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读后感大全13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7 10:07:12百科知识库

高中一年级读后感大全1300字

文章包括成功教育读后感(1332字)、波普先生的企鹅读后感(1274字)、彼得原理读后感(1300字)、将幸福延续读后感(1350字)、《罗密欧与茱丽叶》读后感(1298字)、《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1267字)等1300字左右的高中一年级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成功教育读后感_1300字

上海闸北八中曾被称为“垃圾学校”,因为被好学校的最低录取线淘汰的学生,出于无奈才进入闸北八中。可是,闸北八中偏偏大搞成功教育,使一批批悲观失望的学生开始了生机勃勃的新生活。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倡导的成功教育,使一所“垃圾学校”变成了“明星学校”,创造了当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成功教育的理念与“成功计划”完全一致——人人能成功。读了刘京海主编的《成功教育》后,我的感触很大。

刘京海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

第一是期望。父母和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使孩子也对自己产生期望,从小拥有梦想。

第二是机会。父母和教师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

第三是鼓励。父母和教师既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孩子信心越来越足,行为越来越自觉。

在这里我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些感受。书中提出的正效价值论原理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按照旧的教育观:因为“你不行”,所以“你失败”;学生本质中存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价值似乎根本就不存在。而成功教育的正效价值论原理则肯定学生潜伏着的积极性的方面:“你不行,仅仅是某个方面,然而你在总体上是行的,因此你能成功。”这个结论是通过发现、认识学生的潜在能力而实现的。正效价值论原理就是要将原本就存在着,而是被不当教育压制活忽略并归之为“不曾有过”的东西揭示出来,通过以长扬长与点滴进步的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自信心和聪明才智,都得以展现并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个原理使我认识到,客观地评价学生是多么重要!同时,教师的正面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课堂上,我很注重鼓励性评价,这也使语文课堂能成为学生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地,而非教师的“一言堂”。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或许,正是那么一句鼓励,能使学生获得进取的动力。

书中还归纳了信息困难学生成功愿望难以实现的原因,其中涉及到教师方面的原因:“学习困难学生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愿望就愈发被压抑到不被人察觉的心灵深处或以其它方式间接表现出来。教师常以他们的外显行为评价他们,认为他们缺乏上进心,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认识不到他们较深藏的成功愿望,再加上消极的学生观,即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没有成功的潜能。”反复失败的学生会越来越差。他们成功的愿望常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违反课堂纪律或做出各种极端的举动来吸引别人注意,以满足被人尊重的需要。我校的情况跟闸北八中有相似的地方,很多学生是以扭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成功的愿望。如果教师能发现这些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多激励他们,那么他们就有可能由差生转变成优生,而且至少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然,实施成功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开始三个要素都是教师。在反复成功的过程中,逐步地转向学生,即学生对自己有积极的期望,自己主动寻找成功的机会。无论成功、失败,都能自我激励。这就使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他律走向自律。书中阐述的很多理论具有普遍性,对我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教育是每一个人生活里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

成语悲观失望:悲观:原为佛家语,五观之一。指消极失望。如: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我们决不悲观失望,我们是乐观的。”又如:遇到困难就不会看到光明和胜利,就没有不悲观失望的。——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

成语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如:《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又如: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波普先生的企鹅读后感_1300字

让我从书店里把它带回来的第一个理由很容易理解:它获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它是我们适合的书。第二个理由是:我喜欢集书,就像集邮一样。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家里已经有几乎全套的国际大奖小说·爱藏本了。

这是本幽默的小说,有时会让你大笑,有时会让你激动,有时会让你紧张,有时会让你伤心。它的作者阿特沃特夫妇是两位充满童心和想象力的作家,他们的这本书至今还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他的主人公波普先生安排了一些很离奇的事情:从写信给远在南极的杜雷克上将从而得到一只神气十足的南极企鹅——库克上校,再到和“波普演艺企鹅”们一起红遍美国海岸,最后和这些小家伙一同远赴北极,参加企鹅北极繁衍计划,真是太出人意料了!但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笔下的波普先生。波普先生是一位固执、勇敢、内心充满童心的大人,和作者一样。他痴迷于极地探险,只要关于南北极的东西他没有一件不喜欢,虽然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油漆匠,但却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去极地探险!如果不是波普先生热爱极地,他就不可能对企鹅的习性了如指掌,那么库克上校就不能在远离南极的静水小镇生存下来,并且生儿育女,得到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如果没有波普先生真心的爱护,它们就不能跟随杜雷克上将去北极。这些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可所有故事的根源都来自阿特沃特夫妇,是他们创造了这本小说,但他们最不容易的是保留了童心。

