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万寿菊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臭芙蓉(《植物名实图考》),金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黄菊、里苦艾(《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蜂窝菊、金花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为菊科万寿菊属植物万寿菊的花序。万寿菊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常见栽培约2种。
原植物: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150cm,粗壮,具细条棱,分枝向上平展。叶羽状分裂,长5~10cm,宽4~8cm,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上部叶裂片齿端有长细芒,沿叶缘有少数腺体。头状花序单生,径5~8cm,花序梗顶端棍棒状膨大;总苞杯状,长1.8~2cm,宽1~1.5cm,顶端具尖齿;舌状花黄色或暗橙色,舌片倒卵形,长约1.4cm,宽约1.2cm,基部收缩成长爪,顶端微弯曲;管状花花冠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线形,基部缩小,黑色或褐色,长8~11mm,被短微毛;冠毛鳞片状。其中1~2枚具长芒,2~3枚短而钝。花期7~9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860页.图2169)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都可种植。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直播,行株距各33cm,穴深3~5cm,播后覆土或盖上草灰肥,每亩用种量500g。苗高10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补苗,每穴留苗1~2株。也可育苗移栽。生长过程中需用人畜粪水追肥2次,第1次在植株封行前,第2次在冬季培土前进行。
采集:7~9月采摘,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花含万寿菊甙(Tagetiin)、α-三联、噻酚(α-Terthienyl)、堆心菊素(Helenien)、毛茛黄素(Flavoxanthin)、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酯类[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 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1 。
[2] CA 1989;110:230238c,CA 1987;107:19437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