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消防安全知识的读后感(1011字)、母亲的羽衣读后感(1024字)、简爱读后感(1027字)、藤野先生读后感(1023字)、不只是风花雪月—读《南渡北归》有感(1011字)、父亲的爱读后感(1040字)、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优秀作文(968字)、爱国书籍读后感(998字)等1000字左右的高一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消防安全知识的读后感_1000字
在几个小时的学习培训中,使我受到了启迪,开拓了思维,获益匪浅。下面,我就参加本次演习训练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认清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火灾的发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突出、危害最大的一种灾难,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大问题,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消防工作是其他工作的保障”,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到尊重生存权、尊重人权的高度,本着对社会,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时刻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消防常识的学习。火魔无情,当我们被困在火场内生命受到威胁时,在等待消防救助的时间里,如果我们能利用地形或身边的物体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就可以让自己的命运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为生命赢得更多的“生机”。火场逃生不能只能希望于“急中生智”,只有靠平时对消防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储备。危机关头,才能应付自如,从容逃离险境。所以我们一定要熟悉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火场逃生,人员疏散及自身自救的方法。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绝望的人,没有绝望的处境。”当面对滚滚的浓烟和熊熊的烈火,保持良好的心态,镇静自若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保持平静的心态,才能冷静理智地去实施消防自救和逃生,就极有可能拯救自己,甚而助救他人。反之,就会出现不辩方向,慌不择路,致使失去有利的逃生机会。
经过这次消防培训,使我对消防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认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对消防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当真正火灾到来时,我们一定要记住以下的原则:
1、“报警早,损失少”这是人们在同火灾做斗争中出来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2、“边报警,边扑救”在报警的同时要及时扑灭初起之火。
3、“先控制,后灭火”在扑救可燃气体、液体火灾时,应首先切断可燃物的来源,然后争取灭火一次成功。
4、“先救人,后救物”在发生火灾时,如果人员受到火灾的威胁,人和物相比,人是主要的,我们应贯彻执行救人第一,救人与灭火同步进行的原则,先救人后疏散物资。
“听指挥,莫惊慌”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动用周围的物质进行灭火,因为慌乱中可能会把可燃物质当作灭火的水来使用,反面会造成火势迅速扩大;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镇静,采取迅速正确的措施扑灭初起火。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加强防火灭火知识学习,积极参加消防训练,制定周密的灭火,才能做到一旦发生火灾时不会惊慌失措。
成语应付自如:应付:对付,处置。自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如:邹韬奋《经历·英文的学习》:“你在上课前仅仅查了生字,读了一两遍是不够的,必须完全了解全课的情节,才能胸有成竹,应付裕如。”又如:这样才能应付自如,所向必利。——茅盾《子夜》
成语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如:《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又如: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
母亲的羽衣读后感_1000字
周末的闲暇之余,读到了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疑问,本文写得非常优美,但却使我感到有些惭愧!
小时候的女儿曾经逼问著作者她是不是仙女变的,可作者几经犹豫后,还是否认了自己曾经是仙女。其实,如果我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也许我永远都无法体味到母亲曾经的辉煌!原来,每一个母亲都是由仙女变来的。是的,天下的母亲都是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每一位母亲在从前都是披着羽衣的公主,在父母的宠爱下,爷爷奶奶的摇篮中成长!而直到有一天,她们成为一名母亲时,便藏起了那件羽衣,换上了人间的粗布,的确,她好像不能飞翔了,她把那件羽衣藏在了内心深处……而我,却怎么也无法想象,每天都在为我而忙碌的母亲,曾经披有一件多么华丽的羽衣,好像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无时无刻不在为我和父亲忙碌,而在丰富的佳肴面前,她却永远不为之心动,总是把最好的,最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留给我吃,她说吃了脑袋瓜会聪明,她会留给父亲吃,因为母亲说他在外面奔波太累了,要支撑起这个家……而她却从未想过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母亲的饭碗里,永远只留着上顿的剩饭,有时候烧成粥,曾经不懂事的我经常天真地问母亲,剩饭好吃吗,可她却总是笑脸以对。呵,她在家里永远是个吃剩饭的角色,嘿,这点与作者倒有点共鸣呢!我想,或许全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吧,可以为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
而我更无法想象,曾经那个披着让人羡慕的羽衣的公主,现在却可以为了孩子每天起早摸黑:一大早起来我还没睡醒就听到厨房传来炒蛋的声音,习惯告诉我,一定是母亲在为我准备早饭了,我躲在墙角仔细观察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厨房的油烟很大,呛着母亲了,她时不时地咳嗽着,心里总有丝说不出的难过与深深的内疚……·无意间,看到了母亲的手背都裂开了皮,好像血随时都要流出来一样,哎,在这大冬天的清楚,又每天坚持着,手怎么不裂呢?想想真的是愧对于母亲,为我做了那么多,有时候却觉得她为我付出的是应该的,也许是习惯了吧。在冬天下雨时给我送伞,就这样一直风里来,雨里去,最后由于感冒病倒了;有时放学回家晚了,即便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都能在家门口看到一战为我点亮的灯和一个憔悴又步履蹒跚的身影熟悉地徘徊着,那便是母亲……
看完这篇文章,对天下每一位母亲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我们,却为母亲做的少之甚少,真是无地自容!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多为母亲做一些事,多为母亲减去一些负担,帮助母亲重新找回那件羽衣吧!
