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漏芦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野兰(《本经》),鬼油麻(《日华子本草》),独花山牛蒡(《甘肃中草药》),大脑袋花(《辽宁中草药》),和尚头(《吉林中草药》),大头翁(《东北中草药》),馒头花(《西藏常用中草药》),牛馒头花(《陕西中草药》),洪古禾朱日(蒙族名)。
基源:为菊科漏芦属植物漏芦或蓝刺头属植物驴欺口的根。漏芦属全世界约24种,中国2种皆入药。蓝刺头属见“砂漏芦”头。
原植物:漏芦Stemmacantha uniflora(L.)Dittrich[Cnicus uniflorus L.;Rhaponticum uniflorum(L.)DC.]或驴欺口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历史:漏芦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本经》,列上品。历代本草都有记述,但种类繁杂,大都与药材原植物不符,待详考。依药材分有祁州漏芦(祁州今河北安国、深泽和晋县等地,《救荒本草》漏芦附图与其相似,现使用较广,原植物即漏芦属漏芦,另有禹州漏芦(禹州今河南禹县和密县),考其原植物为蓝刺头属植物驴欺口。《中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各版,《中药志》两版和《中药大辞典》等医药书籍,漏芦项下都收此两种。禹州漏芦原植物驴欺口,本辞海第2册还作“追骨风”收载。
形态:漏芦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直伸,直径1~3cm,根茎粗。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被棉毛,灰白色,基部径5~10mm,被残存褐色叶柄。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柄长6~20cm,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0~24cm,宽4~9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5~12对,椭圆形或倒披针形,中部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渐小,边缘有锯齿或锯齿稍大,呈二回羽状分裂状,或少锯齿或无锯齿,顶裂片长椭圆形或近匙形,边缘有锯齿,最下部侧裂片耳状;中、上部茎叶有短柄或无柄,叶片与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只是叶片渐小,全部叶叶柄被稠密的蛛丝状棉毛,灰白色,叶片质地柔软,两面被密或疏的灰白色蛛丝毛及多细胞糙毛和黄色小腺点。头状花序径约5cm,单生茎顶,花序梗粗壮,裸露或有少数钻形小叶;总苞半球形,径3.5~6cm;总苞片约9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的不包括顶端膜质长三角形的附属物,长约4mm,宽约2mm,中层的不包括顶端附属物,椭圆形或披针形,内层或最内层不包括顶端附属物,披针形,长约25mm,宽约5mm,所有附属物宽卵形或几圆形,长约10mm,宽约15mm,膜质,浅褐色;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紫红色,长约31mm,细管部长约15mm,花冠裂片长约8mm。瘦果倒圆锥形,长约4mm,宽约2.5mm,具3~4棱,顶端有果喙,喙缘具细尖齿;冠毛多层,不等长,向内层渐长,长可达18mm,褐色,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4~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654页.图672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90~2700m的山坡丘陵、松或桦木林下。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东等省区。朝鲜、日本、蒙古、原苏联远东及东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驴欺口参见“追骨风”条。
生药栽培:适生于温和高燥、向阳环境,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忌水涝。用分株繁殖,在早春萌芽返青前挖出老株,分株移栽。亦可在早春或晚秋,将种子直播于大田,出苗后进行松土除草、匀苗及一般肥水管理,即能正常生长。
采集:春、秋季采挖根;除净泥土、须根,晒干,一般以秋季挖取者较粗大而质量好。
祁州漏芦主产于河北、山西。禹州漏芦主产于山东、河南、内蒙古。
鉴别
性状:祁州漏芦根呈倒圆锥状圆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压,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形沟纹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表皮常有剥裂。根头部膨大,有少数茎基及鳞片状的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脱离,皮部色泽较深,木部黄白色,呈放射状,木射线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显深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以条粗、棕黑色、质坚实、不破碎者为佳。
禹州漏芦根呈类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土黄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质坚,断面粗纤维状,皮部棕色,木部具黄黑相间的菊纹。气微,味微涩。
以枝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
显微 祁州漏芦根横切面:表皮常已脱落,后生皮层为数层至二十余层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韧皮部较宽广,射线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呈多股性排列,有时小形导管群将大形导管群分隔成数段,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其周围的细胞壁常木栓化。此外,根头非腺毛多细胞,木化,完整者长0.5~4mm,直径20~30μm,顶端细胞甚长,盘曲或折曲,近基部处为5~9个短小类方形细胞;另有一种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长300~450μm。
禹州漏芦根横切面:后生皮层黄棕色,皮层细胞4~5列,切向延长,有分泌腔散在,内含棕色分泌物,内皮层细胞单列整齐。韧皮部有许多淡黄色纤维束散在,纤维细胞间隙内充满深棕色内含物。形成层成环。导管放射状排列,纤维束散在薄壁组织中。(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80、581页.图465、466、467)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漏芦根含挥发油[1]、牛蒡子醛(Arctinal)、牛蒡子醇-b(Arctinol-b)、棕榈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乙酯(Ethyl stearate)[2]。
驴欺口根含卅一烷(Hentnacontane)、5(丁烯-3-炔-1)联噻吩、α-三联噻吩(2,2′,5′,2″-Terthienyl)、刺盘菊素(Cardopatine)、蒲公英萜醇醋酸酯(Taraxerol acetate)、混合脂肪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2-(戊二炔1,3)-5-(3,4-二羟基丁炔-1)噻吩、5-(3,4二羟基丁炔-1)-2,2′-联噻吩、胡萝卜甙(Daucosterol)[3]。
附 华东蓝刺头[Echinops grijisii Hance]含10个聚噻吩类化合物[4]。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份研究.第1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18。
[2] 中草药 1992;23(4):178。
[3] 中草药1989;20(11):482。
[4] Planta Med 1990;5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