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

医药知识2023-02-02 21:52:18百科

土荆芥

概况

基源:为藜科藜属植物土荆芥的全草。藜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约19种、2亚种。

原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Ambrina ambrosioides Spach)、又名臭草、杀虫芥(福建、贵州)。

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有强烈香气。茎直立,有色条及钝条棱;多分枝,分枝细弱,有腺毛或无毛。叶互生,长圆披针形至披针形,长达15cm,宽约4cm,先端尖,基部渐狭成短叶柄,边缘具不整齐的大锯齿,上面平滑无毛,下面有黄色腺点,沿脉疏生柔毛。花序穗状,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两性或雌性,通常3~5朵簇生于苞腋;花被常5裂,绿色;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常3,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或斜生,红褐色或黑色,光亮,直径约0.7mm。花期和果期的时间都很长。(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76页.图1152)

生境与分布:生于村旁旷野、路旁、河岸和溪边等处。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北方各省常栽培。

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

生药

栽培:宜在温暖气候和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生长。用种子繁殖,于3月中旬~4月上旬播种。直播,可按行距30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薄土,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半个月即可出苗。育苗,按行距10cm开条沟,将种子条播,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匀苗,当苗高至15cm时,即可移栽定植,株行距30×36cm,每穴种植1或2株。幼苗生长期中结合除草,逐次间苗,并用人畜粪水或硫酸铵肥料追施1~2次。

采集:8月下旬至9月中旬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药材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

鉴别: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萼宿存,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驱蛔素(Ascaridole),约含50%~70%。另含d-α-蒎烯、l松香芹酮(l-Pinocarvone)、黄樟醚(Safole)以及双松香芹酮(Aritasone)[1],还含皂甙[2];叶含山柰素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和山柰素与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鼠李糖所形成的双糖甙,称为土荆芥甙(Ambroside)[3]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2;82:1278 。
[2] CA 1934;28:48398,51171 。
[3] 药学杂志(日) 1971;91:522。

本文标签: 土荆芥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