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地麻黄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草药》
概况基源:为番杏科粟米草属植物粟米草的全草。粟米草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约4种。
原植物:粟米草Mollugo pentaphylla L.(Mollugo stricta L.)
形态:一年生矮小草本,高10~30cm,全体无毛;茎铺散,多分枝。基生叶簇生成莲花状叶丛,长圆状披针形至匙形;茎生叶常3~5成假轮生,或对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5~3cm,宽3~7mm,叶柄短或近无柄。二歧聚生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2~6mm;萼片5,宿存,椭圆形或近圆形;无花瓣;雄蕊3;子房上位,心皮3,3室。蒴果宽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2mm,3瓣裂。种子多数,肾形,粟黄色,有多数细小凸点。花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4页.图1227)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湿润旷地或田边。分布于中国东部、自山东以南至西南地区。欧、亚、非三洲的热带和亚热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5~6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地上部分含三萜类成分:粟米草醇A(Mollugogenol A)、粟米草醇B、粟米草醇D、粟米草醇甙(3-O-L-Rhamnopyanosyl-D-glucopyranosyl mollugogenol A)及齐墩果酸[1,2]。还含有芹菜素-C-甙:粟米草素(Mollupentin-8-C-C-L-Arabinopyranosylapigenin)、粟米草素-6-C-木糖甙和异粟米草素-8-C-木糖甙以及β谷甾醇[2]。
参考文献
[1] J Indian Chem Soc 1984;61(1):93(CA 1984;101:35938t)。
[2] Phytochemistry 1989;28(6):1767(CA 1989;111:9393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