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1350字)、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1302字)、人物传记的读后感(1267字)、读《小城三月》有感(1301字)、《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1291字)、逃离克隆岛读后感(1335字)等1300字左右的初二优秀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_1300字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绝对是一本好书!书中情节是那么曲折,想象力是那么丰富,情感是那么的动人,文笔是那么的流畅,故事是那么的有教育意义……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只名叫爱德华的玩具瓷兔子,在与小主人一起旅游的途中掉进了海里。被渔夫救起来后,却又被渔夫的女儿洛莉当作废物扔进了垃圾堆,后来让一条狗给刨了出来。他和流浪汉一起旅行了很长时间,之后又作为一个稻草人工作了很短一段时间。在这之后他还遇到过很多人,有的人对他很粗鲁,甚至打碎了他的脑袋;但也有一些人对他很好,爱他并修补了他。最后他来到了一家玩具店,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于回到了原先的那位小主人身边,不过那位小主人已经是一个五岁小女孩的妈妈了。
看这本小说时,我非常同情爱德华的遭遇,尤其是看到他掉进海里和他心爱的小主人突然分别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想起了当年我的一只小白兔突然死掉,当时我难过了好几天,我想爱德华掉进海里时的心情一定比我更难受吧。但是爱德华始终相信他曾经被爱过,他相信会有人来接他的,我也相信这个世界肯定是美好的。当我从书中看到他在寂寞的玩具店里等待着,孤独着,绝望着时,心里顿时心疼的都要碎了。可读到那只100岁的老娃娃对他倾吐箴言那一席话时,心中又充满了希望。那只100岁的老娃娃是这样说的:“你必须充满希望。你必须知道谁会爱你,你下一个会爱谁。打开你的心扉,有人会来的,有人会来接你的。不过首先你必须打开心扉。”听完老娃娃的这一席话,我也跟着爱德华一起心扉再一次敞开。最后,那个人真的来接他了。她就是当年的小女孩阿比林。爱德华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看到这样的结局我是最开心的!
虽然他自己无法活动,但他有沉默的思想,他默默地看,默默地想。后来,爱德华在一次海上旅行的途中与阿比林意外分离,被扔进了海里。从此,爱德华开始了穿越黑暗的旅程。在爱德华沉睡于海底的第297天,他被一张渔网救起。接着他又被埋在垃圾里,让一条狗刨了出来。他和狗的主人流浪汉一起旅行了很长的时间,后来又作为稻草人工作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他来到了四岁的病女孩萨拉身边,他爱着萨拉,并眼看着她死去。后来,萨拉的哥哥带着他在孟斐斯大街上跳舞卖艺。在餐车上,他被人打破了头颅。他的头颅碎成了21块瓷片。哥哥为了还他生命,宁愿失去他,也要尽力让他复原。爱德华离开了哥哥,却在玩具娃娃修理商那里重获了生命。爱德华发誓,他再也不犯不懂爱的错误了。生命是奇妙而艰辛的旅程。如同本书扉页上的那首小诗:“心一次又一次破碎,生命在破碎中延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愈益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爱德华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入未知的命运洪流之中,他痛苦过,失望过,可他一直在等待。他是一只陶瓷兔子。比起脆弱的人类,他更加接近永恒。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一个字—— 爱。
相信认识了爱德华的小孩子,会在小的时候就真正地懂得“爱”这个字以及所有爱自己的人;认识了爱德华的大人,会重新解读爱的含义,在感到灰暗的人生途中,重新学会爱,拾起等待爱的信心。就像100岁的老娃娃对爱德华说的那一席话:“如果你不打算爱与被爱,那么整个生命之旅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即使是一颗极易破碎的心也可以去爱;学会爱而重新得到爱!相信我这绝对是一本好书,你值得一看!
成语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如: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又如: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勇往直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_1300字
追求梦想,奋斗不息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放假前赵老师为我们推荐了这本书,听说这本书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暑假来临时,我首先就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主人公鲁滨逊虽然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但是他觉得这种安逸的生活并不能满足自己,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对航海和冒险充满着无比的期盼。鲁滨逊不顾父母的反对,跟着一位船长的儿子踏上了航海之路。读到这儿,我不禁替鲁滨逊的父母感到可惜,他们一心想把鲁滨逊培养成一名才子,可鲁滨逊却做了一名对生命充满了威胁的航海人。鲁滨逊在航海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能平安返回故乡吗?
