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陈鹤琴文集读后感(1117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优秀作文(1154字)、美丽的痛苦(1148字)、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1138字)、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1072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1098字)、傅雷家书读后感(1096字)、林海读后感(1066字)等1100字左右的高中一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_1100字
陈鹤琴老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从1920年开始,他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是我国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最早的学者之一。
这几天在学习陈鹤琴老先生的教育文集,倍觉自身对儿童心理研究之知识薄弱,思考问题之狭窄,故想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想到的东西写出来,并慢慢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在“照片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这一章中,陈鹤琴老先生提到,小孩应该有一两盆花或者一两棵树是属于他的,使他依时灌溉,这是学植物学的初步。我比较乐意把小孩子喜欢种植物或者喜欢研究植物的特性作用等这一现象称为“花盆现象”。在我了解的城市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喜欢在家里种一些比较名贵的植物和一些普通花草,家中的大人小孩也依时给植物灌溉,但都是小心翼翼地打理着 , 照看着。看着这些花草,孩子自然是去触摸甚至想把它拔起来看看它的根部长得怎么样,可是,在他触碰这植物之前他就已经被制止了。而在农村家庭中,花草树木更是四处可见,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没有多余的精力在家中种养植物,更没有时间知道孩子如何让种植花儿等植物。所以孩子们喜欢在漂亮的花草旁边经过,或者喜爱指着路边儿的花儿说“花,花,花”。因为花草树木乃是常见植物,再加上缺少父母的正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植物了。可见,大多小孩子有属于自己的花草是很少的,就连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也不例外。
在学习陈老先生的教育文集之前,我竟也觉得这种普遍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我们注意,殊不知这对教育孩子有极大的影响。当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一棵植物,他就会想尽法子照料好它,时常观察它的变化,并思考着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当植物受到伤害时,他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怜悯之心,并好好地照料它,竭尽所能让它变得更有生机。就在种养植物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并养成了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习惯,并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好品格。让孩子在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好的品质,比在孩子懂事了再把这些情感或品格用各种方式输入他的大脑来的更容易、更牢固。所以,在孩子年小的时候,他的一切都应该和大自然扯上关系。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讲到,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话说得并不是毫无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利用各种机会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用各种方法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子走,若其反抗,父母会打着“为你好”等口号来压制你。所以很多孩子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哪里有时间去了解大自然,保护属于自己的花草?
成语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如: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成语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因置大缸一口,内中贮水,日日伏其中,习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又如: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1100字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这期节目中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源做“无壳孵小鸡”实验的一段。当时,王源手中的鸡蛋一次次都打烂了,不能进行实验,当他说出“我害怕”、“芮老师帮我打”的时候,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心中的崩溃。这样我想起小时候,想要学好跳绳,却怎么也跳不好;想要写好字,却怎么也写不好;想要考到好成绩,却怎么也解不出答案……想要做到的事情,却怎么也做不好,自己的心里从想要努力做到,到被失败一次次打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再到最终放弃。心里一句“算了”,不再坚持了,失败就是做这件事的结果。
王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每次失败都会有其他人的鼓励。可能有人会说,这是电视节目。然而,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以前在很努力的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的鼓励与支持,我们是不是就有了再试一次的意愿?然而,在我们小的时候,似乎这种鼓励不是很多。
跳不好绳就跳不好呗,反正考试也不考;写不好字,成绩不好,这个倒是很多人会关心。老师、家长,在最初可能都满怀希望,跃跃欲试地跟你一起坚持,然而当你起色很慢,他们自己也要处理其他事的时候,他们的耐心被磨,你有的只有训斥和抱怨,最后也只能“算了”。如果自己也这么想,不愿坚持,那么真的只能“算了”。相信芮老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也听到过很多这种声音,如果科学家们真的在意别人的意见,那么这些实验可能都被“算了”,那么我们的世界还怎么发展进步?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就像《开学第一课》中小萨说的,这个世界上哪有科学实验是第一次就成功的?机会没有,都是经历成千上百次的实验才可能成功。还有些实验,可能不是一个人一生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 成功。能够完成实验,有时候真的需要一些运气。然而,这“运气”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坚持不屑的努力叠加,让我们寻找到了打开成功大门的正确要是。在转动门锁的一刹那,我们知道只把钥匙对了!
