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读后感7篇200、400、6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10:56:54百科知识库

《拔苗助长》读后感7篇200、400、600字

文章包含读《拔苗助长》有感、拔苗助长读后感(195字)、拔苗助长的读后感(235字)、《拔苗助长》读后感(367字)等200字、400字、6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作文7篇,供您参阅。

拔苗助长读后感_195字

今天下午我读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名叫《拔苗助长》,让我有了很多的感受。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一个人他看到自己的禾苗长的很慢,十天还没长高一点。一天夜里囊个农夫想了一个办法,第二天早上他到田里把所有禾苗都拔高了。直到天黑他筋疲力尽的回到家对他的儿子所今天真累可是禾苗都长高了一大半。他的儿子一听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不要急于求成。

成语急于求成:急:急切。急着要取得成功。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又如:她怎样呢?还是那样急于求成,不甘寂寞吗?——陆地《牙科大夫》

成语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如:《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又如: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读后感_235字

我读了很多寓言故事,但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揠苗助长》这篇寓言。

这篇寓言写的是一位农夫他想要他的禾苗长得快一点长高一些早点早点收割,他就想出了的禾苗一颗一颗的往上拔,他把完后看着自己的禾苗都比别人高一大截,心里喜滋滋的。第二天,谁也不知道他的禾苗都枯死了,他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否则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进行我们学习一样,不能急于求成,学习要一步一步慢慢的来,如果一次学习太多东西,我们会接受不了。

成语揠苗助长:揠苗助长[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指揠,拔起。“揠苗助长”指拔苗以助其成长,反而让苗枯死了。比喻使用不当的手段以求速成,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典出《孟子·公孙丑上》。[源]《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典故]战国时,大思想家孟子曾经举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养浩然正气是必须藉由经常积累正义所产生,而不是偶然行义就可以得到的。要将行正义之事牢记於心,却不可用不当的手段助长它。他说:宋国有一位农夫,一直担心他的秧苗长不大,就到田里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一点。疲惫地回到家後,告诉家人说:“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帮助秧苗长大了。”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经枯死了。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揠苗助长”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使用不当的手段以求速成,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拔苗助长的读后感_363字

今天,我读了《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它的主要内容是:古时候,在宋国有一位农夫,他种了许多禾苗,他见禾苗长得太慢了,就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法”:把禾苗都一一拔高。他回到家中,忙向家人报喜:“我们的禾苗终于长高了!”他儿子非常好奇,跑出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像农夫一样,看着禾苗好像长高了,实际上全都枯死了。

我小时候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当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迫不及待地向爸爸请教打乒乓球的“办法”,学了好几天,我居然还没学会,我把拍子往地上一丢,就一直没打过了。可爸爸妈妈天天都在打,我渐渐又喜欢上了乒乓球,通过努力,我终于学会打乒乓球了。我还明白了不要幻想着一步登天。

这则寓言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还要持之以恒,不要异想天开。也不能向农夫那样,聪明反被聪明误。

成语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如: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又如:学习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能取得好成绩。

成语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急待。”又如:他迫不及待地推开门,走进屋去。

《拔苗助长》读后感_367字

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拔苗助长》。

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里面的那句“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的迹象”。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告诉我们禾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长高的,要阳光和雨露才能慢慢地长大,而不是用外力去拔禾苗,让它看起来长高了。如果这样做,其实全部都会枯死的,还白费了力气。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会想起我写作业时的情景。写作业的时候,我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或不会写的字,总是不去查字典或看书,而是跑去问爸爸妈妈,直到弄到爸爸妈妈发脾气。每次看到他们发脾气,我心里都难过极了,总想以后写作业时要认真,多查字典和多动脑筋,可总是都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其实写作业也和种禾苗一样,都不能急躁,都要慢慢地做。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把急躁和懒惰这两个坏习惯从我身上拔掉,做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女儿!(指导教师:钟华奇)

拔苗助长的读后感_377字

昨天晚上我又拿出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中国寓言故事》,当我看到《拔苗助长》的时候就感觉到那人太傻了,妈妈让我说一下读后感,我把故事的内容给妈妈讲了,我心里想妈妈肯定会说我意思理解的不错,但恰恰相反妈妈说我只是理解了表面意思,而真真的内涵没有看透,然后妈妈跟我详细的说了故事的内容。妈妈说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选择适当的方法或措施,遵循人、事、物的特有规律,要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观察,不能盲目的去做事情。如果心急了,不但没有收获,而且还会空忙活一场,适得其反,反而将事情形成不好的一面,徒劳无功,出力不讨好。这和我们学习的道理一样,要靠平时的努力和积累,打下扎实的基础,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一下把所有的知识全学完,文化知识要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千万不能犯“拔苗助长”错误!

我听后觉得妈妈讲的实在有道理,既生动又深刻,我要把这个故事的道理记在内心深处。

成语徒劳无功: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如:《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又如:博洛兴师动众,旷费时日,徒劳无功。——华而实《汉衣冠》七

成语兴师动众: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如:《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又如:既然怕兴师动众,不如不养活这些闲人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拔苗助长读后感_406字

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名叫《拔苗助长》。我读了这则寓言,感想很多,下面,我来跟大家说说吧!