第一次出海,鲁滨逊和几个朋友不幸落入了海盗手里,成了海盗的奴隶。看到这里,我觉得鲁滨逊非常可怜,也替他感到惋惜,为什么他不听父母的劝告,一定要去航海和冒险呢?接下来,他又会经历什么呢?
在这里,鲁滨逊认识了好朋友佐立,他们俩齐心协力从海盗那里成功逃脱。在逃亡的路上,他们遇上了葡萄牙船长,并被船长所搭救。佐立被船长留下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水手。在船长的帮助下,鲁滨逊成为了一个非常富有的种植园主。现在的生活让鲁滨逊感到高兴和满足,他会永远留在这里做一个安逸、富足的种植园主吗?没有,鲁滨逊并没有留下来,因为他经不住航海的诱惑,于是,再一次踏上航海之路。
这一次,他遇上了强烈的海上风暴,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这时,我不禁为鲁滨逊的生命感到担忧,他会怎样在这个荒岛上生存下去呢?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就是,鲁滨逊竟然在这个荒岛上生活了28年!在这段时间里,鲁滨逊在荒岛上开垦荒地,种植麦子,驯养小羊,又成为了一名农场主;鲁滨逊还救出了快落入野人嘴里的“星期五”,并且和“星期五”成为了最佳搭档;之后,他们俩又解救出了“星期五”的爸爸、一位白人、一位船长、大副和船上的旅客,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变成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带着许多疑问,我看完了这本书,也终于明白了鲁滨逊为什么一定要去海上冒险,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做一名航海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鲁滨逊一次次放弃安逸的生活,一次次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航海梦想,而且认识了许多朋友,得到了许多财富,最后胜利返回了自己的故乡。
看着鲁滨逊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正在奥运会上努力拼搏的运动员。和鲁滨逊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坚持训练,不怕苦不怕累,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困难之后,他们才能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最高水平,为祖国增光添彩!
再想想我自己,和他们相比,我还差得很多。现在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学习和练琴搞好,可有时候我还是想偷懒,特别是在练习小提琴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想绕道而行,实在不行,就推到明天。这种做法,让我失去了很多宝贵时间,也让我的拉琴技术逐渐下降。
我非常敬佩鲁滨逊,他勇敢、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滨逊的故事也让我懂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在实现梦想的途中,迎难而上,奋斗不息,最后才能实现梦想。
成语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如:《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又如:往后咱们齐心协力,一块打反动派!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成语戮力同心:戮力同心[lù lì tóng xīn],意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语出《墨子·尚贤中》。[源]《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左传·成公十三年》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勳,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国语·齐语》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踰方城,望汶山,使贡丝於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典故]墨子,名翟,战国时鲁人,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尚贤〉篇中,墨子主张当政的人要以尊敬贤者、任用有能力的人作为为政的根本。这个道理不只墨子提倡,古籍有言:“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篇也说:“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意思都是要任用贤能的人,和他们齐心合力来治理天下。後来“戮力同心”被用来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人物传记的读后感_1300字
《林则徐传》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关于林则徐的传记,作者对林则徐的思想活动和功过是非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述,这对于了解昨天的中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林则徐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官场上度过的。他是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中不可多得的实干家,他的对于后人起过影响的进步思想,都是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略加阐述他的思想、性格、爱好、家庭生活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成就。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林则徐的身上集中反映了在传统制度下的中国先进人物的特征:极强的人伦观念、极重的爱国之心,以及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渴求与探索。这本书从包装上来看朴实无华,但其丰富的史料、严谨的论调和鲜明的主线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一百年前的人物尚且可以如此,更何况生于信息时代的我辈?