成语步履蹒跚: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了。如:宋·龚熙正《释常谈·步履蹒跚》:“患脚谓之步履蹒跚。”又如:手里捧着一对大蜡烛,步履蹒跚的走了进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
成语油然而生:油然:很自然的。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如:《礼记·乐记》:“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宋·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又如:不敬之心油然而生,勃然而长。——鲁迅《书信集·致钱玄同》
简爱读后感_1000字
难道就因为我穷,地位低下,相貌平平,身材瘦小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一颗心吗?我想你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充实!——《简爱》
这部小说写于19世纪早期,以当时的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它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相貌平平的女主角与不公的命运作抗争的故事,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位孤儿,被疼爱他的舅舅收养,但舅舅的早逝让年幼的简爱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受到了舅母与表哥的虐待与嫌弃,但正是这样的环境下才练就了一个外表柔美而内心强大的女主角形象。简爱在舅舅家寄住8年后送到了慈善语德学校,在这个慈善机构学校解释了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黑暗与丑陋,简爱在这里完成了学业并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他被桑菲尔德状元聘用并在里面认识了庄园的主任罗切斯特并与之相爱,但他们的爱情经历坎坷阻碍,但二人终于破镜重圆。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卑不亢,敢爱敢恨,高尚纯洁,敢于追求生活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是不屈服于命运,与这不公平的人生抗争到底。
在寄人篱下期间,简爱受尽舅妈和表哥的欺辱,但她并没有让仇恨腐蚀了心灵,她寄望于书海中灵魂游离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是滋润了她的灵魂,最终她用只是让活了自己——成为可一名家庭教师。饥饿与贫困时时相伴,但她不觉得这比没有灵魂更加痛苦的事了,她挣脱了命运的了镣铐,去寻找和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充实!即使现实在她的爱情上开了痛苦的伤,重伤的她也并未放弃过生活,顽强地活着是她精彩的画笔。
她不卑不亢,视金钱如粪土,她是如此的“傲慢”。
简爱在被桑菲尔庄园聘用,但即使在男主人面前他们不放弃追求平等,她曾对罗切斯特说:“我和你的灵魂都一样平等。”她昂首挺胸做人,并骄傲的活着。她曾意外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即使她一贫如洗仍面临饥饿的威胁但她并没有迷失自我,将这笔钱赠给了自己的表弟妹。你鄙夷那些充满铜臭味的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人,他认为亲情比金钱更可贵。
她敢爱敢恨,为爱可以不顾一切。
在于庄园主人罗切斯特相遇相识相知相爱,但遭受了相爱不能相守的挫折,她敢于同罗切斯特说出自己的爱意,并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当她们即将成为夫妻是却被告知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依旧在世,虽然深爱着罗切斯特并渴望相守,但是为了扞卫自己婚姻的高尚、纯洁、合法,她选择了离开。但当罗切斯特被庄园的大火烧毁容貌并瞎了眼,她又义无反顾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不离不弃。他们终于能相伴一生。
简爱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当下我们的正能量,她诠释了一位女性追求理想生活和平等的真理。
成语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如: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又如: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义无反顾。——华而实《汉衣冠》二
成语破镜重圆:破镜重圆[pò jìng chóng yuán],意指破成两半的镜子再次复合。指南朝梁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於战乱离散时各执半镜,作为他日相见的信物,後果因此得以相聚。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後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离散或感情决裂後重新团圆合好。[源]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据《历代诗话续编》引)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於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 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於都市。