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了读于丹论语有感(1426字)、关于教育教学的读后感(1440字)、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1449字)、情豹布哈依读后感(1374字)、四根羽毛优秀作文(1396字)、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读后感(1374字)等1400字左右的初三读后感优秀作文6篇,供您参阅。
读于丹论语有感_1400字
文/袁慎学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成语设身处地: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如:《礼记·中庸》:“体群臣也。”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又如: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语求肖似》
成语日新月异:日新月异[rì xīn yuè yì],意指日日更新,月月不同,随时都有新的变化,指时时刻刻都能更新自己的品德。语本《礼记·大学》。後用“日新月异”形容发展或进步快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或新现象。[源]《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典故]在古代的儒者,认为一个人应敦品励学才可成为身心兼修的大家。特别是对品德的涵养,更是古人所重视的。所以在《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记录个人品德修养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使品德更新,那就能天天使品德更新,且一直持续不断地更新。”《书经》的〈康诰〉篇说这是“鼓励人民振作、自新。”《诗经》也说:“周朝虽是一个旧的国家,但在文王的治理下,却能自新品德并且德化其人民,使得国运呈现崭新的气象与发展。”因此,君子无不尽力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期能达到完善的境界,进而领导国家走向康庄富强。典源只见“日新”,後来更见结合“月异”之“日新月异”一语,用来形容发展或进步快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或新现象。
关于教育教学的读后感_1400字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力的渲染一种教学氛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学习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教学程序的落实性,老师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启发等等。
我感觉自己离理想的教师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并要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我又有了新一层的理解,理想的教师是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教师,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的教师。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用心去教学,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近。
成语扎扎实实:牢固,结实。也指实在,踏实。如:邓小平《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青年报发表社论,提出号召,不要搞一般号召,而是扎扎实实地告诉青年怎么做法。”又如: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_1400字
第一次听到“丽莲。凯兹”这个人,是在杭州参加园长高级培训班时刚巧遇上创新大会,很有幸地现场聆听了丽莲凯茨的讲座,也是第一次感受中英文同步翻译的讲座。记忆中讲座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多实例让会场一次次响起掌声和笑声。然后根据介绍很着急地在书店寻找到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拿到手后却一直没有好好翻看,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
今年十月,全国幼教课程会议,遇到了老同学,高兴地送了我一本书,一个劲地说这是一本好书!翻开一看,却是《与幼儿教师对话》,一本很熟悉但从未细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静心的书,每每遇到这样的书,必是焚香净手,凝神屏气,细细研读。
本书一共有三个序:作者序、译者序、推荐序。没想凯茨博士的丈夫是上海长大的,一下子觉得亲切了不少。虽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世界各地的幼儿教师们所遇到的大量问题竟然如此相似。译者廖凤瑞博士是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而且凯茨竟然还是北师大庞丽娟教授的导师,感觉又亲近和了解了许多。
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打动。凯茨教授的话不多,但是句句经典。
适量原则: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简练,但是切中要害。
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
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依次为幼儿需要安全感、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生活经验、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成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是指心理上感受自己与别人的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情感,而且这份爱是适量的。
我特别认同这份“被感受”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对幼儿很亲切,但是并不能使孩子的奥安全感,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能产生依附、信赖的感觉。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小王子》中描述的情景: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了几千朵玫瑰花都和他的玫瑰花长得一模一样,一度觉得很失望,后来才明白对他而言只有他的那朵花才是独一无二的,比其他的花都重要,她承载着他的付出和责任。在小王子的故事里常看到的一个词“驯养”,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从此我们彼此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将对你也是唯一的。”只有驯养了,建立了关系,才是彼此需要,才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感悟,才会休戚相关。
“安全感来自于孩子相信成人对自己于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一直以来,我们理想中的幼儿老师都是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我们评价老师也总会用和蔼可亲来衡量,渐渐地,这份温和变成了职业性的、浮面的表现,而很少自问其中的真诚到底有多少!有时候我们的温柔真的换不回孩子的信任,为什么?我们的温和是否真的就只是“空心”的温和呢?
