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读后感8篇500、600、700、8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09:27:57百科知识库

《使命》读后感8篇500、600、700、800字

整理了读《使命》有感、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481字)、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637字)、天赋的使命读后感(642字)、光辉使命——观《兰辉》有感(684字)等500字、600字、700字、8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您参阅。

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_481字

最近老师教了《唐雎不辱使命》,对于老师与教材对唐雎以及秦王的分析见解,我总是觉得怪怪的。不论怎么看,秦王都不像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想当年,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七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各国统治,必定有过人之处,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小的安陵国使者就吓得面如土色,屁滚尿流呢?再说,秦始皇常年在外出征,带兵打仗,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肯定会有一些防身之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他一个唐雎,又不是什么武林高手,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外交官,其实不过是一个靠嘴皮子吃饭的人,会有什么“乾坤大挪移”“九阴白骨爪”?而且他要行刺秦王,总不会空手白刃吧,总得有个匕首什么的,堂堂的一个秦王宫殿,不会一个侍卫也没有?唐雎入秦宫没有进行全身检查?课文是不是太过于简洁,对于真正的历史,我们都无从考究,当年,到底在秦王宫殿,在唐雎和秦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但我肯定的是,秦王不会因为唐雎的三言两语,就会对唐雎感到畏惧。秦始皇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与他有过节的人,唐雎也不列外。如果唐雎落进了秦始皇的手中,不知道秦始皇会有怎样的手段去报复这个人?只能说,唐雎的下场会很惨吧。

成语小肚鸡肠: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如:刘绍棠《鱼菱风景》二:“‘正大,不要小肚鸡肠……’吴钩轻声低语。”又如:你如此小肚鸡肠,怎能成大事呢?

成语贪生怕死: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如:《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又如:他们没有一个贪生怕死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曲波《林海雪原》二

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_588字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记叙了秦王想不费一兵一马就把安陵国消灭,便对安陵君说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换安陵,唐雎识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计,并用自己的胆识与才智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段,是写唐雎以“土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之所以喜欢这段,是因为它最能表现出唐雎的胆识、才干、临危不惧、不畏强暴,为自己国家的尊严,可以置个人生死不顾,而且在唐雎讲“土之怒”那段更是畅快淋漓。唐雎虽不是把秦王杀死,但他把那种“土之怒”和那种精神也完全表现出来了。

第二段唐雎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就已经把秦王惹怒了,并引出“天子之怒”: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刻呀,当时秦王已灭韩亡魏,可唐雎还毫不畏惧,并讲出“土之怒”: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秦王面对这样一段坚决的话,也不得不色挠。

在我看来“天子之怒”,也是不过仗着自己的权势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罢了,是以个人角度去大开杀戒。“土之怒”是以国家百姓为利益,牺牲自己,维护正义,是以国家的角度去铲除奸邪。这足以看出唐雎的临危不惧,以国家为大。

唐雎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那种“土之怒”更是要记住的,作为平民的我们怒也要“土之怒”,不求“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但也要怒的有用,怒的有尊严,为正直、忠义的事而怒。

成语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如:《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又如:朱家从朱老巩气死,朱老忠的姐姐跳河自尽,朱老忠只身闯关东,闯得家破人亡。——梁斌《红旗谱·代序》

成语生灵涂炭:生灵涂炭[shēng líng tú tàn],意指生灵,人民、百姓。“生灵涂炭”指人民生活陷於泥沼和炭火之中。形容人民处於极端艰苦的困境。语出《晋书·卷一一五·苻丕载记》。[源]《晋书·卷一一五·苻丕载记》丕又进王永为左丞相,苻纂为大司马,张蚝为太尉,王腾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徐义为司空,苻冲为车骑大将军、尚书令、仪同三司,俱石子为卫大将军、尚书左仆射,领官皆如故。永又檄州郡曰:“昔夏有穷夷之难,少康起焉;王莽毒杀平帝,世祖重光汉道;百六之运,何代无之!天降丧乱,羌胡猾夏,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天未亡秦,社稷有奉。主上圣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归属,必当隆中兴之功,复配天之美。……”[典故]据《晋书·卷一一五·苻丕载记》载: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大败,姚苌趁机叛变杀死苻坚,并且在长安称帝建立後秦;同一时间,慕容垂也自立为王,建立後燕,原本统一的北方政权再度分裂。这时幽州刺史王永,拥戴苻坚的长庶子苻丕为帝(即前秦哀平帝)在晋阳即位,并且向州郡发出文书声讨姚苌和慕容垂,在第二篇檄文中说:“天下动乱,外族入侵,先帝苻坚死在贼人手上,京都长安沦陷,国家衰弱,人民处境艰苦有如陷於泥沼和炭火之中。但上天没有让秦灭亡,主上英明神武,一定可以光复国土。”王永希望各州郡官员接到文书之後,在孟冬上旬率兵到临晋会师,准备和姚苌、慕容垂决战,可是,结果仍然不敌,王永兵败後,苻丕南逃,他最後被晋将冯该杀死。“生灵涂炭”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於形容人民处於极端艰苦的困境。此外,在《书经·仲虺之诰》中有一句话:“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意思是说:夏桀昏庸不能体恤人民,以致人民生活陷入艰困。文中“民坠涂炭”的语义和《晋书·卷一一五·苻丕载记》中的“生灵涂炭”相近似,也可参考之。