有苍头 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 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 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 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典故]南北朝末年,北周丞相杨坚杀了静帝自立为皇帝,建立隋朝。接着隋朝举兵南下,攻打南朝陈。虽然国难当前,陈後主整天却只知饮酒赋诗作乐,即使隋的大军已经逼近首都建康,他仍没有丝毫的警醒。太子舍人徐德言料定国家将亡,到时夫妻必在战乱中分离,便对他的妻子乐昌公主说:“要是国家灭亡了,以你的才艺容貌,一定会被俘虏,落入权贵人家。”为了希望将来两人能再团圆,他把一面铜镜分为两半,一人保存一半,并约定每年的元宵节将破镜拿到京城的市场去卖,当作两人相见的信物。後来陈灭亡,两人果然在战乱中失散。徐德言照约定带着半面铜镜,在元宵节的时候到京城的市场叫卖。虽然他没有见到乐昌公主,却发现有一个仆役也在叫卖破铜镜。徐德言款待他到自己住的地方,又拿自己的破镜出来相合,果然是乐昌公主的半面破镜。他才知道,原来乐昌公主已经成为隋朝功臣越国公杨素的宠妾。他很伤心,便在乐昌公主的那面破镜上题了一首诗,意思是说虽然夫妻都还活着,却再也无法团聚了。乐昌公主看了诗以後非常难过,再也不肯吃东西。杨素知道这件事情之後,非常感动,就让乐昌公主回到徐德言身边,这对夫妻终于能够重新团圆。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破镜重圆”,用来比喻夫妻离散或感情决裂後重新团圆合好。
藤野先生读后感_1000字
文/徐玲
自从走上这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以来,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一个班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个学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个体差异,有学习好的,有学习不好的,有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也有沉默寡言,文质彬彬的,该如何对待这些个体差异,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念,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帮助我们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近期,偶然看了大文豪鲁迅写的一篇叫《藤野先生》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启发。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鲁迅是作为一个晚清的中国留学生身份在日本留学的,在自己祖国积贫积弱,备受各国列强欺凌的大背景下,鲁迅经常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而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却不同,不但平等公正对待他,还对鲁迅非常的关心,书中写到一个细节,藤野先生把鲁迅上课时抄的笔记拿去检查,过了两三天后,当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把笔记拿回来时,发现藤野先生用红笔把笔记里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改了一遍,不但把记漏了填回去,还帮忙改正了很多语法错误。尽管这样,藤野先生对鲁迅还是不放心,要求鲁迅以后每个星期都要把笔记送给他看,以保证鲁迅的笔记能够记得准确无误。后来,要上解剖课,怕鲁迅受中国传统影响不肯上课,藤野先生还主动和鲁迅进行沟通。
读到这里,我实在被藤野先生那份“师者”的风范所折服,在那样一个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年代里,能够一直保持那份平静的心态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不管你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出生,都一视同仁,我想,同样是老师,我们是否都能做到?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我还看到了一段非常深厚的师生关系,文中写到,当鲁迅决定要放弃学医,离开学校时,藤野先生感到很凄然,把鲁迅叫到自己家里,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他,照片背面还写上“惜别”二字,作为纪念,并嘱咐鲁迅,以后要经常写信给他。这一幕无不让人感慨藤野先生对学生鲁迅的深切关爱之情。
同样,鲁迅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感情也是很深的,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怀念,把有藤野先生改正过的笔记装订珍藏起来,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自己书桌的墙上,时常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可以说,正是藤野先生正直、热诚、不偏见地对待学生,让鲁迅写下了这篇饱含情感的不朽之文,让藤野先生的名字为我们所铭记,也正是藤野先生曾经对鲁迅点点滴滴的爱,才赢得了鲁迅一辈子对他的敬重。我想如果我们能从藤野先生身上学到一点,我相信我们跟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更进一步,教学效果肯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成语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如: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质彬彬,极其清秀。——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五回