许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个藏于内心深处的小梦想,可是大多数人长大后认定它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境,现实的残酷,可能早已经把我们身体中的那种原始的激情消磨掉了。面对美好的理想,我们知难而退了,也许不舍得放弃现在有的东西,也许我们学会了“理智”,“理智”的认定那些梦想是多么不可望及。可阿特沃特夫妇却做到了,他们仅用一部小说就告诉人们:童心是可以保留的!他们把童心从少年保留到了成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是伟大的,他们用童心创作了这部小说。好了,现在让我们到书里去看看吧。

生活在静水小镇的波普先生是一位油漆匠,他对极地有着无限的热爱。一次,他偶然得到了一只企鹅——库克上校。全家都很喜欢它,可是库克有一天病了,无助的波普先生只能向水族馆求救,没想到帮他救库克的竟然是另一只企鹅——葛蕾塔。现在波普家有两只企鹅了,并很快增加到了十二只,这些小家伙给波普家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但却也带来了经济困扰,为了解决经济困扰,波普先生想:就去演出吧。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小家伙简直就是天生的表演家!“波普演艺企鹅”很快就红遍美国海岸。却在一次表演中进了监狱,还好有杜雷克上将把他们救出来。杜雷克上将希望“波普演艺企鹅”们去北极参加企鹅繁衍计划。波普先生满口答应,并和企鹅们去了北极。

波普先生没有无尽的财富和地位,仅凭对极地的热爱和一颗善良纯真的心终于完成了旁人包括家人看来都是天方夜谭的奇迹。阿特沃特夫妇创造了一个实现伟大奇迹的波普先生,同时,波普先生也成就了阿特沃特夫妇长久以来的梦想。

只要你敢于追求并为之而不懈的努力,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我想,这才是作者通过这本小说想告诉我们的吧!

成语生儿育女:指生育子女。同“生男育女”。如:巴金《谈<秋>》:“她不曾生儿育女,老太爷是她的靠山,她当然比别人更关心老太爷。”又如:我现在很想生儿育女。

成语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又如: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彼得原理读后感_1300字

多年前就听说过彼得原理,而开始有感触的时候是8年前一位导师用亲身体会感叹了彼得原理一番,再往后是从两本书上看过收录的彼得原理的介绍,一直到前两周才专门买了本正版的《彼得原理》来解疑,因为感觉到这个原理已经如魔咒般的附身,不得不去精读一下这本著作了。

平心而论,书的前面2/3并不太精彩,它都在谈彼得原理为什么成立,想要让你了解并相信彼得原理的存在。我想这可能是我已经了解了并且早已相信了彼得原理,这部分看起来并不新鲜。到了后面1/3谈到彼得原理的具体表象以及如何运用彼得原理的时候,我才被深深地吸引住,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到彼得原理具体表象的时候,我还悠然自得,因为那些达到不胜任阶层的表现都与我相去甚远,但是当我读到第13章“零晋升的健康和快乐”的时候,我还真是冒出冷汗了,因为其中写的达到不胜任阶层后继续保持快乐的原因是有的人采用了替代技巧,书中说到的6个技巧中,我就被说中了3个!也就是说,其实我早己达到了不胜任阶层了,没有那么痛苦并保持着快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彼得疗法而已。

让我们先看一看彼得原理的正文:“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如果你对以上说法心存疑虑,那么去买本书慢慢研读比照吧。

在层级组织学中说明,员工总是对自己胜任的级别感到不满意,“工作缺乏挑战性”是胜任者的标志性思维,因为他们能够胜任,所以就期待晋升,而只要组织的层级足够,他的主管也总要使能够胜任的员工晋升,一直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上为止。根据这一理论,如果公司充满了不胜任者怎么办?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冲击式晋升、蔓藤式晋升等等,其中设置一些可有可无的职位就是常见的方法之一,因此如果一个公司如果突然冒出许多新的职位,那么多半是为了安置不胜任者,你要小心了。

