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了读《唐山大地震》有感、《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25字)、唐山大地震读后感(369字)、《唐山大地震》读后感(372字)、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97字)、《唐山大地震》片段观后感(419字)等200字、400字左右的读后感10篇,供您参阅。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225字
那是一个恶魔般的夜晚
一个魔爪撕扯着大地的心
一瞬间一刹那
大地坍塌心灵破碎
多少人情冷暖刹那凝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源源不断的是心的渴望
七六的唐山不再荒凉
地震震垮了房屋的脊梁
震不垮的是亲情的桥梁
即使面对亲情的抉择
我们无可奈何
但我们却充满希望
我们坚信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们坚信众志成城的力量
因为坚信
所以迎来了唐山的春天
所以迎来了家的春天
——无情的地震有情的人
成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如:《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又如: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便以为众志成城,正可一战。——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八回
成语众口铄金:众口铄金[zhòng kǒu shuò jīn],意指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语出《国语·周语下》。[源]《国语·周语下》二十四年·锺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锺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锺不和。[典故]据《国语·周语下》载,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他们认为:那麽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然而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於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的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州鸠对於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麽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什麽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後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後来“众口铄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而在汉朝应劭所着的《风俗通义》逸文中,另有一个关於“众口铄金”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商人拿了一块纯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说这块金子不纯,商人为了证明金子是纯的,就把金子放到火里锻烧,因为“真金不怕火链”,来证明他所卖的金子的确是纯金。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233字
地震·春天
那是一个恶魔般的夜晚
一个魔爪撕扯着大地的心
一瞬间一刹那
大地坍塌心灵破碎
多少人情冷暖刹那凝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源源不断的是心的渴望
七六的唐山不再荒凉
地震震垮了房屋的脊梁
震不垮的是亲情的桥梁
即使面对亲情的抉择
我们无可奈何
但我们却充满希望
我们坚信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们坚信众志成城的力量
因为坚信
所以迎来了唐山的春天
所以迎来了家的春天
——无情的地震有情的人
成语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如:《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014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魏巍!庇秩纾捍蟾缤钐乩茨梦遥凳且缓敛恢缺凰郏参蘅赡魏瘟恕!濉?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477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成语人情冷暖: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如:唐·白居易《迁叟》诗:“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闲论任交亲。”又如:节物后先南北异,人情冷暖古今同。——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_369字
早在7月初的时候,就和爱美阿姨讲好了,请她去万达影城看电影《唐山大地震》。21号下午,迫不及待的她就打电话商议看电影的事宜,我笑她怎么又犯“迷糊”记错日期了,她则认真地说,这部影片实在是让她期待得太久了。我亦深有同感,在我的观影日志里,这部电影无疑等同于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只不过,此片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最缺失的一段中国大灾难的记忆增补,对爱美阿姨来说,更是对过往岁月中最深刻的1976的心灵修复。