从前,有个农夫,他在田里种了许多禾苗,他想让禾苗长得快些。于是,他就把禾苗都拔高了一截。第二天,禾苗全都枯萎了。

其实,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同样也在做着拔苗助长的蠢事。他们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就逼着孩子上这个特长班,那个兴趣班。兴趣班兴趣班,顾名思义,是要有兴趣才去学嘛,如果孩子不喜欢,越学越没兴趣,那叫什么兴趣班!结果呢,什么也没学到,跟没学还不是一样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知识是一天一天积累的,能力也是一天一天锻炼的,哪能一口就吃个胖子呢?我们都知道家长这样做也是为了我们好,可你们把我们的休息时间、快乐时间都给占了,我们还哪来的兴趣啊?如果你们辛辛苦苦上了五天班,回到家还要让你们去学习,你们愿意吗?

我真希望家长们都来读一读这则寓言,别再做那些拔苗助长的事了!

成语顾名思义:顾名思义[gù míng sī yì],意指本指为人子女者,见其名而思其命名之义。语出《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後用“顾名思义”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源]《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淩俱知名。淩年长,昶兄事之。……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遂书戒之曰:“……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典故]“顾名思义”的“名”原是指人的名字,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这个名的含义。这个成语较早见於《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根据记载,三国魏时的王昶为人谨慎惇厚,他替侄子取名字时,一取名为默,字处静;一取名沈,字处道。替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时,则一取名浑,字玄冲;一取名深,字道冲。同时还写了一篇文章训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未来处世为人,皆能遵循儒家的义理,实践道家思想的智慧,所以才以玄、默、冲、虚四字为名。你们以後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能想到其中的含义,并且无所违背。”王昶所说的“欲使汝曹顾名思义”,其中之“义”就是“玄、默、冲、虚”四字的含义,也就是希望这些後辈处世为人能深沉静默、淡泊谦虚。後来“顾名思义”使用的范围扩大,被广泛地用来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有时会略带贬义,指单就名称穿凿附会,不求甚解。

成语不求甚解: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意指读书着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後亦用“不求甚解”形容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源]晋·陶潜〈五柳先生传〉(据《陶渊明集·卷六》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靖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另可参考:《晋书·卷九四·隐逸列传·陶潜》、《宋书·卷九三·隐逸列传·陶潜》、《南史·卷七五·隐逸列传上·陶潜》[典故]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为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虽然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但因其世代为官清廉,故传至陶潜时已是家道中落,生活困苦。陶潜也曾几次做官,先後担任祭酒、参军等职务,四十一岁时还当过彭泽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因不肯穿着整齐去迎接督邮,而辞官归隐。陶潜个性放任旷达,自然率真,曾作〈五柳先生传〉一文来比喻自己,文中说五柳先生的个性沉默少言,不爱好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义理上的了解,不过度钻研字句的解释,每次读书只要读到有心领神会的地方,便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又说五柳先生喜欢喝酒,但因为家里贫穷,没办法常买酒喝,於是邻居或亲朋好友常常买酒招待他,他也不矫揉造作,总是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家。虽然家里贫穷,他总能自得其乐,常常写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把人世间的名利得失放在心上。除了此篇文章外,陶潜著名的作品尚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每一篇文章都说明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当时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感情。後来陶潜描述自己读书态度的“不求甚解”,被视为一句成语,用来指读书着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亦转用来形容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拔苗助长读后感_603字

几天前,我翻出了小时候的那本成语故事书,又细细品读了一遍,对《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写了一个农夫觉得自己的禾苗总比别人的矮一些儿,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所有的禾苗都向上拔了一些。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到田里一看,被他拔过的禾苗全都垂着头,蔫了!这真是一个愚蠢的农夫,不知把绿油油的禾苗往上一拔,破坏了禾苗的自然规律,不仅害死了禾苗,而且害惨了自己。

看完了这则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小表弟,上个月,表弟来外婆家做客,看见外婆家种的向日葵这么矮小,诡秘地说道:“姐姐,外婆家的向日葵好矮啊!”“怎么了?”我小心翼翼地问。“我让向日葵长高了!”表弟自豪地说道。我连忙跑到院子里,晚了,完了,他把向日葵足足拔高了十厘米。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小孩会犯这种错误,就连大人也免不了。

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最近被抓,为什么呢?原来这个教授在明知瘦肉精对人体有副作用的情况下,还是大力提倡推广瘦肉精,导致我国有很多人因为吃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而中毒。这位教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是存心要害别人吗?那倒不是,他是为了自己名利双收而走的一条拔苗助长似的“捷径”,结果是既害了他人,又害了自己。

诸如此类,还有的人在西瓜里打膨大剂,在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在燕窝里加亚硝酸……太让人震惊了!他们不正是在拔苗助长吗?而且他们害死的不再是“禾苗”,而是活生生的人啊!

醒醒啊,拔苗助长的人们!

成语名利双收:既得名声,又获利益。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因为他此番奉委,一定名利双收,因此大家借了趵突泉地方,凑了公分备了一席酒替他送行。”又如:其实名利双收,三百六十行生意,再没有强如做官的了。——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六回

成语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如: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