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忠告》读后感3篇300、600、13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7 02:47:23百科知识库

《一生的忠告》读后感3篇300、600、1300字

文章含读《一生的忠告》有感、一生的忠告读后感(353字)等300字、600字、13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作文3篇,供您参阅。

一生的忠告读后感_353字

看完《一生的忠告》这本书后,自己自我感觉有不少受益,但是偏偏回想起来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因此记下人生以来为数不多的一篇读书笔记,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将自己看过的书总结一篇,变成自己的思想,而不再是囫囵吞枣。

静思了五分钟,发现了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我真的回想不起来这本书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完全没有记住书上的内容,看过就忘记了。这是否是缺乏一种归纳总结的能力呢?还是我的思路不对,这是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

还好我之前有做书签,在看的过程中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都有做书签,刚才看回书签,才依稀想起有这么一些内容,顿时感觉很悲哀。

好吧,我还是看回书签,看看当时留下记号的内容能够引发自己发生什么样的思考?决定下一步要研读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一种技能,要学习,不要高估自己。

成语囫囵吞枣: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意指“囫囵吞枣”之“囫囵”,典源作“浑仑”。“浑仑”同“囫囵”。囫囵,整个。“囫囵吞枣”指吃枣子时不加咀嚼,把整个都吞下去。语本《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後用“囫囵吞枣”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这僧也是个久参底,问中不妨有眼,争奈赵州是作家,便答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可谓无味之谈,塞断人口。这老汉大似个白拈贼相似,你才开口,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特达英灵底汉,直下向击石火里,闪电光中,才闻举着,剔起便行。苟或伫思停机,不免丧身失命。江西澄散圣判,谓之东问西答,唤作不答话,不上他圈缋。若恁麽会,争得远录公云:“此是傍瞥语,收在九带中。”若恁麽会,梦也未梦见在,更带累赵州去。有者道:“镇州从来出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从来参见南泉,天下人皆知。这僧却更问道:『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且得没交涉。都不恁麽会,毕竟作麽生会?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见僧问九峰:“承闻和尚亲见延寿来,是否?”峰云:“山前麦熟也未?”正对得赵州答此僧话,浑似两个无孔铁鎚。赵州老汉是个无事底人,你轻轻问着,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而今不欲穷理则已,若欲穷理,如何不在读书讲论?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终不成又学他,於章句外别撰一个物事,与他斗。[典故]“囫囵吞枣”原作“浑仑吞枣”。《碧岩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恰如电光石火,一闻便透彻心灵。否则,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去参见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这位僧人明知故问,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不跟他罗嗦。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是否见过延寿和尚?”九峰回答说:“山前的麦子成熟没?”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一敲就定。赵州和尚本无机心,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此番对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细嚼慢咽,意趣无穷;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後来“囫囵吞枣”就从《碧岩录》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

成语不知所云:不知所云[bù zhī suǒ yún],意指言语模糊或内容空洞,无法得知意旨为何。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源]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据《文选·卷三七·表》引)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褘、允等咎,以章其慢。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典故]“不知所云”就是不知道在说些什麽,本来是自谦讲得很杂乱,缺乏条理,後来多用於贬意,形容言语模糊或内容空洞。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曾败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 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殁,辅助後主刘禅,封武乡侯。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与魏长期争战,後鞠躬尽瘁,卒於军中,諡号忠武。诸葛亮出师讨伐魏前,曾撰写〈出师表〉给後主刘禅,劝诫他要亲近贤人,远离小人,并且惕励自省。文末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就是我诸葛亮将要出征,心情激动,一时之间涕泪直流,不知道该说什麽了,而在《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中,此处则作“不知所言”。後来“不知所云”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言语模糊或内容空洞,无法得知意旨为何。

一生的忠告读后感_653字

《一生的忠告》这本书,是一位贵族的父亲写给儿子的系列信件组成的。在信中,有对儿子错误的批评,有对儿子取得进步的赞赏与欣慰,有对自己曾犯过错误的反思来勉诫儿子等等。文中不时地展现出作者的博学与丰富的人生经历,本书跨过漫长的时间间隔,现在仍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作者慈祥可亲、积极勉励年青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就像你身边有一位温谆长者在一直关注你的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抑止不住的感动,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成长关注,有来自家里的父母,有来自学校的老师,还有其他长辈与朋友们。他们对我有投入全身心的培养,有诲人不倦的教诲,有向人生目标的引领,有细微生活的相助,他们所做的这些,是将他们的知识、经历与人生财富,无私地伴我成长,帮助我实现梦想。但这些有时因为我固执的错误,并一定换来我真正的理解,从而错失了在成长道路上更向前的机会。作者的儿子最终没有达到他父亲那样的高度,其实跟许许多这种错失有关。我们如果 能更开阔心中的天地,摒弃顽劣的固执,那一切会变得更明亮,更有高度。