成功的钥匙其实为每个人都准备好了,只不过有人试的多了,就找到了;有人经历了几次失败,就放弃了。当我们都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对于失败都是抗拒的。再加上没有人鼓励,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让他失败下去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知道了“失败”的意义。当我们再想进行尝试的时候,却失去了最初的勇气。就像王源在做实验中的那样,每次都要恢复从头再来的勇气。
没有失败,何来成功;没有失败的失落,哪来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失败锤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怎么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迎接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
作为一个母亲,我想告诉我的宝宝,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坚持,可怕的是失去从头再来的勇气。也许未来的你会遇到很多失败,但是妈妈会在你的身边,给你支持。
只要人生不结束,尝试永远在继续。
One more try!
成语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一席话说得唐二乱子心痒难抓,跃跃欲试。”又如:运动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成语磨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如: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可也磨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头气。”又如:梁斌《红旗谱》:“这是第一次出马,人们都磨拳擦掌,心里突突跳着准备战斗。”
美丽的痛苦_1100字
——读《青铜葵花》有感欢乐是美丽的天使,为人所赞颂,而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欢乐与痛苦,是姊妹,是昼夜,一个让人欢欣喜悦,一个让人泪流满面。昼夜交替,欢乐与痛苦交织,只有体味了她们,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世时的甜蜜。——题记
辛苦劳作勉强维持生计的爸爸妈妈,勇敢顽强的哑巴青铜,清秀懂事的葵花和满脸和蔼衣服整洁的奶奶构成了一个穷却温馨快乐的家。他们一家人,在大麦地里演绎了一出美丽的痛苦。是的,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纯美小说《青铜葵花》,我的最爱。
为了照一张全家福全家人共同编织芦花鞋。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天,成团成团的雪打下来,青铜小小的瘦弱的身子依然站在雪地上,坚持卖芦花鞋,他想让葵花照一张相片,他想要听到葵花满足的银铃般的笑声。青铜为满足过路人的心愿,笑着脱下脚上的芦花鞋,光着脚在雪地里走了好几个小时。青铜对葵花的关怀,是一个哥哥对妹妹的体贴关怀。当哥哥为满足自己的愿望不惜受冻,那是多么幸福,多么令人动容啊!
人们总是逃避痛苦追求欢乐,但《青铜葵花》那贯穿书始末的淡淡的哀伤,总让我着迷。暴风雨冲垮了家里的房子,青铜和葵花却能在废墟中快乐地追逐着一条鱼,那种穷苦中却渗透着很多幸福的味道啊!让你尚怀有对生活无限的想望!那次学校演出,老师强烈要求葵花戴银项链,青铜费尽心思制作了冰项链,那晶莹剔透的美,一如青铜的心。当青铜知道葵花要做作业却没有灯,他傍晚乘船独自去了芦苇荡,摘了一些南瓜花。到处跑去捕捉那些又大又亮的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灯。灯!这是灯!这是大麦地最亮最美丽的灯!