成语从头到尾:从开头到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如:《朱子全书·孟子三》:“是金声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头到尾只是玉声;是丝竹之声,从头到尾只是丝竹之声。”
不只是风花雪月—读《南渡北归》有感_1000字
文/黄明雪
那一段纷杂的过往,掩盖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尘埃和粉红桃色的暧昧与蠢蠢欲动中,那是中国近代最混乱最黑暗的黎明时刻,也是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历史成就的盛世。
张学良在宋美玲放情的大笑与秋波含情的迷人眼神幻影中,抽刀拔剑;梁思成趴伏在弥留之际的妻子床前,低声哭喃;邓拓怀揣极度悲怆和绝望的心境,窝在家中写遗书给妻子,做人世最后一次的告别……那被掩盖在炮灰与枪鸣的年代,无数女性的觉醒,星光洒在她们身上,熠熠发光,与传统女性不同的睿智与肝胆,黑白照片映出的曼妙身姿,成了后人津津乐道各种绯闻轶事的谈资。
但历史不只是风花雪月。
撇开作为一部纪实性著作应有的客观角度与冷静的笔调不谈,撇开褒贬不一的业界评论不言,哪怕从篇幅和引用的数量与严谨程度,它值得一读。
至少从叙事主角来看,它便已经阻隔了男权社会对优秀女性暧昧探究的目光。从中国古早时就已存在的“女大当嫁”的腐朽思想在数千年的社会演化中非但没有被剔除,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扎根,变本加厉地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在普罗大众的思想中,其中一种外化就表现在对历史人物风流轶事的兴趣中。
曾经年少不知事时,提到林徽因,总是对她与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的纠葛感兴趣,就像是每一个闲暇慵懒的午后,端一杯茶,戏虐地看着网络上风起云涌的明星绯闻,很难带出一点尊敬。本该是应该受人敬仰的神话,却因为读者某种生来自带的劣根性而变得像拙劣的戏剧。当别人提到林徽因是想到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呢?是眼前浮现出她骑牛车在荒芜的田间小道寻觅遗失已久的古迹吗?还是想象她和徐志摩在伦敦雨雾中脉脉含情的一瞥中产生的无限诗意呢?
作为女性,总是难以摆脱社会加诸于她们仿佛理所应当的地位——纵观各种民国女性传记,有哪一个逃脱得了作者对她们恋情的臆想呢?哪怕是《南渡北归》这本书中,都难免有作者加上的“(南按:有人曾考证曾氏一直暗恋傅斯年)”类似于这样带着某种眼镜看人的想法。从中不难看出,从女性角度叙述必然导致看待历史角度的倾斜与不全面,哪怕再卓越的女性都难以逃脱被家庭伴侣牵绊的命运。
因此,《南渡北归》以男性大师为叙述主角的角度最大程度上还原了那个才思泉涌,充满争议而又文质彬彬,“君子和而不同”的年代,纷涌而散碎的记忆碎片,被一一拾取,又在这注定不平凡的书中,重现了那个不平凡的历史年代。
那不只是风花雪月,而是大师的重现。
成语风起云涌: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如: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又如: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唐序》
成语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如: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又如: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父亲的爱读后感_1000字
爸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爸爸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爸爸来责骂我。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爸爸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在我生日会上,爸爸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晚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信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爸爸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人们常说:“没有母亲的孩子像根草”。而我今天读了《父亲的爱》,却感受到比母爱更深切的父爱的神圣与伟大。小群是一个双目失明又失去了母亲的苦孩子。可他的父亲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照顾着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和美好,然而,这位父亲也是个双目失明的人,这多么让人震惊啊!是呀,在人们的想象里,母亲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然而,在你成功的时候,总有一张合不拢嘴的笑脸;在你玩耍的时候,总有一个大朋友在陪着你玩乐;在你遇到困难时,总有一个焦急的脸庞在循循善诱地开导你;即便是在你无比骄傲时,也有一个人再把警钟使劲敲响。这个人,便是我们的爸爸。父爱是深沉的,父爱也是活泼的,父爱是一杯苦口的咖啡,味虽苦却让人回味无穷。这爱,处处都有,融入了纯洁的空气中;这爱,能使盲人从心里拥有一双眼睛;这爱,能让冲向危谷的浪子重新回头;这爱,你可以在一日三餐中细细品味;这爱,在你的每一丝记忆中都有珍藏……这伟大的父爱,真是平凡而又不平凡啊!