那么,我们就没有方法避免落入这个魔咒了吗?有!采取彼得疗法吧,这是本书的精要。其实不管彼得原理写出来与否,这种遍布世界的不胜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彼得原理》一书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揭示彼得原理的存在,而是要告诉我们如何避免使自己达到不胜任阶层而保持快乐,或者如何在已经达到不胜任阶层后还能继续保持愉悦。对于还没有达到不胜任阶层的人来说,采取彼得预防法,在你对自己深入剖析深入认识后,采用创造性不胜任的方法避免使自己进入不胜任阶层而停留在最高的胜任阶层上,是最好的结果了。而对于已经不知不觉走入不胜任阶层的人来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离开现有的岗位去做自己胜任的事,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办到的,因为家庭、社会以及生存的压力都使他难以自拔;另一种是采取彼得舒缓法、彼得安慰法以及彼得药方,使自己健康快乐、忙碌奔波又不生事端,继续幸福的生活下去,保持社会的和谐。如果你对彼得原理已经了解,却还在晋升极限综合症里迷糊,那么去买本书慢慢揣摩吧。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光是追求数量,无法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只有改善生活的质量,避免生存不胜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成语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因此把一切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又如:她活了五十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茹志娟《如愿》

成语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如: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如: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将幸福延续读后感_1300字

读完雷玲老师的《教师的幸福资本》,心中颇有感触。为师将近二十载,冬去春来,寒暑易节,每次记起学生们给我带来的欢乐与辉煌,我都会感受到发自心底幸福,这是我心中美丽的梦。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不能说幸福是什么,我只能说幸福像什么。对于我来说,幸福就像夏日里的一股温泉,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教师这个职业有极大的幸福价值。

别人认为这个工作好,那个工作好,我觉得我走上了这个岗位,就要一心一意把它当做事业来看。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为自己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感到自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讲的好: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也是对学生一个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令则不行。学生的文化素养有较大的差异,我在学生中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学风。师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对于我来说,幸福就是做人,做事,做文化,为创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而努力。我从学生身上也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也感悟到了他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教师行列中,当我受到学生的爱戴,做出自己的一点小贡献时,我感到很幸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每位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感到幸福。和诸多有为的老师在一起工作,并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我感到幸福。教师要幸福,就必须做一个有责任心、踏实的人,在这个舞台上,获得成功与成就。雷玲老师的文字让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还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注重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个教师幸福不幸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二是周围有自己喜欢的人。让学校里的老师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那就成功了,这就是目标。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应该是老师各有所长,让所有人都能发挥特长;一个好的教师队伍还要有一个好的结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很重要,这有利于营造学校积极向上的氛围。

要获得幸福,从教师自身来说,应该锤炼师德,多读书开阔眼界,跳出教育看教育。教师幸福与否,全在于一种感受。正视现实这个客观存在,调整好心态,苦中作乐,便是一种幸福。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比如说同样听一节课,有的老师会烦心;有的老师却把它当成一种机会。怎么看待问题,是决定幸福不幸福最主要的东西。其次,教师应该多读书,多看看社会,多开阔眼界。有的老师很单纯可爱,也有的很敏感很脆弱,觉得教师很苦。其实跳出教育看,社会上很多职业都存在很大的压力,我们不能只学会向上看,更应该学会往下看看。教师应该珍惜自己的工作,大气一点,调试自己的心态。

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自己辛勤的耕耘,让学生心中的知识种子在家庭、社会中开花结果散发出芳香。

成语开花结果: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开花结果自馨香。”又如: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