现在的我们,别说是灯,电脑手机几乎普遍每一个家庭了。我们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却从来不懂得珍惜。在学校的日子里,葵花每日把所学的字教给青铜,而青铜每天负责接送葵花上下学,防止葵花受半点委屈。
青铜,是个苦难的孩子,五岁时因一场大火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是大麦地人的写照。嘎鱼其实并不坏,奶奶时他送来两只鸭,城里人要接走葵花时帮助青铜把葵花藏起来。所有的大麦地人都是朴素善良的。葵花终于被接走了,临走那天,青铜用尽生平力气大喊:“葵——花!”泪如泉涌,声音久久回荡。大麦地上大片大片的葵花开,迎着那骄阳无比美丽。
5年前,我看了这本书,当时的我对曹文轩美丽的文字、美丽的大麦地风情感兴趣,我忽略了爱。5年后再回味,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青铜葵花》写爱,大爱,至爱。一个清秀美丽的女孩闯入了青铜原本孤寂的世界,他们心有灵犀,互相理解帮助,在风雨中渐渐长大。他们不是兄妹,却比兄妹更亲,这种在孩子间至真至诚的爱是我们所没有的。
我不是一个容易落泪的人,但《青铜葵花》用世间最真挚的爱打动了我,我无声落泪。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见多了痛苦,渐渐麻木了。于是我邂逅了这美丽的痛苦。
成语泪流满面: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又如:听完这个故事,他已经泪流满面。
成语费尽心思:心思: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如: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与杨子直书》:“而近年一种议论,乃欲周旋于二者之间,问互委曲,费尽心机。”又如: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一回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_1100字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成语竭尽全力: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如:《宋书·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又如:竭尽全力地去反对第一个可能性,争取第二个可能性,反对第一个前途,争取第二个前途。——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成语不惜一切: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如:王朔《空中小姐》:“我们曾共同面对种种危险。为了我,他不惜一切。”又如:我不惜一切也要治好你的病。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_1100字
合上书本,我的心却依旧还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那个胖乎乎的蕾洁夫人,那个身材高挑的玛莉娜女士,那个不善于与女性交流的马修,那个调皮帅气的吉鲁博特……都让我印象深刻。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本书的主角——安妮了,安妮这个孩子,仿佛《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一般,精灵古怪,却心地善良。总是不爱常理出牌的她,就像皮皮一样,最讨厌别人骂她的头发红的像胡萝卜,这时候,以她的修养也依旧会忍不住大骂出声,这不,蕾洁夫人就有一次看不惯领养来的女孩而不断挑安妮的毛病,结果被安妮大骂没有教养,不过好在后来等安妮冷静下来,依旧善良地主动去蕾洁夫人那儿道了歉。
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为感动的一件事,发生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安妮为了给家里省钱,竟放弃了去学院攻读,而转行去做教师。要知道,那可是让前途一片光明的大好机会啊!再加上以安妮的学习能力,考个什么一流学校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她却放弃了这个可以说改变她一生的契机,而却选择当了教师,这要是换做别人,那是无论那什么条件都不可能答应的事情,可是安妮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了有眼病的玛莉娜女士,也为了绿山墙。
而吉鲁博特也非常善良,即使以前安妮不喜欢他,甚至厌恶他,他也并没有太过计较,甚至还把本来属于他的教室位置让给了安妮,以至于他们终于冰释前嫌,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所以,让安妮在绿山墙生活的那么幸福的最终原因,其实是因为在她身边,有许多忠实的,也和她一样善良的好朋友,在后面默默地鼓励着,支持着安妮,才让安妮走上了幸福,快乐的大道。
反过来想,我也拥有像安妮一样善良的朋友们,我却没有像安妮一样那么善良,乐于助人,更不可能愿意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而去找份工作,让父母安享晚年。我是个自私的人。
我不需要在这个年龄去找工作,养家糊口,因为我的父母会养我,他们不惜一切地付出,只为让我更好,更快乐,更幸福。而马修,玛莉娜却绝对没有爸爸妈妈为我付出的多,尽管这样,安妮却依旧很感谢马修和玛莉娜,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报答他们,而我呢?我就不应该报答报答爱我的父母吗?可是,我又该怎么报答呢?报答什么呢?现在的我,只能努力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能够考到一个好的初中,不让爸爸妈妈为我的学习操心。
既然这样,那我就用学习来报答他们吧,我会努力,努力让他们在未来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已经从需要父母照顾的小雏鹰变成能够展翅翱翔的雄鹰,让他们能够彻底放心地安享晚年,让他们能够在别人面前骄傲地说:“我一生最大成就,是有了这么一对儿女,我为我的孩子骄傲!”
