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金礞石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异名:礞石(《嘉祐本草》)。
基源:金礞石为变质岩类岩石。
原矿物:金礞石一般指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粉砂岩系四川成都作为金礞石药用。
历史:金礞石古代本草未有记载。始载于近代文献《中药志》,与青礞石并列统称为“礞石”。《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以“金礞石”为正名而收载,以后历版药典均载。
形态:蛭石片岩主要由蛭石鳞片及少量水黑云母、少量普通角闪石、少量石英组成。具片理构造,故称为蛭石片岩。呈淡棕色或棕黄色;硬度低,可在硬纸上书写。条痕淡棕色。
水黑云母片岩 主要由水黑云母,次为蛭石及少量普通角闪石和石英组成。具片理构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硬度低。
产状:蛭石片岩和水黑云母片岩大部分由黑云母类经风化作用形成的产物。
产地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粉沙岩与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不同处:主为细碎屑组成的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一般长8~15cm,宽5~10cm,厚5~8cm。具明显棱角;表面粗糙。土黄色,光泽暗淡。质较硬,用小刀需稍用力才可得到一划痕。无膨胀。
生药采集:采挖后,除去杂石和泥沙。
鉴别
性状:蛭石片岩:主为鳞片状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多数呈不规则碎片状或粒状。直径0.1~0.8cm。有的呈不规则扁块状或厚板状。长2~10cm,宽2~5cm,厚0.6~1.5cm。无棱角,断面可见层状。淡棕色或棕黄色;金黄色光泽。质较软,可在纸上书写,并留下淡棕色划痕。
水黑云母片岩 均为小鳞片组成的不规则块状。黄褐色或深铁黄色。金黄色或银白色光泽。
理化:取金礞石加热,即层裂或散裂,迅速膨胀约5~6倍,鳞片变为弯弯曲曲似蛭虫形状;呈银白色或浅黄色光泽;重量显著减轻,可浮于水面。水黑云母片岩加热后膨胀较小,仅2~3倍。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金礞石和煅金礞石。 ①金礞石拣去杂质。 ②煅金礞石取净金礞石,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或与等量火硝拌匀,煅至烟尽放凉,水飞极细粉。
贮藏:放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金礞石主要矿物成分,为蛭石或水黑云母,少量普通角闪石及石英[1]。化学全分析含S1O235.50%,Al2O312.44%,Fe2O39.12%,FeO1.66%,T1O20.70%,P2O50.40%,MnO0.15%,CaO4.07%,MgO8.49%,K2O2.117%,Na2O1.95%,H2O2.55%,CO20.58%。并含Pb、Zn、Cu、Ni、Cr、Co、V、Mg、Ga、P、Ti、Mn、Y、Yb、Zr、Be、Ba、Sr、Ca、Fe、Al等元素[2]。
参考文献
[1] 药物分析杂志 1986;9(6):340。
[2] 中国矿物药 地质出版社,198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