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读后感8篇300、400、500、600、1000、1200、18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7 11:06:49百科知识库

《礼记》读后感8篇300、400、500、600、1000、1200、1800字

整理了读《礼记》有感、诗经和礼记读后感(306字)、读书礼记(414字)、礼记学记读后感(610字)、礼记礼运读后感(1801字)等300字、400字、500字、600字、1000字、1200字、18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诗经和礼记读后感_306字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看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所以到汉代《诗经》又得到流传。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诗经》秦风《蒹葭》,因为这首诗我刚刚背过。这首诗风格缠绵、朦胧凄美、如梦如幻,表达的是对朝思暮想的人的赞美和思念,其中我最喜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因为“所谓伊人”就是诗人思慕的对象,“在水一方”写出了云烟飘渺、茫茫无际的景象。我还想起了卫风《木瓜》,这首诗描写了青年男女两情相悦后相互赠答,它告诉我人和人相处要投桃报李。通过这两首诗,我迷上了《诗经》,今后我要多读,争取把它们都背下来!

成语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如:《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又如:既戒以修德之事,而又言为德而人法之,犹投桃报李之必然也。——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八

成语朝思暮想: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如: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又如: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乡。

读书礼记_414字

我认为最好的词语:凝然 遮挽 伶伶俐俐 叹息 逃去如飞 徘徊 赤裸裸 初阳 薄雾 轻烟 痕迹

我认为最好的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认为最好的段落: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我读完之后的感想:这篇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形象地捕捉住时光流逝的踪迹,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地去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如果来到这世间就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这就像是老师曾说过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我们的一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我们去浪费、践踏!所以想想以前我所浪费的时间,心中难免会有一丝丝伤感!我保证从今以后我会让每一分钟都过得很充裕!我虽赤裸裸的来到这世间,但是,我绝对不会赤裸裸的回去!

成语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时间。形容时间的可贵,应该十分珍惜。如:《西洋记》第11回:“可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使尽金还在,过去光阴哪里寻?”

礼记读后感_483字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应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知道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成语博闻强识: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如:《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又如: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成语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如: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7回:“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又如:她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礼记学记读后感_610字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成语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汲引后进,待人接物者如此。”又如: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成语世代相传:祖祖辈辈传下来。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将来抱个娃娃,子再生孙,孙又生子,绵绵瓜瓞,世代相传,奉祀这座祠堂,才是我公婆的心思,才算姐姐你的孝顺,成全你作个儿女英雄。”又如:这钢杖重逾三十斤,竹棒却只十余两,但丐帮帮主世代相传的棒法果然精微奥妙。——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诗经和礼记读后感_651字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诗经》最初被称为《诗》,后来又被汉代的读书人改名叫《诗经》、《诗三百》。《诗经》里的内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的乐歌,主要用途就是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娱乐,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后来,《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读了《诗经》这篇文章,令我感受颇丰。我一看到“诗”这个字,就想到了一个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

从小,我和“诗”就有了不解之缘。妈妈曾经跟我说过,我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教我背诗,当时是为了让我多说话。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诗开始有了兴趣。上了小学之后,我接触和背诵的诗歌更多了。有《水调歌头》、《望天门山》、《马说》、《爱莲说》等各种题材的诗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吕老师刚刚给我们介绍的《木兰诗》了。

《木兰诗》是介绍弱女子花木兰替父亲从军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诗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木兰主动替父亲从军那种孝顺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的时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兰一个弱女子去替父亲从军打仗,一定很危险,所以时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诗都有它自己的寓意,这正是我对诗感兴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所以我以后还要多读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长大做个有才华的人。

成语水调歌头:词牌名。如: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成语不解之缘: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如:南朝·梁·萧统《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又如:好像她们这两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姊妹,和农村孩子结了不解之缘似的。——何为《两姊妹》

礼记学记读后感_1022字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成语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如:《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又如: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鲁迅《两地书·十一》

成语孤陋寡闻:孤陋寡闻[gū lòu guǎ wén],意指寡,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语出《礼记·学记》。[源]《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後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後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典故]《礼记》为十三经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学所记。本为许多关於“礼”的单篇文章,西汉戴圣从中选取四十九篇编订成书,世称“小戴礼记”,成为现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学记〉篇,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以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篇所讲述的内容,可说是互为表里,自古以来甚为学者所推重,直至今日,书中的道理仍然深具价值。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代大学中进行教育的正确方法,应该在一切的问题与邪念萌发之前,就用礼节加以禁止约束,这样就叫做预防。而利用学生接受教育的时机,给予教导,就是合於时宜。不超越学生的程度而循序渐进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顺序。让学生互相观察而学习彼此的长处,就是观摩、切磋。这四种方式,就是促使教育兴盛、成功的原因。如果在邪恶的念头和罪过发生後,再加以禁止,这时的教育就发挥不了作用,容易显得格格不入而无法克服问题。过了应该学习的时期才去学习,即使花费相当的努力也难有成就。杂乱的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整个知识的系统性而缺乏条理。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讨,就会造成学识浅陋而见闻不广。对朋友怠慢就违背了师长的教导;一旦言行偏差,就会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这六项,就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後来“孤陋寡闻”被用来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礼记读后感_1157字