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个善良的安妮……
成语养家糊口:指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四章:“父亲李守忠是一个庄稼人,为着养家糊口,每到农闲时候就自己做些瓦盆瓦罐放在土窑中烧熟,挑着走乡窜村叫卖。”又如:我高兴极了,从此我就和大人一样当了工人,等我挣了工钱,就可以帮助养家糊口啦! ——南新宙《黄浦江的激流》
成语乐于助人:很乐意帮助别人。如: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康同璧的乐于助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又如: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康同璧的乐于助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_1100字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赠送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值得读。
凌志军先生所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也没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就凭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与众不同。
先来回顾凌志军先生在这本书中中介绍过的一个人物:他家境贫寒,但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时他栽了跟头,语文考了不及格,总分也很糟糕,连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险,可他不在乎人们对成功的定论,在成长中学习,一路摸滚打爬,成了令人羡慕的世界级科学家,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讲台感慨万千,他也曾经做过碌碌终生的思想准备,但成绩仅仅是一组苍白的数字,他随着成长的步伐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哲学硕士学位,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回顾成长的道路问心无愧,他说他没有达到事业的巅峰,但是他没有愧对成长,这就是成功。
书中讲的是那帮被称为“微软小子”的人的成长故事,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学习经历几乎都非比寻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时候就出国留学,还有就是清华、北大的。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遥远,他们学习的地方离我们遥远,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离我们更遥远。但这本书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向世人阐述了一个关键的观点: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是6——12岁。这个时期要想降成长,如果只靠学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协助,就有可能。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
“成长”——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词,一个严肃而亲切的词,却将伴随我们一生,人生在成长中度过,在成长中绽放光彩。成功固然令人骄傲,但没有成长,成功又从何谈起呢?我们的知识、经验哪一点不是在成长的浇灌下开花结果的?人可以没有成功但不可以没有成长,成功就像一张证书,仅仅见证你的成长。成功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回首走过的风风雨雨,你满意,就证明你成功了。其实所谓“成功”,不是说你一定要得到“第一”、“第二”,而是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你的潜力。
感谢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他教会了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如何去教育学生。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东西,那便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去做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
成才与成功的关系就如,在“人”这个庄重的字中,那一撇是成长,那一捺便是成功,如果没有成功,成长照样潇洒、昂扬,捺只是撇的一个分支,没有了成长,成功便摇摆不定。
成语风风雨雨: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如:元·张可久《晋天乐·忆鉴湖》:“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又如:若闹闹嚷嚷,弄得满坝风风雨雨,不是逗得人暗里朝他说怪话吗?(克非《春潮急》二十六)
成语令人羡慕:指让人爱慕,钦慕,希望自己拥有。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杨用之那番红光满面,春风得意的神情,看来着实令人羡慕。”又如:像带领一帮手拿锄头和镰刀的泥腿子去打土豪的农会领袖手中挥舞的系红绸子的驳壳枪令人羡慕。——王朔《动物凶猛》
傅雷家书读后感_1100字
好一艘精神驳船