有时走进班级,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问候,语言中没有情感,很空洞乏味。孩子们也只是仅把问好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已,缺乏因问好而建立感情的激情和机会。
同样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博士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提出了一个教师要与孩子保持距离感的观点,提倡教师要适当的疏离与理性。即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要有专业的思维和眼光,能给教师留出观察和思考时间,能给孩子留出发展和调整的空间。
廖凤瑞博士说,不要“一气呵成”读完全书,不妨偶尔停顿一下,思考一下书中的问题或者见解,进行思考或者实践上的思辨,才是真正与大师对话,才能更好体会大师的用心。
成语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如: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又如: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
成语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又如:这两件衣服从颜色到款式虽然一模一样,但质量却有很大差别。
情豹布哈依读后感_1400字
我一口气读完了《情豹布哈依》。掩上书本,闭上眼睛,书中的文字激活了我每一个细胞,我被浓浓的爱所包围着,感受到了爱那种强大的力量。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故事的主人公布哈依是一只年轻的流浪在外的金钱雄豹。有一次,它遇见一只孟加拉虎在追逐一只年轻的母豹,这只母豹名叫香格莉。布哈依也没有多考虑就跑过去救母豹。说来也巧,本来是追逐香格莉的孟加拉虎成了布哈依和香格莉的红娘,香格莉对布哈依的这次出手相救十分感谢,它们结成配偶。很快,他们有了爱情结晶。香格莉不能外出打猎了,布哈依就出去打猎。有一次正当布哈依叼着猎物回家的时候,看见一群象正虎视眈眈的欺负它的爱妻。为了救自己的爱人布哈依则要对付一群象。也许是布哈依它没有及时闪开,被一头母象踩断了尾巴和背脊,布哈依再也站不起来了。它的背脊被踩断,从腰部到两条后腿都失去知觉,麻木了,布哈依只好用两条前爪往前爬,爬回洞去。过了几个月,布哈依的伤势已经痊愈,可它变成了一只站不起来的废豹。它这个样子,不但自己不能出去打猎,还麻烦香格莉出去打猎。香格莉刚刚生完小宝贝没多久,还没有完全恢复体力。在填饱肚子的问题上,更是令布哈依伤透了脑筋。它自己已经废掉了,吃不吃东西都无所谓,反正最终都得死。可香格莉吃不饱,香格莉吃不饱搞得小宝贝们也吃不饱,这真是恶性循环呀。布哈依明白,它成了累赘,它如果不死,香格莉是绝对会有危险的。它必须让香格莉找到令一只雄金钱豹,这样让它们结成配偶。有了雄豹的照顾,香格莉会安全许多,小宝贝们也会好起来。终于布哈依轻轻爬出洞,他去找野猪,这头公野猪也作为送给香格莉最后的礼物了。想着想着,布哈依已经来到了野猪洞。他对准野猪的喉咙咬去,只听“咔嚓”细微的声音,野猪和布哈依一起离开了世界……
这个故事好感人啊!动物们之间的思想与感情,真的和我们人类相差不了多少。布哈依知道自己成了家庭累赘,就宁愿去死,也不想连累家庭成员,它真是只善良、勇敢、一心为家庭着想的了不起的豹。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感动。布哈依为了妻子和孩子付出了生命。
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对凶猛的豹类来说,也处处存在着危险,敌人也很多;而且,凶残的豹类也有他们温柔的一面,它们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纯洁高尚,为了家庭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不仅母爱伟大,父爱同样伟大。就像父亲曾经在我泄气时鼓励我;在我伤心时安慰我;在我痛苦时帮助我。同时爸爸也像布哈依一样爱我们的家庭。看了这篇文章我终于知道了爸爸并不是我眼中的坏爸爸,而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为家庭着想的好爸爸。今年暑假天气特别炎热,不仅气温高而且热得时间长,也恰恰在今年暑假,我们的新家进行了装璜。爸爸顶着炎炎烈日,买材料来回奔波,每当我看到爸爸那汗湿的衣裳、晒得通红的皮肤,我的心不知有多疼。爸爸不正像文中的布哈依一样吗?是为了我才买的高价学区房、是为了我明年能舒心的住在新房里才不顾自己的呀!爸爸把对我的爱深深刻在他的行动里。其实你为家庭所付出一切,我和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少次你睡熟了,我把毛巾被搭在你身上;多少次你一进门,我便端上清凉的绿豆汤……