两代人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淀,终于相约一起走进这段相隔34年、尘封34年的历史。
与其说冯小刚用一双电影的手给我们还原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还不如说,我这个自诩文艺青年的人,又一次接受了从精神到心灵的再教育。
人生就是这样,感动似乎就是在不经意的一瞬,防不及防冲垮你的防线,冲击你的泪腺,让你无声地痛,无声地抽泣。
成语迫不及待: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意指情况急迫,不能再等。语或出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後亦用“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源] 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德宗不许李惟岳之嗣位而乱起。延及数年,身几危,国几亡,天下鼎沸,是岂可谓德宗之宜听其嗣?使假我之爵位,据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而不许之,则又兵连祸结而不解。论者至此,而议已穷,谓不先其本,而急图其末是已。顾处此迫不及待之势,许不许两言而判。徒追咎於既往,而无以应仓卒,是亦尘羹土饭之言耳。[典故]“迫不及待”是指情况相当紧急,不能再等待,可能出自明代文人王夫之的《读通监论》。《读通监论》是王夫之读了《资治通监》这本书所写的心得,其中第二十四卷里是抒发对唐德宗这段历史的感想。《资治通监》里记载,唐朝由於在各处边境设立节度使,让他们领兵镇边,导致各节度使独揽区域里的军政大权,雄霸一方,与中央对抗,至中叶以後渐成祸患。唐德宗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过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想要继承父亲的职位。因德宗想削弱节度使的势力,便不答应。有大臣向他上谏说:“李惟岳现已掌握父亲的势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会作乱。”德宗听了说:“这些叛贼原来根本没有本钱作乱,都是假我的名号,占我的土地,聚众为害。如果一直照着他们的意思,将来不是会更乱吗?李惟岳是一定会作乱的,任不任命都一样。”仍然坚持不允许。後来李惟岳果真集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叛乱。虽然不久後,这场乱事就被其他节度使平定,但之後又有不少节度使叛乱,使得国家好几年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王夫之认为一般人在看这段历史时,都认为德宗这种作法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但他却觉得并无不妥。允许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许,只是两句不同的话而已,评论者只归咎德宗之不许,却没办法提应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饭後无稽之谈罢了。王夫之在书中用“迫不及待”形容当时藩镇势力已经相当庞大,不容等待从根本去解决的情形。後来“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形容情况急迫,不能再等。用於人则是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战局日危,迟留一日,即多一日损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请训後,即便启行。”
成语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如: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次之,此论诚然。”又如: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贤愚迥然不同。——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_372字
今天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去东星购物时代广场的六楼电影院观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唐山大地震。
看完唐山大地震这个影片后,我深深的被这部影片中的场景所打动了。这个场景描述了:唐山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刹那间,唐山的一切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变化,房屋倒塌,一切都化为乌有。
对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姐姐和弟弟两个人同时被压在水泥板下的时候那些救援人员说只能就一个孩子,母亲真的是在那种情况下无法选择,最好她忍痛选择了弟弟。对此,姐姐对妈妈有了成见,32年都没有跟母亲联系。看完了这个片段:我觉得姐姐不应该对母亲有成见。因为当时母亲选择弟弟也是迫不得已的。
唐山曾经倒下,但是唐山人民没有倒下,他们坚强不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今后在班级里一定要团结同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学习唐山人民不屈不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成语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如:《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又如:教皇捉了他回,他在堂上不屈不挠,定归开出信教自由的理数。——清·颐琐《黄绣球》第二十九回
成语坚强不屈: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如:《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又如:盖刚是坚强不屈之意,便是卓然有立,不为物欲所累底人。——宋·朱熹《朱子语灯》卷八
