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医药知识2023-02-02 21:50:05百科

大黄

概况

异名:黄良、火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川军(《中药材手册》),香大黄、马蹄金(《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蓼科大黄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茎及根。大黄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50种。

原植物:正品大黄以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Rheum potaniniii A.Los.),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中药志》)为主。唐古特大黄Rheum palmatum L.var.tangutiicum Maxim.ex Rgl.(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Rheum palmatum L.var.dissectum Stapf rubiflora Stapf),又名鸡爪大黄(《中药志》)为次。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又名马蹄大黄、南大黄(《中药志》)更次。

历史:大黄始载于《本经》,在《别录》一书中亦载有:“……一名黄良,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吴普本草》中对大黄的形态进行了描述,谓:“大黄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卷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蜀郡北部指今川北一带,陇西相当於甘肃西部或西南一带。如果这里描述的是我们现在用的大黄,从花黄和产地判断,最大可能是药用大黄。但是其中也有些疑点,如大黄并没有明确的四叶轮生,其果实并非黑色,根据其记载尚难准确的肯定就是今日的大黄。《本草经集注》中称:“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显然仍以《别录》正文所说的大黄为上等。南北朝时,西北大黄到不了南朝,只好采用产于益州北部汶山(今四川松潘、茂县一带)的大黄,从现在野生大黄的资源来看,应是指药用大黄。在唐《新修本草》中云:“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生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陶称蜀地者不如陇西,误也。”可见蜀大黄在唐代已成为正品大黄。幽并乃是指今河北山西一带,从现在野生大黄的分布来看,当是波叶大黄和华北大黄的产地。宕州(今甘肃岷县南部,相当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与川北松潘相望),凉州(今甘肃武威),西羌(包括青海或部分藏北地区)以及蜀地则是掌叶大黄,鸡爪大黄和药用大黄的主要产区。唐《新修本草》中记述了大黄植物的形态云:“叶、子、茎并似羊蹄,但粗长而厚,其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当是指药用大黄。而宋代《图经本草》中云:“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也如芋,四月开黄花,也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去黑皮火干。”《纲目》中载:“宋祁益州方物图,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茎大叶,根巨如碗,药市以大者为枕,紫地锦纹也。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与《别录》相合”从以上的本草引证来看以及根据几部主要本草所附的大黄图看,可以发现除个别以外,基生叶有明显的掌状缺刻和有巨大的块状根茎。从上述的特征可以判断我国古代的大黄主要应该属于掌叶组,而且很可能就是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一千多年以来中药的正品大黄基本上就是这几种。另从文献资料来看,长期以来就有混乱的种类,如《新修本草》中所记载的产於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从现在了解的资料来看,幽并以北的大黄与蜀大黄为不同的种,很可能是波叶大黄或华北大黄。20世纪初叶,我国对大黄开始进行了化学研究,从40年代起,有人进行实验药理学的研究,并不断有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发现,除了泻下作用以外,大黄已成为一个具有多种生物效应的中药,受到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最近以来,大黄的退热,止血、消炎以及在治疗尿毒症方面也有了新发现。

形态: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根茎及根肥厚,黄褐色。茎直立,光滑无毛,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状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径可达40cm,掌状半裂,裂片3~5(-7),每1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基部略呈心脏形;茎生叶较小,具短柄;托叶鞘状,膜质,密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数朵成簇,紫红色;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6,2轮,内轮椭圆形,长约1.5mm;雄蕊9,花药稍外露;花柱3,柱头头状。果枝多聚拢,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长8~11mm,宽6~7mm,顶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彩图2)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唐古特大黄与掌叶大黄的主要区别为叶片深3裂,呈细长羽片状。花序分枝紧密,常直立,紧贴于茎上。(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5页.图18)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东北部。

药用大黄与以上两种大黄的主要区别是叶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较大,黄白色,花蕾椭圆形果枝开展。(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6页.图19)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西北部。

