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芥子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蜀芥、胡芥(《纲目》),(《蜀本草》),白芥(《开宝本草》),芥子(《中药志》)。
基源:为十字花科白芥属植物白芥子的干燥种子。白芥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只有1栽培种。
原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Brassica hirta Moench;Brassica alba(L.)Boiss.]
历史:本品始载于《唐本草》,列于芥条下,云:“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梁米,甚辛美,从戎中来。”《蜀本草》中亦有本品的记载,但直至《开宝本草》始将白芥从芥中独立成条,又名胡芥,蜀芥。在《纲目》中亦载有“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但《植物名实图考》中却仍将其归入芥条中,考证以上诸家所述,即今白芥。
形态:一或二年生粗壮草本。茎直立,被散生白毛,高50~120cm,具纵棱,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质薄;具叶柄,长3~10mm;茎基部叶大,呈羽状分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5~15cm,宽2~4cm,顶裂片大,具侧裂片1~3对,边缘具疏齿;基生叶具短柄,较少,茎上部叶裂片数渐减少。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4,绿色,披针形或长圆形,无毛或稍有毛,边缘膜质,直立,长4~5mm,宽1.5~1.8mm,花瓣4,乳黄色,宽卵形,长8~10mm,宽2.5~3mm,基部具长约5mm的爪;雄蕊6,4长2短,花丝线形,花药长椭圆形,基着;雌蕊1,子房长柱形,密被白色长刺毛。长角果圆柱形,密被白色硬刺毛,长2~2.5cm,果瓣在种子间缢缩呈念珠状,角果顶端具扁平剑形的喙,长1.2~1.5cm,无毛或具疏柔毛,每室有种子2~3枚;果梗粗线形,在果轴上水平状着生。种子淡黄色,近球形,直径2~2.5mm。花期4~6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14页.445图)
生境与分布:原产欧洲。辽宁、山西、山东、安徽、新疆、四川、云南均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适于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于10月上、中旬播种,播前需将种子浸泡于15%的盐水中20分钟后捞出,用草木灰拌种后条播,行距27~33cm,深约2cm,每亩用种量300~400g。播后覆土镇压,保持土壤湿润。苗高7~10cm时,结合松土除草,按株距13~17cm定苗。间苗后追施人畜粪水或化肥1次;孕蕾前需用过磷酸钙肥追施。病害有菌核病、白锈病,除了播前用食盐水浸种外,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并用鲜石灰粉消毒,再喷65%代森锌600倍液。跳蚤、蚜虫、菜白蝶幼虫等虫害,可喷射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
采集:夏末、秋初果实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药材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陕西、浙江。
鉴别
性状:种子圆球形,直径1~2.5mm,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用放大镜观察,表面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有暗色小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胚黄白色,富油性,子叶两片沿主脉处对折呈马鞍状,胚根折转于子叶间。气无,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黄白、纯净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种皮最外层为1列切向延长的表皮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细胞中能见到粘液质层纹;下皮细胞为1~2列大小约相等的薄壁细胞;栅状细胞为1列厚壁细胞;紧靠栅状细胞层为色素层。内胚乳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和胚根细胞中均含糊粉粒和油滴。(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241)粉末:深棕色,味辛辣。 ①种皮栅状细胞 成片,淡黄色。横断面观细胞1列,高度较均等,长(径向)14~26μm.宽(切向)7~17μm,外壁及侧壁中部以上薄,侧壁下部及内壁增厚,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约至18μm,长至24μm,垂周壁平直或细波状弯曲,厚2~3μm。 ②种皮表面细胞 为粘液细胞,无色或微黄色。横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稍径向延长,含粘液质,外壁常胀裂,内壁由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棒状的纤维素柱隐约可见;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多角形,直径40~81μm,壁厚,有时可见细小连珠状增厚,细胞中央纤维素柱呈脐状,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 ③种皮下皮细胞 较大,多皱缩,细胞界限不甚清楚,壁不均匀增厚。 ④内胚乳细胞 横断面观呈扁方形,表面观呈类多角形,直径14~36um,含糊粉粒、油滴及灰色颗粒物。 ⑤子叶细胞 无色或淡黄色,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58)
加工炮制:①白芥子 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②炒白芥子取净白芥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或棕黄色并爆裂,有香辣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含白芥子甙(Sinalbin),约含2.5%,并含脂肪油20%~26%,芥子碱(Sinapine)、芥子酶(Myrosin)等。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p-Hydroxybenxyl 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Sinapine 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芥子酸和胆碱。经预试尚有氨基酸、蛋白质、糖、多糖、黄酮甙、植物甾醇及中性树脂反应[1]。日本产白芥子(Sinapis alba Linn)含挥发油0.27%和维生素A类物质[2]。白芥子还含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rthiocyanate)、β-谷甾醇、芥子酸、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腈,后者可能是由白芥子油(异硫氰酸对羟腈酯)分解而成。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374。
[2]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科学出版社,19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