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读《荒野之王》有感、荒野之王读后感(484字)等500字、600字、7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3篇,供您参阅。
荒野之王读后感_484字
今天我又读了已读多遍的书——《荒野之王》。我又一次地感受到,处于生物链顶端的我们,要好好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名叫金爪儿的雕由在爸妈身边被偷猎者偷到很远的地方,被迫强食蓝丸(一种兴奋剂)而瘦骨如柴。半年后,才又从偷猎者的魔爪下逃出到大自然来修身养性。可偷猎者贼心不死,仍想重振旗风,却因此挑起了一只秀尾独眼老豹对金爪儿的愁恨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确切地体会到动物不是钞票,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感情,我们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去保护动物而去捕捉动物呢?连动物都知道不能滥杀无辜,更何况比它们高级、聪明的人类呢?
这本书开头说:要训成无敌王雕,首先要磨灭他的野性,而灌入杀性,使大雕成为杀牧机器。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动物就是因为野性十足才叫做动物,没了野性的动物还叫动物吗?不要光为了钞票就把一只只动物变成杀牧机器。如果这么做,那么,也未免太残忍了吧。
这就是《荒野之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因为我一直就反对为了钞票而捕杀珍惜动物的行为。有本事靠别的方法赚钱呀,不要让票子送自己进了监狱。就让动物自己生生不息地在地球上永远活下去吧。
成语修身养性: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如: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又如: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
成语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如:《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又如: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
荒野之王读后感_599字
《荒野之王》这本书是牧铃爷爷写的一本书。
他讲述了一个叫“金爪儿”的小隼雕,曾被人搭救。然而在它回归自然前夕,金爪儿被偷猎者抓到,被卖到北方。为了让它驯服,偷猎者给他吃了“蓝丸”激素,使它变成凶残的“杀手”,偷猎者的帮凶。它在那里和雌雕银脖结交。获救后,两雕被放入江南自然保护区,扭曲的天性渐渐复苏。一次,他吃了一颗偷猎者留下的“蓝丸”,在毒瘾发作时,杀了豹崽,与老豹结怨。金爪儿豁达大度,屡次放过前来寻仇的老豹。在老豹舍身为“陷阱”之时,金爪儿机警脱身,并承担抚育小豹的责任。
刚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产生了震撼——动物也有思维吗?在我又看了一遍后,我更加震撼:金爪儿在老豹和小豹饥饿时给他们送过野兔、黄皮鼠、竹根鼠,为救小豹杀毒蛇,最后在老豹丧生后,又把小豹带回自己的巢穴抚养。以前,我从未想过两种毫不相关的山林霸王之间,居然有如此奇特、不可思议的“共生”互助关系。
还有,偷猎者为什么如此残忍?明知道有些动物已经被小鬼子捕杀得所剩无几了还捕雕、鹰嘴龟、华南豹等珍稀动物?偷猎者为什么驯雕?为什么用兴奋剂、激素让雕成为杀手?难道只是为了钱?我希望让偷猎者明白一点:法网难逃,不要再捕捉动物了。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要同心协力保护动物、山林、牧场的生态平衡,不给偷猎者以可乘之机。
牧铃爷爷的书讲述了山林、牧场里的动物,令人感同身受。让我们和牧铃爷爷一起走进牧场,走进动物世界吧!
成语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如:《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又如: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不可思议。——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
成语可乘之机:可以利用的时机。如:《晋书·吕纂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又如:按宋南渡后亦未尝无可乘之机。——清·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卷二十六·和议》
荒野之王读后感_687字
《荒野之王》一书中最悲剧性的人物是那可怜的豹子。如果没有那场人为山火,或许它的命运又是另一番景象。火是被人类所驾驭的一批野马,它肆虐的后果如是不容易被金钱估量的损失一般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那些受山火所迫害的动物就更加没人去理睬。山火是老豹悲剧的开始,是老豹命运的转折……最后在暮年甚至瞎眼断尾!这一切都拜人类所赐!
我们拉远镜头看看逆风飞翔的隼雕金爪儿:它是《荒野之王》一书的主要角色,被盗卖后,药品的摧残酿成了雕与豹之间的仇恨以及随之而来的悲剧……但试想:如果没有被盗的遭遇,金爪儿或许不会碰到伴侣银脖;如果没有与人相处的“猎伴”思想,或许塑造不了金爪儿的王者风范;同样,金爪儿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和老豹之间也不会结下冤仇!
我不禁想问偷猎者:与动物无冤无仇,捕杀它们是何意?因为钱?钱有一条生命重要吗?
在这篇不可能长的读后感里,我还很想说说那头豹子。喜欢一本书中的人物不一定是主角。我喜欢《荒野之王》的“人”物就是那头并非主角的豹子,那头因人类逼迫而固执和不识好歹的豹子。我爱它的母爱,爱它面对冷酷的生存法则时的坚强。为了儿女,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豹用血肉之躯当绞索,“诱惑”护犊心切的金爪儿将利爪刺进自己血肉之躯的方式而让金爪儿也陷进泥潭后,欲与其同归于尽。……它因肺部的刺痛而晕了过去,可马上又清醒了过来,世界在它的独眼里渐渐模糊,唯一闪亮的只有儿女那两双闪着豹族强悍的豹眼……它向家的方向投出最后牵挂的一瞥,脚底的泥浆不容它做太多的逗留,一股强大的吸力把它没进了泥潭……这位母亲最后牵挂的一瞥投射出了对孩子的担忧和为孩子争夺到了生存权的死而无憾……
成语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如:《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诉我许多话,说你不识好歹,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悦。”又如:给你们读一点古书总是好意;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 ——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五
成语同归于尽: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如:《列子·天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又如: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同归于尽吗?——清·姬文《市声》第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