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6篇6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19:16:27百科知识库

《红楼梦》读后感6篇600字

本文包括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第20回读后感(620字)、红楼梦读后感(627字)、评《红楼梦》——一个被自尊束缚的苦命之女(627字)、《红楼梦》读后感(630字)、红楼梦人物读后感(631字)等6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作文6篇,供您参阅。

红楼梦第20回读后感_620字

《红楼梦》第二十回里,赵姨娘携子贾环姗姗出场。贾环与莺儿玩掷骰子玩,为一二百钱银子耍赖,被莺儿耻笑一番,索性就地打滚又哭又闹,被宝玉劝回,他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到自己的亲妈赵姨娘那里。赵姨娘询问事由,贾环编造事实,“同宝姐姐顽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了我来了。”听到这句颠倒黑白的话,赵姨娘连想都不想,脱口而出:“谁叫你上高台盘子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这没意思!”这哪里是骂贾环,分明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身为姨娘,虽然被贾政宠爱,那不过沦为了生育工具,在贾府里的地位尚不及宝玉房里的丫头,她卑;身为人母,不能管教自己的孩子,亲儿子叫别人“妈”,叫自己“姨娘”,她苦;出身下贱,既不读书又不识字,在贾府里光鲜照人的女人圈里,处处显出自己的野性,她俗;虽说“帮理不帮亲”,可贾府上下哪个不是“帮银”的“帮银”,“帮亲”的“帮亲”,想借女儿之势提拔下娘家人,又被拒绝,她怨;人都说“母凭子贵”,偏生下个不讨喜的儿子,女儿倒是争强好胜,显出几分能耐来,倒连自己亲妈都看不起,时不时划清界限,她恨。

纵有万般委屈,谁人知,何人晓,她又能怎样?恨,难下咽,在肺腑周绕数圈后变成一股股黑水从口腔里喷出,杀伤力为零,倒是弄得自己污溃不堪,自己闻不到自己的臭,顶着满身粪水四处招摇,挑拨是非,一个趔趄跌倒在地,众人指点着,耻笑着,再次把她推到臭水沟里。她愚蠢,挣脱无力,只能滚在臭水沟大叫:“我轻贱我的,与你何干?”

成语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如: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又如:终日终夜,只是躺在烟铺上,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使,颠倒黑白。——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七回

成语争强好胜: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任是争强好胜的,偏逢用违所长。”又如:个人的争强好胜,狗屁不值。——杨朔《北线》

红楼梦读后感_627字

前三回写了《红楼梦》这本书的由来,为故事增加了神秘色彩,引发故事内容,为后文多处埋下伏笔。第一回,贾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中尘怀闺秀中主要以贾士隐的梦境来介绍了故事的由来,暗示故事的曲折多磨,引发读者深思,又写贾士隐帮助贾雨村考取功名及贾士隐的女儿英莲失踪,最后已贾士隐看破红尘与颇足道士相携而去等一系列事件来抛砖引玉来讲述后面的故事,另外又让人感觉贾士隐的善良热情和贾雨村的正直豪爽。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容国府里,借冷子兴之口讲述了荣国府的事件,又写黛玉的母亲贾夫人逝去,为下文故事的开端做铺垫,从对话的形式介绍荣国府,又介绍宝玉风流倜傥,含玉而生的不凡身世。

第三回贾雨村受黛玉的父亲之托送黛玉进京为引描述了林黛玉因母亲亡故被接入荣国府,贾雨村也得到了生官的机会,可见贾雨村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正直,已经被官场的污浊之气所感染,精通了为官之道,最终变成了贪官。而第三回还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林黛玉,写她初入荣国府的谨慎,也表明了她寄人篱下的忧郁心情,也为她以后的命运埋下一个大大的伏笔。在最后又描写了王熙凤的泼皮的性格特点也预示着这个人物有着极高的背景,在最后又写了宝玉的痴这就为他和林黛玉的感情起到了一个铺垫。

前三回中涉及的主要故事情节不多,但运用大量的笔墨来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而且对黛玉的大量描写体现了黛玉的言谈举止,而描写宝玉时,却是借旁人之口,作者笔法不同,让人回味,而且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可见功力之深。

成语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如: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又如:看破红尘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柳青《创业史·题叙》

