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908字)、——《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938字)等900字、12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作文4篇,供您参阅。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_908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颇有收获。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光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应该把数学融入生活中,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枯燥无味的东西转化成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也是一种快乐。
成语枯燥无味: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又如:钱钟书《围城》:“更可恨论理学开头最枯燥无味,要讲到三段论法,才可以穿插点缀些笑话,暂时还无法迎合心理。”
成语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如:张天民《创业》:“油田一片生机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又如:我国的第三产业生机勃勃,发展非常迅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_938字
方丽丹
两极分化现象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受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向两级分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种现象的出现让老师们都很苦恼。究其原因
第一点,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小学的学习,是由教师引导入门,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上有时扶着走,有时让学生自己走,慢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这样可能会造成一些学生养成依耐性。表现出适应力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成绩下降。
第二点,严格执行教学目标,为了一节课目标的完成,对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不管他愿不愿意,对他进行反复的辅导,强化。我们班里一个女生接受能力很差,有一种类型的题目我给她讲了五遍才会,过了几天我再给她出一道,她又错了,不过通过反复讲解她后来终于会了。但是,我也一直在反思,这样会不会影响她的创造力和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第三点,经常的考试,评估,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孩子感到身边的人都用分数这把尺来衡量与定位他们,相信大多数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自信。
那么,怎样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而缩小两极分化呢?我一直以来都感到比较困惑。在郭教授这本书中,特别是读了下面的案例之后,我找到一些答案。
书中提到东方英文书院实验班在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的时候,存在着两极分化,对认字,好的学生几乎都认识,而差的学生只认识60%或者更少;但是在生本教育实施了一年多之后,差生基本没有了。
还有其他学校的一些成功案例。究其原因,原来生本教育把学生的必学部分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
这些对照我们目前的教学似乎也差不多,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比它又多了两个层次,他们都再次强调保底的要求,而且采取密集的考试评价手段。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热情降低,两极分化形成。
其实,古人早就强调因材施教,学生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教育的方法也要因实际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孩子,也许我们真的需要等待。
成语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如:《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又如: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成语两极分化:分成两个集中于相反极端的部分。如: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_949字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成语轰轰烈烈: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如: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又如: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成语声势浩大: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其实他们空着没有一点事,也不见得怎么为患地方,不过声势浩大罢了。”又如: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主席台走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_1200字
工作多年以来,我对学生的感情,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心情一直都很矛盾,甚至可以说是迷茫,对学生,我是既羡慕又同情,羡慕他们童年的纯真,同情他们背上那沉重的书包;对工作,我尽职尽责却总认为自己的职责还没有尽善尽美;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我又有太多的感慨和无奈,感慨它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却又从来未间断地追求“以考为主”的高分效应,这种高分效应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让我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是抹杀了孩子的天真和自由,使孩子的童年时光除了抄、写、算、背以应付考试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回忆的东西。好无奈啊!也好累,我也尝试着改变我的教学方式,企图能找到一种既能让学生考得高分,又能让孩子尽情享受儿童时代的乐趣的方法,这样自己就时常感觉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人一样。
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教育走向生本》让我找到了方向,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章。”
成语畅所欲言:畅所欲言[chàng suǒ yù yán],意指痛痛快快、毫无顾忌地把想说的话全部讲出来。语本宋·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源]宋·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据《豫章先生遗文·卷三》引)七月戊辰某敬报周彦贤良足下:成都吕元钧,某之故人也。解梓州而遇诸途,能道荣川土地风气之常。尝问之曰:“亦有人焉?”元钧曰:“里人王周彦者,读书好学而有高行。……”其地与蛮夷唇齿,其俗以奔薄相尚,尊爵禄而贵衣冠,乃有周彦者,其古人之流乎!岂不卓然独立於一世哉?……周彦其稽孔、孟之学而学其文,则文质彬彬,诚乎自得於天者矣!异日,将以我为知言也。纸穷不能尽所欲言,惟高明裁。[典故]“畅所欲言”原作“尽所欲言”。“畅”和“尽”,都有尽情的意思。黄庭坚在〈与王周彦长书〉一文中写到周彦的文章承习自儒家,他的文采和人一样美好不凡,儒雅有礼,这是得自於上天的厚爱。将来,人们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并认为我的这些言论是有远见的。但是纸张都写完了,还是不能尽情地将心里所想说的话全部讲出来,只好请你自行决断。後来“畅所欲言”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痛痛快快、毫无顾忌地把想说的话全部讲出来。出现“畅所欲言”的书证如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熊司副开元请对,意在攻周辅延儒,故请屏人,诸臣请退,皆允之,惟延儒等请退,则谕止之,故开元不能畅所欲言。”即指熊开元当着周辅延儒的面,不能毫无顾忌地把想说的话全部讲出来。
成语事半功倍: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意指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而功效加倍。形容费力少而收效大。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後用“事半功倍”比喻工作效率高。[源]《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典故]战国齐人公孙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经问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齐国大权,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婴那样的功业吗?”孟子不愿意被拿来和管仲相比,认为帮助齐国统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现今的齐国不但国土广大,而且人民众多,加上以王道来治理天下的圣明君主很久没有出现,以致人民长久处在暴政之中,他们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饿的人只求吃饱,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样。所以齐国若在此时施行仁政,将正应验孔子说的:“德行流传的速度,比驿马传达命令还快。”而人民心里喜悦的程度,会就像脱离两脚被绑住倒挂的困境一样。这和古时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费一半的心力,就能达到加倍的功效。後来“事半功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工作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