我想,文中那三只小豹子一定知道他们拥有世上最好的爸爸和妈妈,一定会快快长大。而我也深深地明白,我是多么的幸福,我也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的爱所包围着,我也要快快长大,学好本领,回报他们。
成语恶性循环:许多坏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如:《新华文摘》1981年11期:“戚祖胜无力还债,只好再去骗,拆东墙补西墙,骗的更大,债主更多,形成了恶性循环。”又如:人们破坏生态环境,自然就造成生态的恶性循环。
成语拆东墙补西墙: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如:《中国民歌资料·纳布鞋》:“拆东墙,补西墙,先要顾前方。”又如:戚祖胜无力还债,只好再去骗,拆东墙补西墙,骗的更大,债主更多,形成了恶性循环。——《新华文摘》1981年11期
四根羽毛_1400字
前言
从小到大,电影《四根羽毛》给我的感受特别深刻。今天,又一次接受着它的洗礼,心又得到了升华。电影的情节历历在目,“那是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一名即将新婚的贵族军官哈利在接到开赴北非的命令后,怀着莫名的恐惧出征前的一晚决定退役。这一举动在爱国主义高涨的英国上流社会掀起巨大波澜。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着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自由、祖国、荣誉、激情,这四种价值被临阵退缩的逃者抛弃。最后,哈利克服了恐惧和困难,救出了自己的队友,战胜了自己。”
其实,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也有四根羽毛时时在我心中飘起。
第一根,自由
鸟,因为被关在笼子里,所以拼命的挣脱束缚它的笼子!可是,它不知道无论怎样地挣扎都不可能逃离。于是就傻傻地一次又一次撞着,直至遍体鳞伤。我嘲笑它!为什么明知道得不到自由而偏偏愚蠢地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可我不知道,我们跟它又有什么区别呢?拼命逃离学校,无论失败与否,都乐此不疲地一次又一次!我们不知道,就像笼子里的鸟也不知道,就算它们摆脱了束缚,大自然会让失去生存经验的它存活吗?我们更亦无此。我们不知道社会的黑暗,不知道自由的代价!而且,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与其愚昧不知,不如好好学习。“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第二根,祖国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每次听到这首歌,心就特别激动。最近,云南的特大旱灾引起整个中国的关注。大家都表示深切的同情,纷纷现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此刻,中国洋溢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气氛。还有青海玉树的地震,引起了宣然大波!人们喊着“玉树不倒,青海依在”的口号为灾区的人们鼓气!就在二十三号,人们带着祝福给活着的人带着悲痛的死了的同胞们默哀了三分钟!短短三分钟凝聚着的是中华人民的力量!“在我们心脏跳动的主体血是爱国的血,高举的主体旗帜是爱国的旗帜,克服重重苦难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主体道路是爱国的道路。”这句话的作者不知道,意思也不知道!但我能隐隐感觉到,爱民,即爱国!