另外我还想说,一般而言,你看到的人物传记是什么风格,那么作者本人就是什么风格。虽然是在写他人的传记,但作者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对这个人的看法,不可避免要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此书看来,作者本人也是一位值得钦佩的人。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书是《在禁烟运动的激流中。当时,鸦片肆虐,祸国殃民。1839年1月8日,林则徐带着赴汤蹈火和置祸福于度外的决心和气魄,离京南下赴广州除鸦片。林则徐仅带几名随行人员,并发出信牌:“不许在名驿站索取一丝钱财,名洲县也不心另外雇请轿夫迎接。”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马上投入禁烟运动。第二天,林则徐下令在越华书店门口悬挂两张告示,宣布“所有随从人员,不许擅自外出,外人不经允许不得入内”以杜绝行贿受贿。3月18日,林则徐传见十三行洋商。林则徐大怒道:“你们走私鸦片骗人钱财,害人性命,人心共愤,天理难容,木大巨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他还勒令外商在三天之内将所有鸦片全部缴出,听候处理,而且要写下保证书。3月21日,缴烟的最后期限已到,外商想蒙混过关。英国老毒贩,不肯交出鸦片。英国商人将一只精美的方盒给林则徐,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套烟具。“先生,这套烟具本该……”“本该怎么养?”“本该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你把这烟具带回贵国,存入博物馆吧!”后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林则徐清廉刚正,勤劳认真,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只要是利国利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誓言。他的事迹流若百世,我们要学习他为人正直,兢兢业业,认真谨慎,爱民如子,体贴入微的优良品格。我们要诚实守信,正直节俭。
我们在学习上要认真、勤奋、主动自主。生活上要自立、主动、自理。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小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操行、人生追求和理想理念……
成语体贴入微:体贴入微[tǐ tiē rù wéi],意指体会、思量达到细微的程度。语或出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杜少陵诗》。後用“体贴入微”形容对人的关怀与照顾,十分细致周到。[源]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杜少陵诗》(据《清诗话续编》引)至於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如东坡所赏“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等句,若不甚经意,而已十分圆足,益可见其才力之独至也。[典故]赵翼(西元1727~1814),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诗人及史学家。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论诗重“性灵”,主张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时的复古倾向,也不满沈德潜等人的“神韵说”及“格调说”。所着《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在评论杜甫诗作的文章中,他认为杜甫的诗,表现了他个性中本有的性灵,完尽地表达了诗的意境,往往是其他人所无法达到的。另外部分写景的诗,即使未必是所要表达的意境,然而因为竭意地摹写,反而令人读来印象深刻难忘,感觉奇险至极。至於一般的写景,虽不一定有刻意惊人的诗句,但那体会、思量所达到的细微程度,却也是其他人无法表现的。在这里赵翼就用了“体贴入微”来形容这种艺术创作的境界。後来“体贴入微”常被引用来形容对人的关怀与照顾,十分细致周到。
成语在所不惜:在:处于。表示处于某种情况,决不吝惜。如:明·无名氏《娇红传》:“乐极生悲,俗语不诬。妾病不能扶持,生愿不谐,死亦从兄,在所不惜也。”又如:果能撄城固守,区区民房,原在所不惜。——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记》
读《小城三月》有感_1300字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也向我展现了如此一个社会,如此一种氛围,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而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小城三月》还是《旷野的呼喊》等等都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繁华世界全然不同。它似乎带着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让我去了解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显然,这种笔触与如今商业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萧红女士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人性美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这些青年好好细读的。
萧红女士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小城三月》,一本怀旧经典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香浓四溢,使人回味无穷!
成语各式各样:指多种不同的式样、种类或方式。如:茅盾《子夜》十二:“毒太阳晒得马路上的柏油发软,汽车轮辗过,就印成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又如:儿童乐园里的玩具各式各样,真是好玩极了。
成语回味无穷: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如:宋·王禹偁《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又如:这篇文章含义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_1300字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二八年秋,在井冈山黄洋界挥笔写下的雄伟壮丽的诗词。气势澎湃,豪情激荡,字字句句,锵铿有力,读着它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这首诗词我从小就经常在耳边回旋,常挂在嘴边背诵。为它谱写的歌曲我们也曾经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唱在嘴里、甜在心里。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词,眼前仿佛闪烁着毛泽东同志当年身背斗笠,脚穿草鞋,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打游击、反围剿的壮烈景象;仿佛把自己带到了那个杀声阵天,战旗飘飘的动人场面;耳边就仿佛响起了黄洋界的炮声,心头顿时一亮。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发源地。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地区进行革命活动,打游击、反围剿,日理万机,情系与民。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住的是茅草房,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和光辉论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为中国革命斗争起到了历史性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天,我们细细重温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诗篇,倍感亲切和鼓舞;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和干劲,好像毛泽东同志又回到了人间。“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们又怎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之付出的艰辛;怎能忘记九泉下的英烈们;怎能忘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岗山开辟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场景。
一九六五年五月,时隔三十八年后,毛泽东同志重返井冈山,在井冈山游览视察住了七天,而他回韶山自己的家乡出生地才住了两天。可见毛泽东同志对井冈山有着多么深厚的情义。
毛泽东同志重返井冈山时,居住在茨坪,登览黄洋界,视察和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状况。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毛泽东同志看着井冈山那高接云天、参天万木和那雄奇的山岳,犹记起当时烽火连天,九死一生的昨日情景。别梦依稀,历历在目,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再一次赋词抒感写怀:“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对于历经了千辛万苦的共产党人来说,任何妖魔鬼怪都能战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冈山的革命活动虽然过去了许久,但毛泽东思想、井冈山精神永照人间,代代相传。没有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冈山的革命活动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就没有今天这欣欣向荣,雄伟壮观,举世瞩目的中华大地。
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物资丰富了,生活提高了,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传统不要了。任何时候井岗精神都不能丢,这不仅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那些为之献身的英烈们九泉之下所期盼的。
今天我们重提井岗精神,重走毛泽东及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路,用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启迪、鼓励、激发后人尤为重要。
无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我都衷心祝福我们的祖国:井冈精神大发扬,国运昌盛人安康,繁荣和谐山河壮,五星红旗代代扬!