成语笑容可掬:笑容可掬[xiào róng kě jú],意指笑容满溢,似乎可用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的样子。语或出《三国演义·第九五回》。[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於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於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後军作前军,前军作後军,望北山路而退。[典故]“笑容可掬”的“掬”是用两手捧取的意思。脸上笑容多到似乎可以用手捧取,也就是笑容满溢,所以“笑容可掬”是用来形容笑容满面的样子。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三国时蜀、魏交战,蜀相诸葛亮得知魏国起用司马懿为将帅,於是派兵驻守街亭要地。诸葛亮再三叮咛统领的马谡要靠山近水紮营,并且命令王平跟随辅佐。岂料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劝谏,竟紮营於山顶,因此被魏将张合所败,而街亭失守。诸葛亮一得知败战的消息,便将驻守城中的大军分拨成几批,有的前往营救,有的到後方准备粮草,城中士兵只余二千五百名左右。正当此时,司马懿却领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城,蜀国官员都大惊失色,不知所措。由於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为人谨慎,所以故布疑阵,传令士兵将城上旌旗全部隐藏,并将城门大开,每个城门只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在那洒扫街道。诸葛亮自己则是梳洗一番,带着两个随侍的小童仆,在城墙上弹琴,一付从容不迫的样子。魏国前锋来到城下,看到这付景象,觉得事有蹊跷,不敢再前进,敢紧回报予司马懿。司马懿不信,令军队停在原地,自己骑着快马到城前眺望。一看之下,果然不假,诸葛亮高坐城楼之上,笑容满面地弹琴,左右各站一个小童,一个手捧宝剑,一个拿着拂尘驱赶蚊蝇。城内百姓则是低头洒扫,完全没有祸到临头的惊慌。司马懿见状,以为诸葛亮是要诱敌深入,城内必有伏兵,於是决定暂且退兵。诸葛亮料想司马懿当会整军再来攻,便趁着魏军退兵的空档,带着全城百姓与军士,弃守西城,退入汉中。而他在这场交战中,不费一兵一卒便以计退兵,不但在当时令人惊叹,後世更有人作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而诸葛亮在大敌当前时,犹能“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那一派悠闲潇洒、处变不惊的风范,也让後世景仰不已。
成语回味无穷: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如:宋·王禹偁《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又如:这篇文章含义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_1000字
在礼炮满天,牛气冲天的新年里,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大了一岁,总感觉是不是读的书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这时我偶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本新书,那是自己在放寒假前网上邮购的书籍《在反思中成长》,因为自己当时也在关于写阅读反思的笔记,所以看到这本书是关于写反思的,而且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又相符合,二话没说的就把它买了下来。
我翻开目录已及选读了几篇文章,大致先了解了此书的写作方向,发现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
突然发现书中的这一个个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书中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以及其中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并加以分析、思考,可以使自己个人经历的情景与职业产生联系,从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我也很快的将此书用了3天的时间将它读完,其中一篇案例《我喜欢老师,老师喜欢我》,教师通过孩子的这句话,意识到老师的一颜一笑,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任何表面的、口号的、形式的爱都不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师成长篇”这一章节的案例,主要是通过发生在班级里的事情,教师怎样去解决问题,使我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孩子不见了”“面对家长的投诉——”等案例中,教师能以心静的状态与家长沟通,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教师幸幸苦苦的工作,谁都不想被家长投诉。但是我认为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抱怨、闹情绪都是教师不成熟的表现。此时,作为专业化的教师就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想办法和家长沟通,解决问题,促进与家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也能反映教师成长的足迹。
读完此书,我也发现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培养思考问题的意识。多观察身边的小事,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调整教育行为和改进教育实践,不断地成长。每天可以把自己印象和感受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一点不能忘记,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是老师的耐心和智慧,我们可以在朴素、平凡的语言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在此,也要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牛年大吉!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成语醉生梦死: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如: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又如:一切有志者都不应该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爱国书籍读后感_1000字
在《太行山上》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书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比较著名的如《毛泽东语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等。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成语嘘寒问暖:嘘:缓缓吹气。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问冷问热。如:冰心《关于女人·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又如:他经常过来嘘寒问暖。
成语不约而同:不约而同[bù yuē ér tóng],意指彼此并未事先约定,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语本《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源]《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锺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於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修)〔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於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于霸王,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典故]据《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载,汉武帝时,朝中两位大臣严安和徐乐上书,文中对秦朝的灭亡有所评论。他们认为秦始皇在取得政权後,不但没有体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断发动战争,造成社会更加不安定,赋税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屍骨遍地。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并起,纷纷领兵抗秦。而这些豪杰之士其实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贵族之後,没有任何权势,也没有精良武器,这些人之所以“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是因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变,叛军的胜利完全是时势所趋。此处“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指没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动,没有事先约定就一起会合,後来“不约而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并未事先约定,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