第三根,荣誉
“荣誉这东西,佩不上它的人会带来愉快,它只有在一个佩得上它的人的心里才会引起不断的颤动。”真正的荣誉,并不只是获得羡慕的眼神,也不只是站在高山之巅。它是:当你看到地上有片纸屑是,你会悄悄拾起,这时看见你的人会对你微微一笑——这是荣誉。当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坐着时,你旁边的一位老人在那摇摇晃晃地站着时,而你此刻起身让座了,旁边的人会对你点点头——这是荣誉。一个微笑,一个肯定。这些都是真正的荣誉,因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荣誉,是一种优良品质,因而只有那些品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俱备。”
第四根,激情
“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我们处在花季,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生活带来的乐趣。痛苦,只是幸福的前奏;失败,只是成功的插曲。面对生活,我们应当拿出属于我们的激情。拿出青春的气息。“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用最多的激情面对一切!”
尾记
每当这四根羽毛飘起的时候,我的心灵就受到了一次高尚的洗礼。它们让我看得清真善美,它们让我在学习中更理智、积极、乐观地面对掌声、挫折!
成语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如: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又如:雾开,峰峦历历在目,登陟有路。——《清史稿·觉罗武默讷传》
成语摇摇晃晃:左右摇摆,不稳定。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他说完这些话,就站起来,打开家门,摇摇晃晃地向外面的黑暗中走去……”又如:这张椅子摇摇晃晃的,不能再坐了。
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读后感_1400字
文/季小春
有幸参加了班主任培训,阅读了《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作为一名新教师,能够参加这样的培训,我觉得是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了这本书,感受颇深。
这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六个专题:一、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四、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五、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我觉得看了专题四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收获很大,更多的是被书中的事例感动,被书中的哲理所折服。对于一个新老师,虽然做过几年班主任,但看到这样的哲理和案例,也应该以此作为起点,从而更有效的来进行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作为科任老师,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班级管理工作是我们分内的职责。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有效、创新的管理,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所以我们要从“观念更新”、“群体协调”、“师生沟通”等三个方面来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依法治班”、“人本引领”、“阳光操作”来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自我超越”、“自觉提升”来实现自我提升。
几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师生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单向”还是“双向”,其实更多的取决于教师对双方之间地位和关系的设定。换位思考和倾听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换位思考是通过转换角色、地位来思考问题,增进双方彼此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倾听,是人们在沟通、交往时表示对讲者尊敬或重视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听者对讲者的一种评价态度。身为一名一线工作者,你会不会“倾听”,能不能够“倾听”,直接决定着你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你的反应,直接决定着教育引导的效果。
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我带的是三年级的英语,班上有56个同学,一天,一个女生哭着向我告状:“xx用书戳到我眼角,看,都肿了。”我本想严厉地对她说你是不是招惹他了,但我还是自我克制了一下,深表同情和理解地跟她说:“老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因为你没招他、惹他,是吗?”又真诚地告诉她我会帮助她的,她的情绪就很快稳定下来了。把周同学叫来后,我没有先批评,而是用诚恳的语气问:“你没有向她道歉肯定有原因的,对吗?咱们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吧!”。他说:“我从地上捡到一本书,是她的,我扔给她。我又没错,为什么向她道歉。”我说:“在你看来,你在做一件好事,其实,老师也像你这样做过,还人家书时,觉得用手一扔挺潇洒的,但是‘扔’这种行为不文明,还有危险。老师对自己做的这种傻事感到很后悔,后来就改正了!”我说到这,他插话:“老师,我应该向她道歉。”其实,事情只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如果我不和学生沟通,直接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通了事,可能在声势上压制住了,但以后像这样的事情肯定还会接连的发生,这样和学生真诚表达彼此的看法,同时又以自己的经历暗示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在深入、全面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提高工作自觉性,从而更好的实践新课程,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就像赫赫有名的魏书生先生说过的那样:“一位班主任就是一部写不完的书,书中有欢笑,有痛苦,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叫做‘幸福’的物质。”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去好好地品读。
成语来之不易: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如: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如: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啊。——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
成语赫赫有名: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又如:况且他罗家也是著名的盐商,不过近年稍为疲了点罢了,在外面还是赫赫有名的,怕没人知道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