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含读《瓦尔登湖》有感、《瓦尔登湖》读后感(2142字)等1400字、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4篇,供您参阅。
读《瓦尔登湖》_1414字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孙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下,一切烦恼皆烟销云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的陷入深浅不同,作者以梦视人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幻想,这是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与退避,这也是多少隐归山林之人的想法,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在当时又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他没有凌驾规则之上的实力,却又不愿在规则下低头,就只好跳出这个规则,那就只有跳出这个社会了,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道骨,只可惜却带着满腔的愤懑。
作者跳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跳出来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视了自己的品质,还是高估了社会的品质,他的书并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没被标榜,或许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发寂寞时,看一下他的书,之后惊叹:呀,这种生活真好。之后,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书柜中封存了。作者笔下的动物即使再生动,大多数人也无非说一句:写得真好。罢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规则的,即使穷一生之力,毕其功于一役,也还是想抓住规则。
作者倒也给了人们另一种规则:自然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闲,抚月吟夜雨、随日荡清波的自在,这的确是一种好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孤寞——人少。可万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过,再完美的规则也抵不住人多,这就是一个悖论,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浓愈香,只是读者偶尔才能从书中呷上一口,虽回味悠长,却无可奈何,无法贮酿,但就是这么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简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就是这么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尝。
成语无可奈何: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意指毫无办法、没有办法可想。语出《战国策·燕策三》。[源]《战国策·燕策三》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屍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温舒》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乃使光禄大夫范昆、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饮食,坐连诸郡,甚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典故]“无可奈何”这句成语指的是毫无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战国策·燕策三》。战国末期,秦国势力强盛,不断出兵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当时燕国是一个地处东北方的弱小国家,最初,燕王为了与秦国友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为人质,在秦国,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国後,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同时也为了报仇,便经人介绍认识了荆轲,请他作刺客,到秦国刺杀秦王。由於荆轲迟迟不出发,太子丹便催他赶快上路,荆轲说:“就算我到了秦国,秦王也不会见我啊!除非我能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前往,也许就有机会见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领,因为得罪秦王,逃到燕国,秦王悬赏千金要他的脑袋。太子丹听了说:“樊将军是来投靠我的,我怎能为了自己而杀了他?请你再想别的方法。”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见樊於期,告诉他这个想法。樊於期听了後,马上拔出利剑当场自杀。太子丹听说这件事,赶去阻止却已经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体上痛哭失声。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有将樊於期的头放在盒子里封起来,交给荆轲,让他带去秦国求见秦王。後来“无可奈何”就用来指毫无办法或没办法可想的意思。
成语切齿拊心:咬牙捶胸。极端痛恨的样子。如:《战国策·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又如:此月五日,被驿使追命骑还朝,切齿拊心,辄已钟疾,虽百口在都,一非所顾。——南朝·梁·沈约《宋书·萧思话传》
读《瓦尔登湖》有感_1460字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兽性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成语追名逐利:追:追求。追求名和利。如:《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又如:目前江南士大夫仍是往年习气,到处结社,互相标榜,追名逐利。——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成语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如:鲁迅《书信集·致宋崇义》:“要之,中国一切旧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又如:可是她知道有你在,便推托身子不好,无论如何不肯来了。——茅盾《色盲》
《瓦尔登湖》读后感_2142字
文/曾纪宏
这本书是我高二寒假买的,还有一本是《边城》,因为看《瓦尔登湖》的封面比较缺乏趣味,所以当时读了边城。然而最近因为老师推荐才看《瓦尔登湖》。
如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我虽没有他这种感觉,初读觉得作者有隐士风范,再深入思考一会儿竟颇有感触。
首先,虽是散文,但却与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同。作者在文中引用众多神话故事,诗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这确实令我比较惊奇,较之国内的部分散文作品,这是比较奇特的。在这部作品中引用较多《圣经》的内容和希腊神话。例如他在讽刺人们被命运支配时,引用《马太福音》:“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不仅如此,他还引用许多名人的话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写作文时应该学习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国的孔子,英国的查普曼,美国的爱德华—约翰逊等。另外,不仅是文学,他的生活能力也非常好,换句话说就是他很会过日子。例如在盖房子时他计算了所有的花费,生活了一年以后他又算了一年内的花销,生怕自己多用了一分钱。虽然生活很简单,但是他觉得很满足,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生活而且抱怨(因为他就是来瓦尔登湖体验这种生活的)。
