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了读《合欢树》有感、合欢树读后感(116字)等100字、150字、300字、400字、700字、800字、900字、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作文10篇,供您参阅。
合欢树读后感_116字
读完《合欢树》,我似乎明白史铁生所有勇气的支柱:那一株永不服输的合欢树。那一株合欢树是种的?为什么要种?仲老师就这样带领着学生们遥望逼近观赏,一步步走近史铁生的世界,了解他的故事,感受史铁生心灵的慰藉,遥想着自己和母亲的点点滴滴……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合欢树读后感_150字
思念泛滥成灾,却无药可医;悲伤逆流成河,却无人可依……
这种伤痛也许只有在没有其他人的角落,自己慢慢地舔舐伤口,等待伤口渐渐痊愈。其实痊愈的也只是表皮,那种伤痛深入骨髓,在表象下溃烂,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肆虐……就像得了关节炎的肢体,阴雨天里总是时时刻刻有着一丝锥心刺骨的痛,提醒着伤口还没有痊愈。
成语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如:《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又如:表报之多,闹得泛滥成灾。——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成语锥心刺骨:锥:用尖锥刺。形容十分悲痛如: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54回:“只是见不得这一个‘穷’字听到耳朵里,真是锥心刺骨、势不两立的勾当。”
合欢树读后感_168字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却十分地感人肺腑。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成语稀奇古怪: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如:清邵梅臣《画耕偶录》:“稀奇古怪,我法我派。一钱不值,万钱不卖。”又如:老残道:“这也罢了,只是你赶紧说你那稀奇古怪的案情罢。”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成语一钱不值:一钱不值[yī qián bù zhí],意指一文钱也不值,比喻毫无价值。语本《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源]《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夏,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有太后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贺。魏其侯过灌夫,欲与俱。夫谢曰:“夫数以酒失得过丞相,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郤。”魏其曰:“事已解。”强与俱。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武安谓灌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灌夫曰:“今日斩头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魏其侯去,麾灌夫出。武安遂怒曰:“此吾骄灌夫罪。”乃令骑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为谢,案灌夫项令谢。夫愈怒,不肯谢。武安乃麾骑缚夫置传舍,召长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典故]“一钱不值”原作“不直一钱”,是指连一文钱也不值,而一文钱是古代币值的最小单位,因此比喻没有任何价值,出自《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记载,西汉时的一位将官名叫灌夫,性格刚直,交游广阔,但对贵族常表现出不屑的态度,时常与人起冲突。有一回,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酒酣耳热之际,灌夫向田蚡敬酒。由於两人过去有嫌隙,田蚡断然拒绝,引起灌夫十分不悦,转而向临汝侯敬酒。临汝侯正与护卫程不识耳语,没注意到灌夫来敬酒,因此没有理会他。连续受到两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几分醉意,顿时怒火中烧,大发雷霆,向临汝侯骂道:“我平常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你还学女人和他咬耳朵讲俏俏话!”经过这麽一闹,原本就与他结怨的丞相更为愤怒,上书弹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并与其家人一起论罪问斩。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书武帝替他说好话,却因此受到牵连,被谗言所害,也遭来杀身之祸。後来“一钱不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毫无价值。“一钱不值”较早的书证如《文明小史·第三〇回》:“但则我们中国已被外洋看到一钱不值,所以他们犯了我们的法不能办罪,我们百姓要伤了他个猫儿、狗儿,休想活命。”
合欢树读后感_270字
在作者人生的三个重要的时间段里,母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当作者30岁时,母亲已经逝世,但是,作者的成功,母亲的付出必不可少。正因为如此,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才会更浓重,也可以说有一思的遗憾。因此,在来到以前居住的地方,得知母亲种植的合欢树还活着的时候,作者心理一阵抖。这个抖字,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想念母亲,想见合欢树,而又不敢见,怕难以承受悲伤的矛盾心理。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成语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如: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判死刑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合欢树读后感_279字
史铁生的文章让我明白,世上是的确有那样的母亲的。看见孩子受苦,心里就很难受;看见孩子不高兴,自己会偷偷流泪。但是只要面对孩子,就会强整笑容,装作自己很快乐,虽然那种伪装一看就破。这不是她们故意让孩子看破,好让孩子知道母亲有多么爱他,而是因为,全天下的母亲,演技都是那么拙劣,她们是永远无法成功像孩子撒谎的。
然而她们可能不知道,孩子亦能看透母亲的痛苦。然而他们要等到看破世事之后,才会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但是到了那时候,母亲往往已经走了,带着对孩子的不舍与担忧,走了。而在世的孩子,也带着无可弥补的遗憾,终日痛苦着。
也许我该开始好好理解我的母亲了。
合欢树读后感_429字
生活中的坎坷有时能摧毁人的心智,但有时也能给人华丽的转身。史铁生的破茧成蝶,他最感谢的人是给予合欢树生命的人—母亲,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的遗憾故意掩饰成平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思念化作无形的脚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所有的情感凝聚在字里行间,体会情思于是成了本堂课的重点。仲老师用她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引领着孩子们去寻找他们眼里的情思,并用一段和煦的音乐烘焙出丝丝情韵。聆听母亲的絮语,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自己曾经也亮丽过的母亲,自己那曾经也怀揣梦想的母亲,可却为了自己的孩子收起了自己美丽的羽衣,化为农妇,精心耕织,哺育孩子……
人生不可能走回头路,史铁生遗憾,这遗憾不仅仅是因为没去看合欢树,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思念怕被合欢树触动,一泻而下。有时候你所逃避的往往是你心灵最需要的东西,史铁生知道,于是他说悲伤也成了享受,享受孤独,享受挫折,享受曾经与现在的幸福。
看淡人生的起落,看清人生的轨迹,用一颗豁达和从容的心透过人性,品悟人生。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成语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又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嘛,你们当中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表演的。——张贤亮《土牢情话》第三章