生药

栽培:宜于凉爽湿润气候,耐寒,怕高温多湿;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及石灰质壤土种植为好。忌连作。用种子繁殖,春播、秋播均可,以秋播为宜。秋播于7月中、下旬采种后立即进行,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按行株距67×50cm开穴,每穴下种子5~8粒,覆土2cm左右。育苗:多半采用条播,按行距23~27cm开沟,深3~5cm,播幅约10cm,播后覆细土或草木灰,以不见种子为宜,然后盖草保湿,每亩用种量4~5kg。干旱时播种,播前需用温水浸种催芽,播后须浇水保湿。苗出齐后,注意除草;及时揭去育苗地的盖草。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匀苗、间苗,适时追施人畜粪水1~2次。当苗高7~10cm时,直播者每穴留有1株壮苗;育苗地于秋季移栽定植,行株距同直播法,每穴栽苗1株。此外,亦可用子芽繁殖。在生长期间要常除草、松土和追肥,多施磷钾肥,适当追施氮肥。在7~8月间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疮痂病、叶斑病及轮纹病,应注意综合防治方法,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进行轮作;保持栽田排水良好;发病前喷射1.1100的波尔多液;及时拔除病株或受害叶片,并用石灰消毒土壤。金龟子、斜纹夜蛾幼虫为害,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射。

采集:9~10月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岷县、文县、礼县、临县、武威,青海同仁、同德、贵德,西藏昌都与那曲地区,四川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祁连山北麓,西藏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亦有少量。药用大黄产于四川北部、东部及南部盆地边缘,贵州北部、西部、云南西北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

鉴别

性状:根茎圆柱形、马蹄形、腰鼓形或卵形,或纵剖为半圆柱形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平滑,可见类白色的网状纹理(系类白色的薄壁组织夹有棕红色的射线),残留外皮或外皮未去尽者表面暗棕色,有纵横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较松软,横断面淡橙红色,颗粒性,皮部极狭,可见暗色形成层环纹,其内侧有细密的棕红色射线,髓占绝大部分,有多数星点(异型维管束)成环或散在,星点直径2~4cm。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有砂粒感,并使唾液染成黄色。根圆柱形或类圆柱形,大小不等;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时可见黄棕色与白色相间的网状纹理。质较坚实,断面黄色至橙黄色,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发达,射线橙红色,髓小或无。3种大黄均以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粘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①掌叶大黄粉末棕黄色,气微而特殊,味苦涩。 1)草酸钙簇晶极多,一般极大,直径21~135μm,棱角大多短钝,有的宽大;长尖或细尖,有的边缘棱角不清晰;另有簇晶呈不规则矩圆形或类长方形,也有一边较平截。 2)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多见,直径约至140μm,非木化;具缘纹孔椭圆形或斜方形,纹孔缘不甚明显,有的横向延长呈网状具缘纹孔导管;也有螺纹导管,小者直径约11μm;偶见环纹导管。 3)淀粉粒单粒大多圆球形,少数长圆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3~32μm,脐点多明显,星状、十字状、三叉状、人字状、裂缝状或点状,大粒层纹明显;复粒较多,由2~7分粒组成,由2分粒组成的复粒大小悬殊,大者长约至49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78) ②唐古特大黄粉末棕黄色,气微而特殊,味苦涩。 1)草酸钙簇晶,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大小直径20~106μm,棱角大多宽而较尖,长短参差不齐,有的棱角短钝且不甚清晰;也有结晶一边平截似半簇晶状,或类似方晶。 2)导管主为网纹导管,也有螺纹导管,具缘纹孔导管较少,直径11~126(~144)μm,非木化;有的导管分子甚短,长仅54μm,于近导管分子端壁处具缘纹孔较易见到;偶见螺纹导管的螺纹交错或有连扣的环纹增厚。 3)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类长圆形,直径3~25μm,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10(~12)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79) ③药用大黄粉末深黄棕色,气微而特殊,味苦涩。 1)草酸钙簇晶较多,大小不一,一般极大,直径35~155μm,棱角大多较宽而短尖,有的棱角细小,或棱角较尖而长短不齐;另有簇晶呈不规则矩圆形,棱角钝方或边缘棱角不甚清晰;也有簇晶呈类三角形。 2)导管以具缘纹孔导管及网状具缘纹孔导管为多见,也有网纹导管,直径约至160μm,稀至190μm,非木化;具缘纹孔大小不一,椭圆形、斜方形、六角形或横向延长,排列紧密;导管分子长短不一,有的长仅100μm,导管分子形状及相接形式亦不定,有的穿孔板位于侧壁,端壁尾尖。螺纹导管较少,细小者直径约16μm。 3)淀粉粒较多。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5~44μm,脐点裂缝状、点状、人字状、三叉状或十字状,有的不明显,大粒层纹粗而较稀;复粒较多见,由2~8分粒组成,有的分粒大小悬殊。(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80)