但是他为什么会放弃城市里的生活而来到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湖边生活呢?他想知道人们生活为什么变难。但是他用亲身经历证明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不难,于是他又探究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热爱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说的橡树——没有一个同类,独自生长着。但是梭罗还有同类,不仅如此,他还和自然联系着。而他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他的独特性。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这些人,学生,工人,农民,老师,司机,我认为这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机器罢了,缺乏作为人的独特性。
然后对于他的生活,确实是令人向往,与陶渊明颇有几分相似。他先为自己盖好一栋小屋,解决了住所问题,接下来就是满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几分地种粮食,同时还在外面捡枯木头作为燃料,就这样,他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热爱读书,即使是几张纸片他都不会放过,除了读书,他也会独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这些内容确实令我颇有感触。这些问题即使是放在当下也是非常值得讨论和发人深思的。因为这些问题是极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罗认为许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现在的人来说,许多人都为了买房买车,不惜向别人借钱或者是贷款,几年,几十年都在还钱,就为了一栋房子或者是一辆车。而有许多人扛不起重担,或者是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或者是因为挫折而颓废。梭罗认为房屋只是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们需要也正是这基本的功能。而一个木箱也有类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但是许多人却追求城市里豪华的房子,这豪华的房子不知能换多少小棚屋,但人们却为了能够拥有一套豪华的房子,使自己处在贫困与艰辛中。这主要在于人们的虚荣心,梭罗称之为“贫穷的文明”,然而这些贫穷的文明人却嘲笑起那些没有豪华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蛮人”。然而虽说这很讽刺,放在现在却是现实的,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生活也舒适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会迫使人们宁愿扛着重担。毕竟像梭罗和陶渊明这种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书中写道:“更为高贵的植物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在远离地面的空气和阳光中结出果实,它们不会受到像比较低级的食用植物的对待”。我们现在在做的只是为了争夺阳光和空气罢了。
然而,我们的时代还处于梭罗的时代,这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牵绊着,无法从中脱身,更甚者则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数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没有陷入其中。梭罗在瓦尔登湖旁的小屋里,体验着这自然:春日万物复苏,夏天与动物同乐,秋季湛蓝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纷飞。梭罗这人,从令人窒息的社会中跳出来,向世人证明远离尘世也能满足生活的需求。或许他的书,寂寞的人看完以后能够获益,不再寂寞。但我们这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会在看后惊叹作者描写的景物与生活,并对这种生活产生艳羡。甚至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丝想法——这生活比陶渊明还要闲适!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坛陈年老酒,我们这些人只能闻一口酒香,而那些与作者类似的人品完一口后定会觉得回味无穷。或许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尘世当中,对世事的抵触没作者强烈,所以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真正的含义。
庄子得到了一个酒葫芦,凭着它游于江河山川,毫无牵挂。而梭罗则在自己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给自足,融入自然。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人呢,有太多的羁绊,失去自由,失去自我,远离自然,成为了尘世中的一台机器。
正如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给这本书的物种读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当作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再把它作为一本神圣的书。读《瓦尔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觉得它美味与珍贵。
成语将信将疑: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如: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又如:荣禄对他是持着戒心的,所以这番愤激之言,在将信将疑之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成语发人深思: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如:京夫《手杖》:“虽平平淡淡,却颇发人深思,让人牵肠动情。”又如:这件事情真是发人深思。
《瓦尔登湖》读后感_5585字
二十世纪的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让我们见证了伟大的祖国沧海桑田的巨变,国民经济一日千里的突飞猛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出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而且奇迹般的只用了几十年,便让世界瞩目,令世人惊叹。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有限的资源一天天枯竭,环境越来越恶劣,沙尘暴肆虐,能耕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草原化沙漠化日益严重。人们对大自然的毫无节制的开采索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已变得如此珍贵。人类的生命之河,文明之河,将流向何处?如何为这片土地提供永续之脉,保证我们铁打的江山世世代代永不变色?