成语抛砖引玉:抛砖引玉[pāo zhuān yǐn yù],意指将砖抛出,引回玉来。语或出《景德传灯录·卷一〇·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後用“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於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源]《景德传灯录·卷一〇·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麽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僧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云:“开也。”僧云:“是真是实?”师云:“真是实,实是真。”僧云:“什麽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闍黎有分。”僧云:“某甲不招纳是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云:“去。”师院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云:“也不作凡,亦不作圣。”僧云:“毕竟作什麽?”师云:“落地去也。”师问一座主,讲什麽经?对云:“讲涅盘经。”师云:“问一段义得否?”云:“得。”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是什麽义?”座主云:“经中无此义。”师云:“五百力士揭石义,便道无。”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谈徵·言部·抛砖引玉》赵嘏至吴。常建以有诗名,必游灵岩寺。建先题云:“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末二句未续。嘏游寺续云:“闻说春来倍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人以建为抛砖引玉。[典故]砖头是低贱的东西,把砖头丢出去,引回来却是珍贵的玉。“抛砖引玉”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见载於《景德传灯录·卷一〇·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话说赵州大师有一次在晚上讲道场合中说:“今晚为大家回答问题,有需要解说的人请出来。”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来礼拜。大师一看就说:“我原来准备抛砖引玉,哪知引来的是一个土坯。”大师为何如此说,并不清楚,但此处确实引用了“抛砖引玉”的成语。“抛砖引玉”用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於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宋代诗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诗有这两句:“勉为瓦砾投,幸有金珠报。”见《广陵诗钞》。句中“金珠”,一本作“珠玉”。这两句也是“抛砖引玉”的用法。意思是说我勉强作成这首似瓦砾般的诗,希望引来对方如珠玉般的好诗。在文献上,和“抛砖引玉”这句成语相关的传说,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诗人常建和赵嘏的一段故事了。相传常建很佩服赵嘏。有一次知道赵嘏要来到苏州,心想赵嘏必然前去灵岩寺游览,於是先在寺里墙壁题上:“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这首诗他故意只写两句,留下後面两句,就是希望赵嘏看了以後能补上。等赵嘏前来游览时,果然在这两句诗後补了:“闻说春来倍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意致高妙,确是好诗。後人认为常建就是在“抛砖引玉”,这个故事见载於《谈徵·言部·抛砖引玉》。

评《红楼梦》——一个被自尊束缚的苦命之女_627字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日日寡欢,郁郁而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病态美人”。

对于林黛玉,我一直有一份说不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她不知是该埋怨,还是该去同情,去怜惜。

自黛玉出场就是在被理解与被误解中度过的。他不敢暴露自己,用那强烈的自尊把自己包裹得密不通风,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束缚,尘封起来。他时刻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到贾府要事事小心,别被人耻笑了去。"从母亲死后他便开始了在贾家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

林黛玉之美可谓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她有着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有绝世的姿容。心直口快的凤姐在初见黛玉时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在宝玉的眼中他又有另一番病态之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还亲切的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而这绝无仅有的绝世之美,却因其强烈的自尊而致其郁郁而终,随之逝去。

当宝玉要娶她人时,林黛玉怀着强烈的自尊回到潇湘馆,烧了那些多情的诗稿,试图掩盖那个多情的自己。当宝玉成家之时,她最终心存怨气,葬送了自己。

因为自尊,林黛玉获得百般辛苦;因为自尊,他做事胆怯,不敢坦露自己的心扉,也不敢直面自己的爱情;最终,因为自尊,她死的悄无声息。

多么可笑,可怜而又可悲的结局,多么让人气愤又让人同情的人儿。

林黛玉,一个被自尊束缚的苦命之女。

成语寄人篱下:寄人篱下[jì rén lí xià],意指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比喻作品因袭循守旧,依托他人,不能自创一格。语出《南齐书·卷四一·张融列传》。[源]《南齐书·卷四一·张融列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白黑谈论,鲜能抗拒。永明中,遇疾,为(问)〔门〕律自序曰:“吾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汝可师耳以心,不可使耳为心师也。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另可参考:《南史·卷三二·张劭列传》[典故]“寄人篱下”原是指寄居在别人屋下,不能自主。在《南齐书·卷四一·张融列传》中被用来比喻作品因袭他人。内容记载南北朝时,南朝的齐国有个奇人叫张融,他身材五短、外貌丑陋,但却精神饱满,特立独行,不拘小节。齐高帝非常喜欢他,常常接见他,说他这个人真是空前绝後。见他衣着破烂,还将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後送给他,表示两人的情谊。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特殊,独创一格,引起文坛相当大的震憾,并在〈门律自序〉这篇文章中阐述自己为文的观点,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文章并没有所谓的常体,文人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寄人篱下”,一味依托前人,守旧习而不改新,不能自创一格。但这句成语後多用其字面义,用以比喻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成语名副其实:名副其实[míng fù qí shí],意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语本《後汉书·卷七〇·郑孔荀列传·孔融》。[源]《後汉书·卷七〇·郑孔荀列传·孔融》操故书激厉融曰:“盖闻唐虞之朝,有克让之臣,故麟凤来而颂声作也。……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下;寇、贾仓卒武夫,屈节崇好;光武不问伯升之怨;齐侯不疑射钩之虏。夫立大操者,岂累细故哉!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而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於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诚怪今者与始相违。孤与文举既非旧好,又於鸿豫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 晋·鱼豢《魏略》(据《三国志·卷一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王修》裴松之注引)太祖甚然之,乃与修书曰:“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察观先贤之论,多以盐铁之利,足赡军国之用。昔孤初立司金之官,念非屈君,余无可者。……”[典故]“名副其实”原作“名实相副”。据《後汉书·卷七〇·郑孔荀列传·孔融》载,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操东征西讨,战功彪炳,权势极大,但恃才傲物的孔融却对他多所非议,常常针对时政上书给曹操,一点也不客气。日子久了,曹操对他也有点不满,然因孔融在外的名声崇高,只得隐忍下来。郗虑为附和曹操,便上奏请免孔融的官职,二人於是有了心结,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时,曹操写了一封信给孔融,要化解他和郗虑之间的怨仇。说他们本来交情很好,结果因为一点小事而互相陷害,实在是不值得。以前两人互相欣赏,惺惺相惜,怎麽会变成现在这样呢?希望他们能重修旧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赞郗虑的学识,说他的学问是“名实相副”,和传闻中的一样好,绝不虚假。後来“名副其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红楼梦读后感_628字

