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龙骨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基源:龙骨为古生代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alia、长鼻目Proboscidae、奇蹄目Perri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等动物的骨骼化石。
原古生物 东方剑齿象Stegadon onentalis Owen。中国犀Rhinoceron sinensis Owen。三趾马Hipparion sp.。或高氏羚羊Cazella gandryi Schl.
历史:龙骨始载于《本经》。仅记载性味与效用,未记述形态。《纲目》列入鳞部龙类。《别录》载:“生晋地(今山西临汾市一带)川谷,及太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北十七里)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已知是死龙骨,但不知已化石化。陶弘景云:“作白地锦文,舐之著舌者良。”所述系化石特征。雷云:“五色具者上,白色黄色者中,黑色者下。”吴普谓:“色青白者良。”苏恭谓:“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由此可见,古时亦分五花龙骨和龙骨,与现今一致。同时对龙骨的质量评价亦相同,皆认为五花龙骨质优。龙骨一般被认为黑色者质劣,现今不宜药用。据有人调查鉴定,山西产的五花龙骨都是象类门齿的化石,商品依其颜色及花纹不同,又有花龙骨、五花龙骨、青花龙骨、黄花龙骨等名称。据报道,日本皇宫正仓院内现存中国唐代的药物中龙骨、五色龙骨、白龙骨、龙齿等,均属古代真象属(Elephas)及剑齿象属(Stegodon)等动物骨骼及齿的化石。近年来有人对龙骨与五花龙骨的化学成分、微量成分以及其溶出成分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产地 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广西。
生药采集: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药材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湖北、四川。
鉴别: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亦可见圆柱状或破开的圆柱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不溶于水,部分溶于酸而有气泡产生。以体轻、质脆、分层、有花纹、吸湿性强者为佳。龙骨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纹理或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以质硬、色白、吸湿性强者为佳。一般认为以五花龙骨为较好。
加工炮制:①龙骨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骨、捣碎。 ②煅龙骨 取净龙骨,置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内,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Fe、K、Na、Cl、硫酸根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