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过得并不轻松,来自内心的压力山大,意随流水俱远,心与白云同闲,只是人们的奢望和梦想。多少人内心浮躁,心灵像沧海扁舟,随潮漂浮。
当工业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力席卷开来,庞杂喧嚣挤压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如暴风骤雨般的侵蚀着人心人性。当代人受到的金钱狂潮的冲击史无前例。人们毫无节制的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建设。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宇宙真理,不可越雷池一步!当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地依仗二十一世纪的尖端科学技术的法宝利剑去征服老祖宗留下亿万年的大自然、践踏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所向披靡,横征暴敛,畅通无阻,一味地超负荷索取有限资源。有一个时期,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成了震耳欲聋的口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曾经风靡一时,响彻云霄。岂不知,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有限度可循,当人们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无法无天的过度索取时,就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狠狠报复和严厉惩罚。人们无休无止追求物质的欲望,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大楼越盖越高,高铁速度越来越快,物质的富有丰沛,精神的贫穷荒芜。与我们的社会和时代极不相称,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
伴随着整个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的脚步,我们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在不断进步,也产生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今拜金主义思想的滚滚浪潮,个人享乐主义思想泛滥膨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不成正比,畸形发展,当今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向前看变成向钱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顾一切的拼搏,甚至千方百计走捷径抄近路,不惜一切代价铤而走险。另外,人心变得浮躁,迷惘,就像国外一位哲人所说:“城市里的人都在找东西,找工作,找住处,找恋人,找一段回忆,找一个梦。有一些在找另外一个人,还有一些在找自己,有一些人在找东西,但是他们也说不清自己在找什么。”其实,这就是当代的中国城市人真实生活。
早在18世纪,哲学家梭罗就发出了发人深省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深处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他的《瓦尔登湖》就是一本倡导人们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宏伟巨著,当今社会,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读这篇名著,感受一下梭罗的“瓦尔登湖”的诗的境界和远方呼唤,淡出眼前的苟且,净化一下心灵,如同感受圣经梵音,做一次庄严的朝圣之旅。
《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人生体验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启示。从春天开始,又回到了春天,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作者所倡导的生活简单化有另一番风景,是一切复杂化生活里见不到的也感悟不到的明净世界,看似简单明快,实则深奥玄妙。多少后人深深陶醉在“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境界里,也发出“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的感叹。
这是一个见证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睿智者,为反思人生探索世界而做出的大无畏的探险之旅,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他在结束语一篇中充满洒脱自信,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也是一位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更是一个成功的人生者,对简约生活的高度感悟,也是向世人发出来的至理箴言。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寂寞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
梭罗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独立搭建小木屋,支起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得其乐,坐享其成。默默的等待花开,遥遥的注目夕阳。在田野中享受阳光宴,在星夜里洗月光浴。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很知足。树是神圣的,湖是神圣的,自然界内一切都是神圣的。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也是抛却了物质与金钱,权利的枷锁与羁绊,放飞自我放飞心灵。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在这样的世界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就像走过人生百年的杨绛先生,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与谁也不比,和谁比也不屑。
瓦尔登湖是梭罗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户,这是一本关于自我修养和完善的书。这本书是关于什么是人,他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书。让长期固守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世界的芸芸众生领略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里是一个童话的洗练世界,周围的小鸟、树木、花草、虫子,青蛙一片祥和,都有灵性,都会说话;这是一首优美的田园牧歌,唱出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唱出了爱,唱出了情,唱出来自世界各地宽阔的心胸;也是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说,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了世上万物的生存。渔夫、猎人、游人退居幕后,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走上舞台,粉墨登场,这出大戏精彩纷呈,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回味无穷。这也是一位哲学大师的心灵法门,他倡导一切芸芸众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孤立的,而又互相照耀。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心旷神怡、视野开阔、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像古诗“敕勒歌”所表达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梭罗以大自然为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他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过得非常充实,天天开心。日复一日的劳作,过得有滋有味,没有烦恼,乐在其中。他开心的歌唱,唱每一天的惊喜和收获,唱每个夜晚的充实与寂寞。这样的日子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书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脱俗、引人向上的书,是一本绿色、环保、充满正能量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对于星夜,对于风雨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份恬静之美,聆听大师的哲音:“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瓦尔登湖的世界,让作者明白了世上的一切。