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_637字

生五世,不忘初心

狗,对科学家来说,只是一个普通极了的物种。

狗,对警察来说,是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战友。狗,对孩子来说,是互相逗弄的好伙伴……人类,对狗来说,却是永远的主人、训导员、朋友……

一条普通的小狗,经历了五种不同的坎坷生涯,有五种不同的姓名,但对这个依旧留存前世记忆的小狗来说,它无法忘记那个名叫伊森的男孩,以及“狗老大”的称呼。伊森五岁时,“狗老大”来到了那栋漂亮的小房子,开始了它那不平凡的生活。

在伊森没去上学时,他日日和狗老大“贝利”玩那个扁了的橄榄球,随着那个橄榄球的一次次飞出,贝利也在不停地长大,它渐渐能够体会人的感情。伊森长大了,他却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上惹恼了一个男孩,他在伊森家门前纵火,尽管贝利的嗅觉足够灵敏,很快就发现了火势的蔓延,但是伊森却在逃脱时双腿骨折,要靠双拐走路。伊森的人生遭到了巨大挫折,可是贝利始终在伊森身边,不离不弃,直到伊森去上农业大学,贝利病逝。

贝利所经历的五生五世,它体会了人间的甜美,饱尝了世间的酸苦。但它依旧无法忘记那个陪伴它的男孩,为他圆了心中一直的愿望。

狗,不愧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作为贝利,无论伊森幸福与否,能够一直在他身边守护;作为警犬,能够忠于职守,英勇献身……尤其是贝利对伊森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几世后,依然记得,重新回到伊森身边,帮他找回幸福。

人们总觉得自己要优于另外族群,就排斥着以其他族群为友。实则不然,一只小狗投胎转世五次还记得当初的情谊,人为什么做不到呢?

成语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如: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又如: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成语同生共死: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如:《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又如:一对同生共死的战友,肩并着肩;火热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

天赋的使命读后感_642字

自从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责任。有一个伟人曾说:“人生履历都必须安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责任能让人们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然而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

在人世间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偶然的一次不幸变成了“植物人”,但她肚子里的孩子却安然无恙,生命力比别的孩子都非同一般。不久,她的孩子出世了,换去了她的生命。瞧,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责任,这个非同凡响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生前意志顽强地活着,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看到了这里,我哭了,这令我想起了我那辛辛苦苦养家糊口的父母啊!如今,他们的双鬓已经从黑发中冒出了一些白发,眼边上出现了经历沧桑的皱纹。

《我的麦子熟了》这篇文章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高占喜,他是青海省的农家子弟。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的策划,他与一名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的人生,高占喜提前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城市,小小的心波澜万千,当占喜尽情享受新生活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中吗?不,不是的。他向记者们提出提前回家,他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就匆匆地走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城市梦,我知道他深知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主力,知道自己在家里的责任有多大。正是这样,责任,能让人产生一种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巨大无穷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许许多多事,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使我十分感动,令我十分难忘。自己的爸爸妈妈何尝不是这样为我担心呢?