看《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_372字
今天,我们的作文老师给我们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片子中主要讲的就是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发生的事。
一对龙凤双胞胎被同时压在同一块石板下,男的在左边这头,而女的却被压在右边,他们的母亲发现了他们(他们的父亲已经为救她们被废墟压死)。他们的母亲赶紧叫来了志愿军,可志愿军说只能救一个。把男孩子救了下来,女孩子就会死;把女孩子救出来男孩子又会死,这让母亲很矛盾,后来志愿军说再不定下来,他们就去救别人了。最后,这位母亲选择了儿子,因为在情急之下,那位母亲随便喊了一句救弟弟,她只看见了儿子,女儿的生死,她都还不知道。这句话让她的女儿听见了,他开始憎恨这位母亲,转眼间过了22年,没想到那位小女孩还活着,被人收养长大,最后,那个女生和那个母亲相遇了,这个故事完美的写上了句号。
我觉得大家都得支援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友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388字
被23秒地震割裂的亲情,历经了32年最终得以修复,我们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亲历了这条深深的伤口从撕裂到愈合的全过程,无一遗漏,无一幸免的堕入悲伤,陷入感动。
这条伤口犹如割在我们身上,从撕裂到愈合的伤痛,可以让我们几乎从头哭到尾。
从开幕的大地震效果场面开始,你就会开始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灾难面前我们的无助,让你抑制不住眼泪。是的,在惨绝人寰的灾难面前没人能抵挡得住哀伤。
当小方达的奶奶要把他从母亲身边带走而临走一刻又让他们母子重聚的时候,你已经几乎可以放肆大哭了。
从这里开始,全是感动,全是泪水。
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只要你对亲情还存着哪怕一丝共鸣,你都不能躲过和逃避。
带着悲伤和感动从电影院出来,我们心里存着的,大概也应该只剩下感恩和珍惜。还是那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我们能享受亲情的时候,让我们尽情享受,好好珍惜吧。
成语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如: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又如:这不仅是一点感触,而惨绝人寰的事实,是民族最大的耻辱,是每个人的仇恨。——老舍《蜕》
成语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又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嘛,你们当中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表演的。——张贤亮《土牢情话》第三章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397字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里,学校组织我们初一年级观看了一部去年才出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在内次76年大地震中死伤无数,惨不忍睹,可大家坐在屋子里却哄堂大笑。听老师说校长啊什么其他老师都说了,现在的孩子真是没经历过,还在这笑。我觉得也是,这些我们的同胞们受苦受难,我们还这样,真是不应该。如果那时是我们的话,同学们还笑得出来吗,想想吧,生命多么脆弱,在自然灾害中是多么渺小,多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
但是生命也是那么的顽强,活着的人冒着一丝生的希望去救其他被埋的人,多么团结,多么顽强,就像影片中的方达那样,虽然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胳膊,但是还有希望或者,直到最后还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支援,多么伟大啊,方登也是,从小失去了父母,被人收养,最后也能去一起抗震,使得他们一家团圆~~
同学们,说实话如果那是你也是一名被埋的孩子,你现在会是什么样呢?能像他们那么坚强吗?好好想想吧……
成语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如: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这个政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击,仅仅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就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又如:这篇文章论点不严密,不堪一击。
成语惨不忍睹: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意指形容情状凄惨,令人不忍目睹。语或出清·许奉恩《里乘·卷八·倪公春岩》。[源] 清·许奉恩《里乘·卷八·倪公春岩》小人伏窗潜窥,但听病者卧床呻吟,其妻侧坐床前,默默若有所思,忽起身挑灯燃烛,向床後招手,一男子轻步而出,两人附耳小语。其妻出绢一匹,登床将甲口缠闭。两人又将甲缚伏行床,褫褌露尻。启盎出一小蛇,将蛇首纳入竹管,以竹管对尻,取香火炙蛇尾,蛇负痛由谷道窜入腹中,闻甲大喘一声,其气遂绝。两人相视而笑,复解甲缚,扛置床上。小人惨不忍睹,复一跃上屋,恨恨而返。至今思之,怒发犹为上指也。先生试思,娶妻如此,有何恩爱?岂非天下最毒者莫如女子耶![典故]“惨不忍睹”这句成语是说情状极为凄惨,令人不忍目睹。在清人许奉恩《里乘·卷八·倪公春岩》中可见。〈倪公春岩〉这则故事是写:渔翁万年轻因为赌输钱,决定趁着天黑去前村某甲家行窃,刚好目睹某甲的妻子和一男子共谋害死某甲的经过。他看到某甲死状凄惨,让人不忍心再看,於是跳上屋顶,怀恨回家,自此觉得女子是天下最毒的人。另外“惨不忍睹”也可用在形容战争场面的残忍血腥,如《洪秀全演义·第三五回》:“前後受敌,不能得脱,有欲伏地请降的,都被身首分离,真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唐山大地震》片段观后感_419字