“礼”本来是先圣明王采用自然地法则,来规范人类生活行为的成果。我们人是自然地产物,只有适合了这些法则,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礼”具体到现实中来,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在读了这本《礼记》之后,我所理解到的“礼”就是时常怀着谦恭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指导我们外在的行为,让我们一天一天的趋向善良,远离罪恶。“礼”所包含的仁义道德和常怀感恩之心,怀抱这样的精神,能让我们处事的事理行为顺畅起来,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增进,我们会觉得温暖,也会给公司和社会带来人情的温暖。

越是细小的动作,越能看得出我们是否受到了“礼”的教育感化和指导。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让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时刻处于备战状态,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姿态,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对待顾客要时刻面带微笑,不能松散的面无表情,更加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精神抖擞的工作状态,神采奕奕,作为员工要从干好本职工作开始,身体力行的营造企业“知耻”文化。所谓“人无耻则无敌”,在工作上坚决杜绝“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思想作风,带头干好本职工作。保持良好优雅的态度去工作去学习,态度恭和的去做人做事。

而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养成端庄恭敬的习惯。我们这样年龄的青年已经应该要尽心尽意的去孝敬我们的长辈了。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孟子说过:“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可以看出古代的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老人们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并且多帮助老人,为老人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我们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促进家庭的和谐温暖。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每个家庭的温暖能促进我们的社会团结,怀着这样的习惯,到了社会上我们自然就会懂得端正姿态,尊重长官,尊重长者。

像这样需要我们自己注意的细节实在太多太多了,说不尽也道不完。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着这样一颗恭敬好学的态度,自然能使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处变不惊。看了这本书后至少对于我来说提醒了我要多加一份思考,避免失礼。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然而却足以督促我凡事多加一颗有“礼”的心,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这些礼节,小则足以个人事业成就的必备条件,大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表现。

《礼记》这本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我一定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这些良好的传统,带入到我的生活之中,争取做到“礼义以为干橹”。

成语立身行事:立身:指为人;行事:指行为。指处世待人的行为。如:唐·刘知己《史通·序传》:“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序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又如:文自审立身行事,早已为天下共见。——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成语细枝末节:末节:小事情,小节。细小的树枝,策末的环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如: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又如:只须使其符合于总的抗战国策,而不必作细枝末节的限制,更不能随时解散。——邹韬奋《抗战以来》

礼记礼运读后感_1801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

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得怀疑。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来。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性,对于生存的本能,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就像农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现在。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称为文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向后看回到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社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复制。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二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能力的人当领导。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当然中国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而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太多了,能干工作的人遍地都是,所以就给选拔增加了难度,优中选优不太好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诺贝尔奖,标准定的高,达到此高度的人才廖廖,所以就相对公平。但用到其他行业却未必合适,所以其选拔制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值得大加宣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爱护其他的孩子。这样就没有太多问题了,现在也能讲得通,而且大部分人做得到。如果照前面的理解就有点乱了。后面提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我觉得前句的意思准确地讲,应该是孝敬没人子女的老人,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这就是个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可能还没有那个意识,因为劳动相互协作,算是一个组织,劳动过程中生病或不幸遇难也是算因公牺牲吧,当时这种行为可能算作对死者的补偿吧,因为工作条件差,死人是常有的事,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了自己,所以得到了大家的默认。现在的社会也相互协作,因公牺牲的补偿却比当时少很多,也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谁也不想企业成本过高,要不怎么发展。结果就把这个问题推向了社会,政府买单,好在近几年,对于社会保障,政府还比较重视。

三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财物不必放到保险柜里,晚上睡觉不用锁门,没有偷盗和抢掠。这当然很不错,这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温保问题,而且都是相互协作,分配平均,而且几乎没有剩余,有饭吃就不错了,也就几乎没有财富积累。说白了,就是大锅饭,中国实行大锅饭的时候社会秩序也很不错的。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有了财富的积累,分配制度也开始不公平,贫富不均。有些人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如果大家都饿着还没其他想法,有些人则很富,心里就想不通,偷盗和抢掠就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走冻死骨”。不从制度本身出发去考虑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去宣扬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怎么说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当然,现在的社会法制观念日益加强,依法制国被提得很多。搞法律的总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少,要加强立法,也有人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多,执法不严。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分配制度问题,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问题就会少些,单单从法律角度出发,这个该立法那个该立法,觉得有些荒唐,舍本逐末,只看到了外部表现而没有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些主张靠严酷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人本身就是一群社会的垃圾。

成语舍本逐末: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如:《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又如: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成语选贤与能: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又如:选贤与能,于今虽重。——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