射线明显,细胞较大。髓部呈星状,细胞大,中央细胞有时颓废破碎成空腔。薄壁细胞中充有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49) 粉末深棕色,气微,味甘、微苦。 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矩圆形、椭圆形或广卵形,直径5~45μm,长16~61μm,脐点点状、短缝状、人字状、十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大多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 ②导管散在或与淡棕色薄壁细胞连结,主为网纹导管,少数为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1~54μm,边缘不平整,壁厚薄不匀,约至14μm,导管分子较短,形状不规则,末端倾斜或拐曲。 ③纤维大多成束,呈长梭形,末端长尖,直径9~25μm,长99~504μm,壁厚4~9μm,木化,孔沟不甚明显。 ④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外壁向外拱起。(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27)

理化:肉苁蓉与同属植物肉质茎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2.5g,加无水乙醇25ml,加热回流30分钟,提取3次,合并回流液减压回收至2.5ml,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95%乙醇-1%盐酸(82)为展开剂,展开后,(Ⅰ)置常光下检视;(Ⅱ)用氨熏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Ⅲ)用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71)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的肉苁蓉和酒制肉苁蓉。 ①肉苁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酒制肉苁蓉 取肉苁蓉片,加酒拌匀,置密闭容器内,隔水炖至酒被吸尽表面呈黑色或灰黄色,取出,晾干。每肉苁蓉100kg,用黄酒3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酒制肉苁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盐生肉苁蓉全植物含多种甙类,主要有苯乙烷和苯丙烷型甙:肉苁蓉甙(Cistanoside)A,B,C,D,E,F,G,H,I、毛柳甙(Salidroside)、丁香甙(Syringin)等[1-5];以及萜类甙:8-羟基牻牛儿醇-1-β-D-吡喃葡萄糖甙、8-表番木鳖酸(8-Epilogamc acid)[6]等。此外尚含一些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肉苁蓉素(Cis-tamn)(1)、肉苁蓉氯素(Cis-tachlorin)(2)、6-脱氧梓醇(6-Deoxycatalpol)[4,7]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86;106(8):721。
[2] Cherr Pharm Bull 1984;32(8):3009。
[3] Chem Pharm Bull 1984;32 (11):3880。
[4] Chem Pharm Bull 1985;33(4):1452。
[5] 药学杂志(日) 1986;106(7):562。
[6] 药学杂志(日) 1983;103(5):508。
[7] Chem Pharm Bull 1984;32(5):1729。

本文标签: 肉苁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