薛宝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海棠诗社别号蘅芜君。薛宝钗被作者描写成一个有文才、有教养而美丽的女子,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但却被脂砚斋评为是第一号无情的人物。红书作者曾盛赞宝钗的美丽,说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为金陵四大家族之薛家的掌上明珠,自小即被培养成才德兼备的女性。身上挂有一金锁,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箴言,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因此贾府之人认为钗与宝玉之间有金玉良缘。

在《红楼梦》中,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在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的确很美,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成语有口皆碑: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又如: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成语罕言寡语:罕、寡:少。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又如:他就是罕言寡语的性格。

《红楼梦》读后感_630字

我十分认真地阅读了名著《红楼梦》。我想,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我发表的任何评论和感想都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着。故事情节十分曲折,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反映了那个年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还叙述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虽然有的同学对我说,读《红楼梦》不读死人才怪。但是,我仍然热忠于它,热忠于它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我爱故事中的主人公,尤其是爱故事中的“凤姐”,王熙凤。

大家都知道,王熙凤在故事中扮演的是一个反派角色。可是,我仍然喜欢她。这并不因为她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她的才能。王熙凤是荣国府炙手可热的管家婆,王熙凤凭着她的万人不及的聪明才智和猴一样的敏锐和精灵,征服了贾家上下人的心。王熙凤办事十分泼辣,因此,在贾家十分有威信。

但是,人无完人,这样的精明能干的女子到底也不完美。王熙凤的不贤良和弄权舞弊,也遭到了世人的严厉谴责。但是,事实上,曹雪芹却十分同情这个使人毛骨悚然的“杀人犯”。为什么?这谁也不清楚,也许只有问早已长眠于地下的梦阮了,然而,最后,王熙凤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变态,都是薄命所致。

其实,王熙凤的本性并不坏,她每有恶念,莫不是有人推波助澜,趁热打铁,就只能她孤军奋战,是不会有那么多人冤死的。但是她一有善念却总是事与愿违,徒劳无功。

因此,我同情王熙凤,更热爱这个人!

成语毛骨悚然: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如:清·李渔《比目鱼·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又如:淑英看得毛骨悚然,淑华看得怒气冲天。——巴金《春》

成语徒劳无功: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如:《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又如:博洛兴师动众,旷费时日,徒劳无功。——华而实《汉衣冠》七

红楼梦人物读后感_631字

随着我阅读的章节越多,我对人物的感情也就越深。虽然说红楼梦中描绘了很多事件的发生,但写事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渐渐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都浮现了出来……

先说黛玉吧,看第七回时对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是越来越讨厌他了。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真不假。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她。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则表示不屑。对于自己的爱情与亲情只懂得一味吃醋难过而不懂得主动争取。她的性子真让人捉摸不透既孤傲清高又忧愁自卑。在她的父亲林如海过世后她的这种患得患失的性格将上映的更加明显。这样的人最后不剩吃亏还能有些什么呢?

与宝玉有着“金玉良缘”之称的宝钗为人处世方面磊磊落落,想看宝玉的玉便直言不讳的提出来,并拿出自己的金锁与宝玉交流。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成为今天流传的话语。虽然后人有很多都批判宝钗有心计没有人情。但我觉得她至少为了爱与自己争取过,虽然方式不对,但也没有伤害太多的人。

第九回的花袭人劝宝玉努力学识,孝敬父母,还真是让我很感动的。她从小在宝玉的身边长大懂得宝玉的性格与心理。这在古代很少有女性能如此贤明且贤惠的。这方面也看出了宝玉性格的活泼调皮,不像封建势力低头,坚持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文章里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宝玉的聪灵觉悟。

虽然红楼里还有许多没有着重描写却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人,但红楼梦的重要人物我已经多少有些感悟了。虽然十回的作业任务完成了,但我不会放弃对红楼梦人物的探索……

成语至关重要:指具有特别重大影响或后果。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3章:“这次命运的大决战不仅对她是至关重要的,对所有的同学都一样。”又如:对我大有用处的人,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王朔《许爷》

成语磊磊落落:一一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如:《晋书·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又如:腷腷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元·左克明《古乐府·两头纤纤诗》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红楼梦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