水泥石板下不断传来儿子痛苦的呻吟,一字一句像针似得刺在她的心上——丈夫死了,孩子们不能再没了!安慰儿子的同时,静静的,石板另一端传来一阵阵敲击声,一声一声。是女儿!但是,她已经说不出话了。
这一刻,作为母亲的她多么想变成一个大力士啊,毫不犹豫的掀起这块大石板救出儿女然后一起走出这片废墟。乞丐似得她一遍遍地哀求:“求求你们了,孩儿他爸已经不在了,孩子不能没了!”可是,命运就是那么不公,两个孩子被压在一块石板下,一人一端,只能救一个。两个都是亲生骨肉,只能选一个,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都得救!她哭了,撕心裂肺。救援人员不耐烦,火气上来了。呵斥着,等待着。
天色暗下来了,这片满是废墟的地上无一丝光芒,寂静非常。
这时,另一头传来一个声音:“这儿有需要救的人。”救援人员起身了……他依然低着头,只是急慌慌的用手拉住人员的裤脚。“救弟弟。救弟弟。”她用揪心的声音说着。
她流下了眼泪,同时,女儿也流下了眼泪。
成语一字一句: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如:林兰《红棉袄》:“三婶子一点一点撕着那发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说:‘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语不进的,写不上,算不上,工作团咋派上他这个老实疙瘩。’”又如:他一字一句地交代工作。
成语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一点儿也不迟疑。如: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又如:我毫不犹豫地跳了进来,就再也不去了。——《会摇尾巴的狼》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452字
地震,真的给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带来很大的灾难么?带着我疑问的心,跟着母亲到电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
我最记得的是母亲在面临着两个孩子的生死,而选择了弟弟。刚开始,我替妹妹抱怨那位母亲偏心。但是我到现在才明白那位母亲的难处,因为,他只能选择一个!
这场电影是讲了唐山的一场地震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看到这,我不禁留下了同情的眼泪。最让我难忘的是哪位母亲伟大的爱,我记得,他们相持,不顾性命的跑回家,因为他们的两个孩子还在睡梦中!父亲,永远的砸在废墟下,不会再起来。母亲,带着弟弟离开了。妹妹,被一对好心的军人收养了。弟弟,也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手。就这样,他们过起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没有忘记地震的情景,没有摆脱痛苦。三十多年后,他们在四川地震中相遇了。妈妈又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找回自己的女儿来了,难过的是她自己不敢面对女儿,她怕女儿怪责她当年选择救弟弟。然而,妹妹没怪她,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自从,我看过这场电影后,没敢再怀疑地震带来的灾难,我发誓,应定要珍惜生命!
成语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如:《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又如:朱家从朱老巩气死,朱老忠的姐姐跳河自尽,朱老忠只身闯关东,闯得家破人亡。——梁斌《红旗谱·代序》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453字
昨天晚间也去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天崩地裂中人们的惨叫和哭喊……转瞬之间的阴阳两界……还有震后几十年仍留在灾区人们心里挥之不去的哀伤、压抑和恐惧……如今早已在新唐山过着幸福生活的唐山人,有谁能说得清他们内心深处埋藏多少不敢翻开的记忆呢?听说每年的7月28日,唐山的街头到处会看到正在焚纸祭奠震灾中失去亲人的市民,可以想象透过那光耀窜动着的火焰,他们心里追忆的是怎样浓厚的亲情、是何等滚烫的血缘之情!看似只是一场灾难电影,可实则正是人世间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有谁能保证这世上再不发生灾害呢……
这世上每个人,无论他从小是怎样的成长,长大是怎样的生存,都是爹妈生养人间教诲的一天天长大,无论怎样的终结,哪一个敢说未曾感受过血肉相连的亲情、即或友情爱情之美好呢?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那么多思念眷爱、才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结无奈惆怅和遗憾。
生命脆弱,生命无常,生命灿烂,生命也坚强!在我们有生的日子里,让我们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亲人友人,为所有善良的人,活好自己,即使是一颗流星,也要绽放出光彩。
成语血肉相连: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如:宋·洪迈《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又如:你和党的关系,不能不是这样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呵。——闻捷《布沙热,我要为你唱一支歌》
成语天崩地裂: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如:《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又如:正在这个档口,不提防大吼一声,顿时天崩地裂一般。——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