另一点对我感触的是,作者在信中对儿子说,有些本领,你一旦抛弃 了,可能就再也不会或再也不去学了。记得我小学 刚开始的时候,也去学过素描,后来因贪图轻松,没再坚持下去。现在已过了很多年,每当我在家里看到积灰的画架与画册,都会有后悔。很多成绩的取得,往往并不难,就是要有一种坚持的信念。持之以恒信念,会带我们去追逐 梦想,实现梦想。

《一生忠告》是本名符其实的好书,是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身边再多这么一位温谆长者。

成语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如:清·薛雪《一瓢诗话》三三:“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又如:虽然象通不通似的,但是对于抗日救国的热烈和对于我们被捕的义愤,也已跃然纸上。——邹韬奋《经历·同情和厚意》

成语良师益友: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又如: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一生的忠告读后感_1298字

几天看了本书名叫《一生的忠告》,是英国一位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写给他儿子信的集合,这些信传授给他的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进入上流社会的礼仪风范以及成就功名的学识与技巧。

这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政治家,及文人。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并游学欧洲大陆,曾任爱尔兰总督及国务大臣等职位。备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本书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给儿子的告戒。当他的儿子六岁时,本书作者—查斯特菲尔德就开始给其儿子写信,他在这些信中赞扬折衷与谨慎的美德,教育孩子如何保持果断而有礼的举止。这些书信结集出版,并成为一本世界名著。

全书共分 9 个篇章,存有 62 封信。它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方面的圆熟技巧,他对良好礼节的呵护,以及对儿子在礼仪和处世艺术的悉心指导,充满了作者对社会、人性、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的深刻洞察。结合当今现实看这本书,让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尊重别人内练自我,而又获得他人信任,如何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充满自信地立足社会获得成功等的好书。

如书中的第一篇“给正在积累知识能量的你”,让我们看到了长辈对孩子怎样用知识夯实人生基础的谆谆教诲。“我想让你知道的事太多,但是,没有一件事比现在要告诉你的更重要,那就是时间的宝贵与如何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这是查斯特菲尔德给儿子的这封信的第一句话。是的,有关时间的格言实在太多了,大多数教育珍惜时间的话都会用类似时间的格言名句。但是查斯特菲尔德却用自己的经历感受很查斯特菲尔德坦诚地与儿子交流着如何利用时间。他的一句“如果你能十分有意义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把这段时间的所得积蓄起来,到了将来,这些积蓄将会生出很多利息,让你得到丰厚的回报。”让感受到了一位用心教育孩子的父亲。

“‘以一日为单位’解决问题;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在游乐中发展自我;不要把空闲的时间变成空白的时间;利用一块钱就能换取人生的智慧等等”一封封平实又富有韵味蕴涵深意的信犹如磁铁吸引了我,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拥有健全而坚强意志的人,一定非常了解什么是他力所能及的,什么是他力所不能及的,如何真正地抱着梦想面对现实走向社会。

“从书中获取良好的表现;要建立能在口才与文笔上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功夫;训练自己把每天的想法整理成文章;想看看听众究竟想要什么”这一切的教育正是我们现在在追求的,在努力倡导的。“与人相交不可缺的条件;是否真诚地懂得感谢他人;为人父母之事;丈夫的时间与妻子的时间;人宜行善;君子不重则不威;惟有朋友多、敌人少的人才是强者;生活有原则,人生有成就;学问中学不到的更重要;做一个态度温和而意志坚定的人;成功的意义并非总是一个‘赢’字”等等,书中封封信充满真情实意,而又带着我们不断地去领会如何锤炼品格,怎样做人、做事、交友、怎样在生活、家庭、工作中平衡。

当我们用望远镜瞧见天空中数以亿计的星星,我们就会了解到我们不明白的事何其多。我们只是这个宇宙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若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太阳系已有 150 年的历史,还会再运转 450 亿年的岁月,我们也明白我们的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极其渺小的一滴。这短暂的有限生命用的快乐又有意义这是本书给我的一生忠告。

成语谆谆教诲: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如:邓小平《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伯承同志热爱自己的同志,对干部总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以进步。”又如:周恩来同志关于如何对待困难和危险的谆谆教诲,永远牢记在我们心中。——《一次难忘的航行》

成语循循善诱:循循善诱[xún xún shàn yòu],意指善於循序渐进地诱导别人。语本《论语·子罕》。[源]《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典故]孔子是春秋鲁国陬邑人,鲁定公时为大司寇,鲁国大治。後因政治理念与权臣季桓子不合,周游列国十三年,却未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返回鲁国,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开平民教育的先河,有弟子三千人,颜渊是其中最贤能特出的一位。孔门後学记录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间的问答之语,而成《论语》一书,其中可见孔子思想的纲领,及治学的方式。〈子罕〉篇载,颜渊感叹道:“老师善於诱导人循序渐进地为学向善,他让我广求学问,行为合於礼。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来。我已用尽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师如树立新的目标,又高远非凡,我虽想逐步追随,也没法办到。”说明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而且注重教学方法,按着每个人的资质和学养,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的所在。“循循善诱”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善於循序渐进地诱导别人。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