成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如:《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又如: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便以为众志成城,正可一战。——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八回
成语众口铄金: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如:《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又如: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
逃离克隆岛读后感_1300字
每每看完一部影片,总能让人深思,这部《逃离克隆岛》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想要长寿,永远健康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克隆”技术就诞生了。但是仔细想想难道这种想法不违背大自然生老病死的规律吗,不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危难吗?
我们先从故事的情节开始。男青年林肯·6E以及乔丹·2D和数百名居民居住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栋与世隔绝的社区。在这栋受到严密控管的高科技大楼中,他们和其它的居民一样,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组织”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美其名约是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着想,而幕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想要离开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被选中前往所谓的“小岛”。因为他们被告知,在历经一场生态浩劫之后,除了居住在这里的人将有幸得以生还外,全世界的人类都将罹难,而“小岛”就是地球仅存的未受污染的人间净土。
但是林肯近来却一直做同一个无法解释的噩梦,他变得焦躁不安,而且对这个受到严格监控的生活环境产生极大的怀疑,这种好奇心竟然让他发现一个骇人的事实,那就是他生活的一切都是个谎言,“小岛”这座人间净土更是一个残酷的幌子,其实包括他和乔丹在内的所有居民,最后都难逃一死,他们都是“小岛”居民们的克隆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他们的“原型”提供各种更换用的身体零件,他们死后的价值远比生前更高。就在危机降临之前,林肯和乔丹决定大胆地逃出这个虚伪的乌托邦,进入他们从来不知道的真实世界。他们逃到外面的世界,并远离“组织”的监控之后,这一对男女长久以来建立出来的情谊,逐渐转变成更深的感情,但是组织的势力强大,他们为了猎捕他们不择手对、不计代价,而林肯与乔丹则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活下去……最后在两位主人公的努力下,成功的把在所谓未污染的“社区”生活的几千个克隆人解救了出来,两人的爱情也终成正果。
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给人类实现长寿这一梦想带来了希望,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的生活肯定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多采,但是上帝就是这么的公平在给我们人类利益的同时也给予了相映的惩罚。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的退步,人类文明的光辉只能在其黑暗的背景上闪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应该这样去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铲除了愚昧,同时也割断了人类之间的感情联系;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是却夺走了大批产业工人的饭碗。科技在真正成为全人类的仆人以前,它始终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为科学而科学”只能是一些科学家的天真梦想,科技从来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的。科学技术在任何时候都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功能发挥取决于掌握它的人。而人在社会中则是有善恶等差的,如果人类对某种科学技术管理不严,不小心让它落到大恶之人的手中,那么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发展任何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前,必须考虑它的伦理学后果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有时候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技术是那种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伦理相适应的适当技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潜在危害很大。自然科学是掌握在科学家手里的。自然科学家的天职,除了“求真”、“求美”是不够的,还要真正“求善”。
成语生老病死: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着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又如: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成语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可见古人一举一动,莫不令人归于正道,就是游戏之中,也都寓着劝世之意。”又如:她的一举一动都象个多年的媳妇,麻利,老到,还带着点自得的劲儿。——老舍《骆驼祥子》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