成语梦寐以求: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又如:这一切,也正是鲁迅所梦寐以求并终生为之奋斗的!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成语安然无恙: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意指恙,祸患、疾病、忧虑。“安然无恙”指平安没有疾病、祸患、忧虑等事故。语本《战国策·齐策四》。[源]《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典故]“恙”是传说中的一种啮虫。《风俗通义》上记载:“恙,噬人虫也,食人心。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劳问者云『无恙』,非为病也。”由於古人居住环境卫生较差,容易被恙咬伤,引发疾病,所以“恙”就成了疾病、灾祸的代名词。有小病的话,就称为“微恙”、“小恙”,没有病就是“无恙”。在《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赵威后接见齐王派来的使者,还没有将国书拆开,赵威后就问齐国使者道︰“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百姓们都好吗?齐王也好吗?”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奉大王的命令出使贵国,威后您却先问收成和百姓,然後才问大王好不好,岂非尊卑颠倒了吗?”赵威后就回答说︰“你说的不对。如果没有好的收成,那百姓怎麽能过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哪里来的国君?难道你要我舍本问末吗?”此处《战国策》原文就用了“无恙”,可见“无恙”一语通行甚早。後来演变成“安然无恙”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平安没有疾病、祸患、忧虑等事故。

观《使命》有感_673字

《使命》的主演有五个人,这五个演员分别演的是薛敏、欧阳兰、柳如烟、童玲玲、冷月。她们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女子小队,五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其实很厉害呢!她们破解了日军的种种阴谋,解救了许多人。

刘成是女子小队的上司,人都叫他“刘科长”。他和女子小队的队长薛敏共同带领女子小队的四个女子走向成功。其实我最喜欢《使命》中的冷月。她被人称为“冷哥”,枪法特别准,遇事沉着,天不怕地不怕。看了这部电视剧我思绪万千:“在抗日时期的枪林弹雨中,贪生怕死的人数不胜数,而这个女子小队却证明了女子也有大作为!”抗日时期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在刀光剑影中丧失生命的人成千上万,女子小队把当时侵略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看着电视屏幕,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这个文明古国被那可恶的日本军队打得措手不及。一个财与利让几代日本军队的思想扭曲,为了金钱,他们把那双遗臭万年的毒手伸向了伟大的中国。让人忘不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巨坑,不知埋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也许是天真的孩子,也许是年迈的老人,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可能就是埋有三十万同胞的泥土!他们验证了一句话:“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他们的灵魂将永远守护着中国!再一次回头想想,抗日时期时中国的确不堪一击。但是,也有许多令人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出现在抗日历史中,举一些简单的少年英雄的例子:海娃、王二小、雨来……回首过去,悲惨厮杀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展望未来,我们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在现在这么优良的环境下,好好学习,寒窗苦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抗日前辈没有舍下自己的头颅,没有下道路上洒下自己的热血,哪还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成语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如:《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追念及之,可歌可泣。”又如:《长恨歌》一篇,有声有色,可歌可泣。——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成语枪林弹雨: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如: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营兵往捕,不知虎穴所在,后乃得知某姓空舍中,相聚燃击,枪林弹雨中,虎乃毙。”又如:因为参加各种运动,是甚至于像这次一样,要‘冒枪林弹雨的险,受践踏死伤之苦’的。——鲁迅《华盖集续编·空谈》

天赋的使命读后感_682字

每个人都有责任,这包括生命,你要对你的生命负责。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洛阳市新安县的郁山沟里,有个女孩,叫吴红禅。她生下来就少了一只手,左手是个骨包,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她,6岁时她爸爸因病死去,19岁时妈妈也相继去世。而在19岁那年,她得了种无名病,发作起来像疯子似的乱撞。她去了洛阳市擦皮鞋。一天,她又犯病了,被送去医院,检查出她有脑瘤、附带抑郁症。有个老头儿说会针灸推拿,她就每天去扎一次,老人一分钱不收,说没见过这么忍痛的女孩子,而且又背着这么多病。她的回答是:“我占了人间一条命,就得负责,就不能丢开这条命不管……

读到这里,我哭了。我竟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如此爱惜生命,如此为生命负责的人。故事中的吴红禅,在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时,没有选择害怕、逃避、畏惧,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迎接这场暴风雨,微笑面对魔鬼。既然占了条人命,就要对生命负责。也许我们遇到和她的情况相同时,一定会成天抱怨,埋怨天,埋怨地,或者让医生打一针安乐死,痛快地死去。而吴红禅没有,面对死神,她总是笑眯眯地面对,忍受着一切痛苦,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吴红禅这样的精神这令我十分佩服。可尽管这样,现实中还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生命不负 责任:欠债而又无力偿还,以为无路可走,就去寻死路。如果你就这样活生生地死了,不仅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还对你的亲人不负责任。你的爹妈怎么办?你的妻子(丈夫)怎么办?你的孩子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抛弃他们不管吗?其实对生命负责,不仅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自己周围的人负责。勇敢地站起来,临危不惧地面对这场暴风雨。