唐时杜子美既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一份牵挂,也是当面不能言时的交谈。我知道的名人家书中有麦家的《致儿子的一封信》,对青春期儿子的絮叨与执着,像极了过年才吃的那碗“福羹”,热热乎乎,粘粘糊糊;还知道《曾国藩家书》,严肃求实,犹如良药苦口,对子孙颇多教诲。《傅雷家书》则是求同存异,有浑然天成的中式书卷之气,又自带旁征博引、开明开放的西式格调,情感冷静、凝重,却传递着温暖的亲情。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聪与父母的家信往来,父子交谈人生的哲学,朱理为人之道;母亲则关心生活细节、交流年轻时的经验。在这一封封包含深情,富含教育智慧的书信中,傅雷先生对人生,对艺术,对祖国的原则和坚守,汩汩流出……
仿佛就像一艘精神驳船,将家族高尚的品质,纸短情长,在这尺素间传承流淌。
傅雷先生品行贵重,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注重潜移默化,是子女身边最好的榜样。傅雷先生在翻译英法经典上颇有建树,这一切的成果均与他个人的刻苦、敬业密不可分。但在家书中无一字不向少年气盛的傅聪灌输着做人的根本——“敬业、谦虚、忠实、朴质”。正因为傅雷以身作则,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地追寻那心目中神秘的文学力量,傅聪也更加地奋发练琴,细细琢磨浪漫而哲学的肖邦。
傅雷先生与长子傅聪的情感,是分享与建议的教育方式,亦师亦友,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值得现代家庭借鉴学习。文字的珠玑中,无法准确地概括为人父对小辈的呵护情怀,它就如同清茶与茶叶,不沉不浮,相偎相依,为国家文化弘扬而贡献自己绵薄之力,为社会风尚进步而燃化自己短暂的生命,为大我之成而淡化小我之利,即使是在身体力行,最艰难的时刻,互相勉励。傅聪的恩师,杰维次基赞美傅聪“……爱自己的祖国很深,出色的音乐技巧与天才似的头脑,注定要为自己的热爱的母国争光……”
傅雷先生在对傅聪严苛的音乐培养的点滴中,都渗透着父亲独特的慈爱,而这种爱意的载体,是对爱国,对敬业,对谦虚严谨的为人之道的言传身教。家书中谈到“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次做音乐家,后做钢琴家”的朱理学为人哲学,都附着在这单薄的、漂亮的“双鲤”间往来流淌。
傅雷先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家庭的热爱,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关爱与对于华夏大文明的探索,傅雷一生的未尽之憾,对后人都是一种热切的盼望。盼望当今之少年能以“星火燎原”的势头,在更好的环境中充盈自己,冲破屏障,向前了望!
世界不会因你的静止而停转,那么就继承先生的梦想,接过希望的火炬,承载着这艘驳船的精神力量,继续航行,新生活的曙光等待你的了望!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成语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如:《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又如: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成语言传身教: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又如:这般言传身教的情景,社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人民文学》1976年第9期
林海读后感_1100字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文中的人物,如少剑波杨荣等,张口闭口不离集体,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参加过合唱活动的人都应该体会过,其好处便是,你在歌唱中可以发出声音也可以不发出声音,但怕的是你旁边的人也会这么做。细品一番,它的讽刺意味也是蛮强的,对于那种“别人回去干”的依赖集体思想刻画得入木三分。也许,在所有的声音都停止,沉默中,导师诧异的目光中,彼此低垂的头下,有—分难以言传的尴尬,在集体两字间幽幽穿梭。
毛泽东同志写的《为人民服务》,其中详尽地阐述了有关与集体的一些思想,其实,不仅仅是当时需传播集体思想,在现今,也更需要它来作为强大的动力,促进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宏图快步发展。唯有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以为全国这个集体而奋斗的精神,现代化建设的光荣任务,才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途径。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美国作家海明威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仅有一句话:“恕我不起来了。”对于他的写作我不熟悉,但这位作家一如此诙谐的态度看待生死,确实让人佩服至级,对于一个黑暗的坟墓,如同给自己安眠的暖床,又有什么放不开胸怀去面对的?至今不明,他威吓会以一颗弹结束自己的生命,思前想后,也许,他认为自己已经活够了,对这个世界不复再有贡献,且无愧与这个过程。人的思想总是互相矛盾,何况在生与死的本质间,原是一个矛盾,依旧认为,死得其所,便今生无憾。
《林海雪原》中,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化为一片蓝天。
成语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如:子鲜之势,重于泰山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五回
成语生死有命:迷信指人的死活由天命决定,不可抗拒。如: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又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红楼梦》第四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