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底深处保留属于自己的一汪澄澈的瓦尔登湖,保留在心灵深处一泓清凌凌的水和一片蓝格莹莹的天,不仅仅为净化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去感受凉爽和静谧,找回自信回复体能,慰籍一下疲惫不堪的身心,洗亮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哪怕是坐在湖边看书,看水鸟轻盈的滑翔过湖面。在入世的环境中,还能保存一份出世的安稳。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就像你走的时候,留下一把钥匙,说万一你月迷津渡,我可以去开你书中的小屋。我把指环赠你,尽管流离散落,恒有一轮守护你的红日,等候于深夜的山头。瓦尔登湖,最为主要的核心,应当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尊重生活,尊重自然。只有对于生活有着足够的喜爱,对于自然有着足够的热爱,那么一个人才能够活得更好,才能够过得更加的精彩。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明枪暗箭,物欲洪流,艰难险阻,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追求。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静观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他在清静的湖边上观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苦中自有甜,最伟大出自平凡,走万里难舍家园,心中自有百山百川。让我们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的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和钻石珠宝等奢侈品,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梭罗让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舒适品,不仅仅是不可缺少,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简单比复杂更为困难,简单比复杂更为重要。作者倡导的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追寻真理,这真理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中国古人倡导“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值得当代人发扬光大,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灵魂。眼下,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几百万的豪车、上千万的珠宝、上万元的饭菜、造价过亿的别墅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盲目跟风,攀比追星。不少地方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寅吃卯粮,花子孙钱。民族英雄民族脊梁被长期无视,甚至恶意贬低,这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随着国家城镇化大面积的实施,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围城里也来越找不到北了,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我们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在城市中开始逐渐的迟钝呆滞,人类在进步的同时在使用着自然给予的恩惠,却又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仿佛这是理所当然当之无愧。只有索取,没有回报。我们需要反思一些我们对于自然所做的一切事情,我们只是在享受着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过程,却从没根本的想过自然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的破坏作为资本,我们更不该以破坏自然为炫耀的资本,移山填海,战天斗地,应该三思而行,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和任何破坏都是饮鸩止渴。不要一味的开发,如果我们的海洋没了鱼类,我们的山上没了树木,我们的河流干枯,我们的地下没有矿藏,我们的后代靠什么生存?虽然大自然无私慷慨仁慈大度,我们也不能没有回报感恩。我们应该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停下手头的事,去感受一下亲近一下大自然的美丽,看看他乡的风景,亲近异乡的万水千山。感受我们作为地球一份子的责任、义务、使命,不要被眼前的烟雾所遮蔽,苟且所羁绊,擦亮双眼你就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感悟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民族文化。而不是走过、路过,走马观花般的中国式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个照。
合上梭罗的名著,扪心自问,无论生活多么卑微,我们都要投身其中,做生活的强者。好好过我们自己的生活;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所向,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长夜踯躅前行,也像我们尊敬的慈爱女神妈祖,为茫茫苦海中修行的芸芸众生指点迷津。愿我们心中都有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为浮躁迷惘,不随波逐流虚度年华,不将生活碌碌为为,坚守自己的本心正直与善良,创造辉煌的人生。
让我们打破总被鲜花、荣誉、权利和金钱等有形或无形得镣铐的束缚吧,不仅仅是接受生活的馈赠和奖励,还要承担这无形的责任、使命与义务,多一些责任,多一些使命,我们是地球的主人,就要将生命的一切奉献给这茫茫尘世,拯救流浪地球,留住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家园。
大雁飞过老墙,明月照在高台,梦里驼铃驿站,醒来桑田沧海。古老的华夏大地,孕育了伟大的农耕文明和灿烂的古老文化。炎黄子孙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的千古绝唱。人与自然本来就应该是平衡共存和谐与共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生活和世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像当今社会开发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之际,科学家在神农架等地公开呼吁设立永远的禁区,永不开发,为后人留下一片原始禁区。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我们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欢呼,也为设立国家大自然永不开发区点赞!有科学家公开呼吁,留下一点没有转基因的种子吧,给后代留下一个昨天的记忆。兵马俑的三三三制很值得提倡,即将新发现的兵马俑三分之一修复,三分之一维持原样,三分之一的兵马俑遗址不动。给大自然留下一点敬畏吧,有一些事情不要说透,也不能说透!
成语风靡一时:风靡:草木随风倒下,引伸为很风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象风吹倒草木一样。如:明·沈德符《野获编》第15卷:“于是一时风靡,议论如出一口。”又如:《牡丹亭》的故事曾经那么风靡一时,赚了不少人的热泪。——秦牧《艺海拾贝·幻想的彩翼》
成语茫茫苦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苦海:苦难深重如海。无穷无尽的苦难。如: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又如:儿女情深,英雄气短,茫茫苦海,同此病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