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苦丁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小山萝卜、龙喳口(《草木便方》),叉头草(《四川中药志》),八楞麻(《江苏中药资源品种名录》),丁萝卜(《陕西中药名录》),野苦麻、高脚蒲公英(《浙江余江草药验方》),蛾子草(河南),乳浆草、九刀参(江苏),台湾莴苣(《江苏药材志》)。
基源:为菊科翅果菊属植物台湾翅果菊的全草。翅果菊属全世界现知7种;中国全产,其中约4种入药。
原植物:台湾翅果菊Pterocypsela formosana(Maxim.)Shih(Lactuca formosana Maxim.),又名:台湾莴苣(《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形态:一或二年生草本。主根圆锥形。茎直立,高80~120cm,被毛,上部多分枝。叶通常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通常羽裂,长5~10cm宽4~7cm,顶裂片较小,侧裂片约3对,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基部呈耳状抱茎,耳缘有锯齿,两面有毛,尤其在嫩叶背面主脉上有长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组成聚伞状伞房花序;总苞卵状,长12~18mm;总苞片3~4层,向外渐短,外层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内层的披针形,长12~18mm,宽约2mm;全为舌状花,淡黄色。瘦果卵状椭圆形,长约6mm,宽约3mm,扁平,成熟时黑褐色,侧肋不明显,边缘宽,具长1~4mm的喙,喙端膨大成小蝶状,蝶缘有多数细软的冠毛,白色。花果期5~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906页.图2258)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田埂。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药采集:3~4月采收全草。
药性性味:苦,寒。 ①《草木便方》:“苦。” ②《四川中药志》:“寒,苦。”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疥癣,疔疮,痈肿,蛇咬伤。 ①《草本便方》:“解毒,散热,清火,利筋骨。治中恶,羊疔,同蕌用。蛇伤起疱,捣涂。” ②《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调经种子。治疮毒痈肿及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草木便方》:“治蛇伤起泡:苦丁捣涂。” ②中草药通讯 1972;(3):“治疗扁桃体炎:采用蛾子草末抽薹幼苗的主根,鲜品9~15g,干品3~9g,水煎2次,混合,分3次服;或制成丸、散剂服用,每次1.5~3g。”
参考文章
- 独效苦丁香散药学
- 苦丁茶育苗技术经济作物
- 苦丁茶治猪下痢猪
- 苦丁茶矮化密植高产技术经济作物
- 苦丁冰茶、奶茶的加工经济作物
- 苦丁茶的种植栽培经济作物
- 苦丁茶扦插繁殖技术经济作物
- 苦丁茶贮存五大方法经济作物
- 苦丁茶栽培技术要点经济作物
- 苦丁茶短穗扦插技术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