成语一心一意:一心一意[yī xīn yī yì],意指同心同意。亦用於指心意专一,毫无他念。语本《杜氏新书》。[源]《杜氏新书》(据《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裴松之注引)喜欲恕折节谢己,讽司马宋权示之以微意。恕答权书曰:“况示委曲。夫法天下事,以善意相待,无不致快也;以不善意相待,无不致嫌隙也。而议者言,凡人天性皆不善,不当待以善意,更堕其调中。仆得此辈,便欲归蹈沧海乘桴耳,不能自谐在其间也。然以年五十二,不见废弃,颇亦遭明达君子亮其本心;若不见亮,使人刳心着地,正与数斤肉相似,何足有所明,故终不自解说。程征北功名宿着,在仆前甚多,有人出征北乎!若令下官事无大小,咨而後行,则非上司弹绳之意;若咨而不从,又非上下相顺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杀胡之事,天下谓之是邪,是仆谐也;呼为非邪,仆自受之,无所怨咎。程征北明之亦善,不明之亦善,诸君子自共为其心耳,不在仆言也。”喜於是遂深文劾恕。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据《全唐诗·卷七七·骆宾王》引)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典故]“一心一意”出自於《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其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大臣杜恕在写给上司宋权的一封信中说到:“若令下官事无大小,咨而後行,则非上司弹绳之意;若咨而不从,又非上下相顺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意思是自己虽为下属,但如果做任何事都要先问过上司,那麽上司订定的原则就没有意义了;假使问了又不能按照上司的决定去做,也是不应该。所以在很多事上,就自己作主了。其中“推一心,任一意”是指揣测上司的想法,与上司同心。“一心一意”就表示同心同意的意思,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他不拘一文二文,常自喜不吝舍。他妻子见惯了的,况是女流,愈加信佛,也自与他一心一意,虽是生意浅薄,不多大事,没有一日不舍两文的。”“一”也有专注的意思,因此後世也用“一心一意”表示心意专一之意。如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指两人的情感浓厚、专一,无穷无尽,用如胶似漆都无法形容。後来“一心一意”这个成语就从“推一心,任一意”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同心同意或心意专一,毫无他念的意思。

《罗密欧与茱丽叶》读后感_1300字

行走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 人生就像行走在一条路上,在这条路上有少数人,他们拥有着祖先的荫庇,或是拥有着旁人无法想像的上天赐予的才华,他们可以比较轻松的度过这一生。而更多的人他们拥有着平凡,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挫折与磨炼。

我无法判断谁是幸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就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一样,那些个表面上风光的人总有太多个身不由己,总要做很多有关责任方面不得不做的事。反而观之平凡的人有平凡的自由,使心境更加开拓,更加贴近于自然。所以纵使我无法判断,我更偏向于最开始的平凡。因为平凡可以增加我生命的韧性。或许因为本身就是平凡人,所以我有种吃不到葡萄喊葡萄酸的心理吧!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在这里只能阐述我的想法,生命的存在不是为了所谓的爱恨情仇,当然更不是为了贪嗔痴恨。生命的存在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任何原因,但是正是因为没有原因才要寻找。它就像是一场历练,只不过,在这之中的感情是作为一种……一种什么呢?说不清楚。她是与生命同在,他们就像朋友,相辅相成。

活下去是为了爱 时间流逝,留下许多痛苦,许许多多的错过,这些错过的造成不过是因为对感情的愚昧表示。接下来的话,你说我无情也好,说我冷漠也罢,但请你试着去理解。

爱你的人希望你活下去,因为他们爱你更甚于自己,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的离去造成你的困扰。或许你会在那一段时间内觉得生不如死,可是人总是活着好。有人大概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你是否想过那些真正爱你的人希不希望你消沉,他们的离去是无可奈何的,所以纵使路途艰难,或许你穷尽一生都无法到达你要的目标。但是请为爱你的,或是你爱的人坚持下去,纵使他们不能陪在你的身旁。

曾记,初中时时常喜欢摆起一副伤春悲秋的模样,喜欢提伤感的人或事。当时感情很好的一个朋友看不惯我这副样子,和我说了很多,我记得一句:人活着就好,无论如何的痛苦,最起码我们还是活着。

事事无奈避不开 生活总有太多的无奈,我总要学着去承受,逃不过不如欣然接受。我承认接受与逃避不能相提并论,但逃避不是长久之计。面对现实很痛苦,就像我现在正在面对着这篇写作一样,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写一个规定的内容真的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我一样要面对,一样不能退缩,所以尽量找一些可以令文章形成长篇大论的观点写进去。

当然,不能乱写,承受和面对不是敷衍了事,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它都代表着你,从这件事可以充分体现出你这个人,你的行事风格、习惯心理……它们代表着你,当然,你也代表着它们,你要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有一个交代。

每个人都会成长,每个人在成长中付出的不一样,但我真挚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快乐,捉住自己的幸福。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说明这个社会人性如何如何,我只是为了,那些曾经与幸福擦肩的人能够掌握自己手中的幸福,能够去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说实在的我自己对于我自己的观点还是很混淆,换句话说吧!就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在说什么,我只是把自己心里想到写上去,有点凑字数的行为。

但是对与朋友的那句话,我永远坚持。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生命来之不易,我要好好珍惜罢了。我的理由很简单。