合欢树读后感_678字
刚学过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为他所流露出的感情所吸引。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亲从不肯放弃。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5/31530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盖兹匆巡辉谌耸馈薄H绱说哪盖资俏按蟮模亲苁悄匚匏降母冻觥!拔摇被衬钅盖祝O肽盖祝簿驳卦谑髁掷镆N噬系郏胺缯谑髁掷锎倒保盖姿坪踉乩垂R残砟盖状游蠢肟钤诙拥男牧槔铮惆樗簧?/p>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
看完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那种无私的爱,史铁生面对困境顽强的精神鼓励着我,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上。
成语不辞劳苦: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如: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又如:真正难得的,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劳苦的服务。——朱自清《刘云波女医师》
合欢树读后感_828字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可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这里表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上一篇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
成语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如:清·薛雪《一瓢诗话》三三:“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又如:虽然象通不通似的,但是对于抗日救国的热烈和对于我们被捕的义愤,也已跃然纸上。——邹韬奋《经历·同情和厚意》
成语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如: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又如:只怕再来时物是人非,云英已赴裴航之梦矣。——《平山冷燕》第18回
合欢树读后感_937字
文/吕志仁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这里表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是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这句话: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成语点睛之笔: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如:《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成语迷迷糊糊:使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使浑浊不清。如:曾朴《孽海花》第12回:“车门已硼的关上了,弄得彩云迷迷糊糊,又惊又吓。”又如:我喝酒之后头部一直是迷迷糊糊的。
合欢树读后感_977字
你失去了奔跑与行走的自由,却很幸福。这幸福被妈妈不断浇灌,长成一株合欢树。它在成长,你在成长。上帝总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么幸福的一端也会加上同样的砝码。因为她的爱,你很幸福。
《合欢树》是史铁生先生用质朴无华的文字记录他母亲的对他无微不至的爱。每个字每句话无不透露着母亲深沉伟大的爱,以及他自己的懊悔。总是很喜欢他的文字,觉得他笔下清淡的文字划过心头,如同秋水无痕,去留无意,不知不觉间,却总能让我难忘。
文中母亲在他病后一直尝试着各种偏方希望能对他的病有一点帮助。哪怕是医生已经放弃了,他自己也只是不在意,这不离不弃的守护,也只有母亲给得起。母亲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那么孩子就是她另一个世界,是她生命的意义。作者心里想着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是他在自私地希望从病痛、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脱时,从没有想过,母亲同他一样痛着、她一次次在绝望与希望的边缘徘徊,在绝望中渴求希望,在希望里得知绝望。
后来,母亲终于在绝望里绝望了。她又开始鼓励他写小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像是当初为他治腿那般热情地为他借书、推他去看电影。人人都知道她对于他的腿曾经不知疲倦。其实,她只是不想他失望,她要他坚强,要他相信一切都还有希望。母亲只是急切地想证明阳光能冲破云层,将自己那只有他的小世界照进一丝光亮。让他的人生不再只是沉浸在病痛、不幸之中,母亲总是希望的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找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既然儿子已经有了努力的方向,自己为什么不去支持他呢?
母亲去了,去一个不那么苦的地方。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间穿过,吹向那棵合欢树。他在母亲去世后一直都放不下那个心结,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方便。他不想回忆有关母亲的一切,哪怕那是母亲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欢树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后悔,后悔没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欢树。当曾经的“含羞草”已经长成合欢树,当曾经自暴自弃的孩子已经长成作家。母亲应该是欣慰的吧。
晴云初醒,合欢未眠。朗月照花,深潭微澜。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她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她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
院子里的合欢树又开了花,母亲,你看到了吗?
成语自暴自弃:自暴自弃[zì bào zì qì],意指自我蹧蹋和自我放弃,本指言行违背仁义。语本《孟子·离娄上》。後用“自暴自弃”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源]《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典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受学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後世尊称为“亚圣”。着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辑录而成,共十四卷,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在〈离娄〉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弃仁义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孟子说:“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谈论仁义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弃的人一起共事。说话违背礼义的人,是在蹧蹋自己。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爱,行事以义为准则,那就是自己放弃自己。仁,就像是一间很安全的房子;义,好比是正大的道路。抛弃安全的房子不住,舍弃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来“自暴自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
成语居仁由义:由:遵循。用心于仁爱,行事循义理。如:《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又如:居仁由义,应机不费毫力。四时天地同参,火符合候,默默存真息。——元·王*《百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