理化:大黄的薄层色谱 ①取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样品粉末各0.1g,分别加甲醇20ml,冷浸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置具塞试管中,于水浴上蒸去甲醇,残渣加水5ml溶解后,滴加盐酸0.5ml于水浴上水解30分钟,取出试管,立即用流水冷却,水解液用乙醚15m1分两次提取,合并乙醚提取液,蒸去乙醚,残渣加氯仿1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及大黄酚对照品,加氯仿溶解,制成一定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使成条状,以苯-甲酸乙酯-甲醇-甲酸-水(3∶1∶0.2∶0.05∶0.5)的上层液为第一次展开剂,以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为对照。展距7cm,取出,晾干,再以己烷-石油醚(60~90℃)-甲酸乙酯-甲酸-水(3∶1∶1.5∶0.10.5)的上层液为第一次展开剂,以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为对照。展距15cm,取出,晾干,在紫外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与对照品均显5个黄色荧光条斑。(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1) ②取样品粉末0.1g,加甲醇6ml,振摇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加甲醇0.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先以乙酸乙酯-甲醇-水(77:13:10)为展开剂,以大黄素、大黄酚为对照。展开6cm时取出,挥干,重复1次,再以苯-乙酸乙酯-甲酸(70.30·10)为展开剂,以大黄素、大黄酚为对照,展开10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喷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斑点大多数显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2)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大黄片、酒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等。 ①大黄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时,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②酒大黄 取大黄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 ③酒熟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拌匀,闷约1~2小时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或适宜容器内,盖严,隔水炖约24~32小时或置木甑内蒸至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晒干。每大黄片或块100kg,用黄酒30kg。 ④大黄炭 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⑤醋大黄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 ⑥清宁片 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加水满过药材,用武火加热,煮约2小时至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取过100目筛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约2小时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每大黄100kg,用黄酒75kg,炼蜜40kg。

此外,尚有盐制、蜜制、药汁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酒大黄、酒熟大黄、醋大黄、清宁片,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从各种大黄中已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达130余种,包括蒽醌及其甙类、蒽酮类、双蒽酮及其甙类、茋类及其甙和没食子酸酯、萘类衍生物、色满酮及其甙类、苯基丁酮类、鞣质类等。其中蒽醌类为其重要的代表性成分。游离蒽醌主要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等。蒽醌甙类主要有:大黄酚-1-葡萄糖甙、大黄酚-8-葡萄糖甙、大黄素-1-葡萄糖甙、大黄素-8-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8-龙胆双糖甙、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3-葡萄糖甙、大黄酸-8-葡萄糖甙等。双蒽酮甙类化合物有番泻甙(Sennoside)A,B,C,D,E,F等。芪及其甙类化合物有土大黄甙(Rhaponticin)、土大黄甙元(Rhapontigenin)和去氧土大黄甙(Deoxyrhaponticin)等。大黄中所含多种鞣质既有可水解型鞣质,又有缩合型鞣质[4]。属水解型的鞣质及相关化合物有多种没食子酰葡萄糖和1-0没食子酰基-6-0-桂皮酰基-β-D-葡萄糖(1)等。属缩合型鞣质及其相关化合物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及其多聚体。此外大黄中还含有多种苯基丁酮甙类化合物等[1~3]

参考文献

[1] Chcm Pharm Bull 1986;34(8):3208,4083 。
[2] Phytochemistry 1988;27(5):1469,1473 。
[3] 大黄.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77 。
[4] 药学杂志(日) 1983;103(2):125。

本文标签: 大黄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