成语生不如死:活着还不如死去。指人的处境十分恶劣。如:清·石玉昆《小五义》第十回:“奈因阳世三间,没有我脚踏之地,是生不如死!”又如:他们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成语相提并论: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并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又如:二者相提并论,则陈张两公之捐躯殉难,均有所迫而然也。——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_1300字

我对于魏晋那个时代的观念也就止于《世说新语》,“魏晋观”不全,对“风流”就更无把握。但是既然学习了,那也必定对风流要有所了解。就字面意义,魏晋风流有几分自由自在的感觉,这恰是各个风流人物的主要特征,同时也符合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以此为形容的人,也几乎都是通达、放任之人,外国很可能多对此译为“romanticism”。风流确实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竹林七贤为主,包含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反功利精神。为何要强调“魏晋”风流?由于时代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风流,因为其本质就是一个言行与道德标准的体现。汉朝人庄严、雄伟;晋人放达、文雅。在晋初文化、政治与社会初变的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流就是逃避现实、树立老庄的超道德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文采。受道家影响,其思想也有追求完美绝对的幸福、追求精神超脱的意味。任从冲动而生活,是新道家对于晋人精神的描写。照他们所言,追求至高快乐并不一定遭鄙视,然而毫不理解“超乎形象”的风流,也不是完全的风流。刘伶有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他固然去寻快乐,但对超乎形象有所体会,意蕴深长,此等超越感也是魏晋风流内在的性质。《世说新语》中有关支公与鹤、阮咸与猪的两篇,从中看出,支道林对鹤的同情和阮咸对猪的一视同仁,体现了他们物我无别的感觉。这种感觉须是艺术家所具备的——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将他的感情投射到描绘的对象上面,并通过某种媒介表现出来。“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支道林本人也许就不愿做别人的玩物,因此将其感情放在鹤上。建立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名风流艺术家。按照晋代名士的看法,风流源于自然,嵇康有言:“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这时候儒家衰微,只有乐广等人坚持地说“名教中自有乐地”。嵇康不遵从礼仪风俗,任社会变动,取天下常而无事,这些新道家都一致同意,但还有主情派与主理派的区别。向秀、王戎等都强调遵从理性,而嵇康、阮咸等则任从冲动生活。魏晋风流还有一种外在表现,就是清谈。清谈的艺术,在于用最精准之词,最精确之语,言最精粹之思。清谈盛极一时,属于当时的高智商人物娱乐活动,常手持麈尾而指画。在此之前,各界人士纷纷臧否品评人物与时事,称为“清议”。政府开始树威信,也就由清议转化为不着边际的清谈,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与老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合。对此,王羲之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之所宜。”清谈误国?大体是这样,但个别不一定,比如“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阮籍确是很有政治才能,大刀阔斧修订地方管理办法,而且这些方案都行得通。可是他不抱有政治理想,另一次当官,也只是为了喝酒。隐士大概都是这样,不当不知道,一当吓一跳;反倒是那些登上仕途好久的人,几乎都为好名利者。老子的“无为而治”——可以无为,但还是要治啊!就这样任由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与别人雄辩,废了整个社会体系,这应该是魏晋风流中,最使我反感的一个因素了。透过《世说新语》总结这段时期,就是士庶之别、酒药之醉、清谈之风组成的时代。“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此书还大有可阅之处。

成语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如: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又如:故儒家主张‘恭已正南面,垂拱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和秦王政的批判》

成语一视同仁:一视同仁[yī shì tóng rén],意指同样以博爱的仁心,对待所有的人及禽兽。语出唐·韩愈〈原人〉。後用“一视同仁”指平等待人,不分亲疏厚薄。[源]唐·韩愈〈原人〉(据《全唐文·卷五五八·韩愈》引)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闲者谓之人。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於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於其两闲,夷狄禽兽皆人也。曰:“然则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指山之一草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则不可。”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典故]唐代文学家韩愈崇尚儒家“仁爱”学说,他在〈原人〉一文里论述到世间分天、地、人三个部分,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草木山川,人间有夷狄禽兽。天为日月星辰的主人,地为草木山川的主人,而人则为夷狄禽兽的主人。人既为夷狄禽兽之主,就必须广施仁道,不分种类、不分远近,才不失为夷狄禽兽之主。所以圣人看待夷狄禽兽都是同等的,一样施与仁爱。“一视同仁”就是从文中“圣人一视而同仁”一句摘录而成的成语,後用於指平等待人,不分亲疏厚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