我相信暴风雨后,一定会是天空晴朗的。

成语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如:《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又如: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成语日日夜夜: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如:洪深《青龙潭》第二幕:“这里,刘秀三日日夜夜的车水,车的晕倒在水车上。”又如: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

光辉使命——观《兰辉》有感_684字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非常感人又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兰辉》。开始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战争片,恐怖的开头引领我们……5.12汶川大地震,他毁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让多少的房屋成为了废墟……天灾无情,人有情。汶川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兰辉同志就是北川的新任副县长。他在这个岗位上忘我地投入到北川灾后重建的工作中。他牢记他在上任时他父亲送给他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无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咱们也是百姓。他没有把手中的权力,用到自己的亲人身上,他的妻子是一个临时工,他的弟弟也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灾后的北川。灾后的北川,百废待兴,而兰辉所负责的工作至关重要又千头万绪,他尽心尽责,事无巨细地过问和抓落实,一点一滴,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电影本身也如同兰辉身上所负载的精神质地,那就是求实,没有虚华,没有浮夸,不高喊口号,不矫揉造作,实实在在呈现了兰辉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和激励着无数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兰辉为官,没有官气,不摆架子,一心为民做实事,做好事,深得民心,备受赞扬。他是北川人民心中的好干部,这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焦裕禄》,他们都是一心一意地为人民办事的好干部。为了让人民拥有好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光辉使命。这部电影让我得到了深刻地教育,今天的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兰辉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事情,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成语一丝不苟: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意指一丝,一点点。苟,随便、草率。“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语或本《周礼·地官·大司徒》。[源]《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典故]“一丝不苟”的“苟”有轻率、随便的意思。所以“一丝不苟”是在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有许多和“不苟”组合而成的词语,如:“不苟言笑”、“不苟言谈”、“方正不苟”、“临财不苟”等等,都在指对事不轻忽、不随便。推究“不苟”一词,早就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是指对人民的十二种教化方法之一。古圣先王认为如果可以让人民在祭祀时能够养成恭敬的态度,对往者尊崇敬谨,则在面对在生的亲人时,一定“不苟”,意思即是不会轻率随便。为了强调语义,可在不苟前加上“一丝”,也就是“一点点都不马虎”的意思。“一丝不苟”这句成语,当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用来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成语来之不易: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如: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如: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啊。——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

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_810字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这个故事可谓是尽人皆知,但是其中也不乏破绽。

《战国策》本身只是介于子和史之间的一部书,更算不上正史,其中引用了很多民间故事和语言,本身可信度就不高。

疑问最多也最大的应属唐雎挺剑而起这一动作,唐雎可能带剑去吗?荆轲刺秦王是在公元前227年,而唐雎出使是在公元前225年,在史记中有记载说“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可见在这时,秦国侍卫都不能带剑上朝,而唐雎仅作为一个小国使节怎可能明目张胆带剑和秦王谈判呢?

而说唐雎拔出的是秦王的剑则更不可信,按常理来说,唐雎应该在殿下,怎能拔出秦王的剑呢,而且秦王也精通武艺,秦国的铸剑技术更是高超,荆轲刺秦王时,秦王只一剑就使荆轲倒地不起。连荆轲准备如此周全的专业刺客都无法刺杀秦王,唐雎一个瘦弱文臣怎能刺伤秦王呢,秦王何必害怕?秦王在此前经历了其弟长安君成峤和嫪毐发动的两次政变,并遭到荆轲刺杀,心理素质应该很强,也肯定会有准备,何况荆轲刺秦王反加速了楚国灭亡,唐雎是不敢做这样的举动的。

通读全文,只有三人对白,而且唐雎竟然和秦王相对而坐,唐雎挺剑而起时也没有旁人,看起来更象是秦王出使于安陵,而这样的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并且秦王完全没有必要“易地”,方圆五十里之地,在收拾完魏国之后它就应该灭亡了,秦国十年统一六国,军事力量雄厚,即使先后灭韩、赵、魏,其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万余人足以荡平安陵。秦当时已有九鼎,灭六国名副其实,何必纠缠。

而且唐雎本身也有漏洞,既然先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已经让秦王有所准备了,秦王怎么可能还坐在那里,而且这三件事的时间顺序也有错误,唐雎这样的文臣说话怎可能如此没有逻辑?

以我来看这只不过是刘向自编自演的舞台剧罢了,假如秦王真是如此,又何以灭六国呢?

成语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如:汉·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又如:而况教育能不能名副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叶圣陶《桥上》

成语明目张胆: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如:《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又如:近日京师奔竞之风,是明目张胆,冠冕堂皇做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百三回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