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无常读后感(907字)、《快意恩仇录》读后感(909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886字)、教育漫画读后感(953字)、城南旧事(880字)、五年级暑假读后感3篇(873字)、世间最美的风景—读《边城》有感(902字)、第九个寡妇读后感(908字)等900字左右的六年级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无常读后感_900字
《无常》是《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欢的之一,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文本里来看,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就我个人的感觉,黑白无常都是很有趣两个鬼。一黑一白,一哭一笑,这些都很能体现人世的一些东西,而无常一般都拿着破芭蕉扇,铁索和算盘;前面两样都比较好理解,一般在古代扇子似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出来个把鬼怪拿把扇子摆摆谱也不算什么稀奇,铁索用来锁死鬼,但为什么又要拿个算盘呢?到底有何功用?难道可以当滑板?
无常还戴着二尺来高的帽子,帽子上写字,白无常写着“一见有喜”,黑无常写着“一见发财”。很简单的八个字却体现了人的普遍愿望——生活幸福,腰缠万贯。可惜见到的时候已经死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于人生和死亡的双重嘲弄,反正很有趣。鲁迅还说在一些图本中,白无常帽子上写的是“你也来了”,黑无常则比较凶恶地写着“正在捉你”。
还有一点值得推敲的是,无常一般都吐着长舌头,我们知道吐长舌头的鬼是吊死鬼,所以很可能一开始无常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鬼,而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他很可能是阎王爷通过内部招聘选拔出来的。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原来鬼也有情啊。喜从中来,怒从中来,都是一瞬间。无常鬼时刻在缠着我们,附了身。
人生不过如此,在无数次喜怒迭转中,出生,生存,生活,升华,“涅磐”,参禅悟道是个很好解脱方式。
但人不能总在红尘外,有的人,在凡世,不管喜乐怒哀,都作为积极的生活方式去积极的对待。有的人,在凡世,不能挣脱怒与哀带来的情绪,消极对待。
你是否学会了什么时候平和?什么时候激昂?什么时候沉默?
成语腰缠万贯:腰缠:指随身携带的财物;贯: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比喻钱财极多。如:南朝·梁·殷芸《商芸小说·吴蜀人》:“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又如:再要讲到夜间严谨门户,不怕你腰缠万贯,落了店都是店家的干系,用不着客人自己费心。——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成语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如: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又如:正在谈论,谁知女儿国王忽见林之洋杂在众人中,如鹤立鸡群一般。——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九回
《快意恩仇录》读后感_900字
刚读完一本李敖快意恩仇录,又紧迫的买了一本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80封信。
这回来说说快意恩仇录的那本看完几个感受。
如果说《李敖回忆录》是按编年体写的,那么《李敖快意恩仇录》就是按纪传体写的回忆录,只取其人生精华部分,对我这样的“敖FANS”读得更为过瘾。目前,此书还没有读完,有几次处特别值得我回味。
1、在《小寒记》一节(第52页)。当李敖提及他在台中一中的姚渔湘老师有如下叙述:“姚渔湘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个人可以那样用功,成绩却那样有限,原因无他,太笨了。他的一生,使我深刻感觉到,人太笨而要用功做学问,最后只证实二点:1、上帝瞎眼,奈何竟对这种人不公;二、学术何辜,奈何竟给这种人来做。”
、文法自成一家,想骂就骂,毫不含糊。
3、李敖这么爱骂人,为什么还是那么多朋友帮助他。可见他在某一反面,做事还是有点分寸的。大不了回家写书骂你。别人骂你是坏蛋,李敖用事实证明你是混蛋。而且骂人的时候,还不是只说到你,先说一堆人坏,多么糟糕,轮到你的时候,就说比起上面的人,最混蛋的就是你了……(这种教写作手法,同学们应该很容易记住又运用的吧,太好玩了)
4、确实很狂妄,让他找自己的偶像,就照镜子,问他想做谁,就做李敖第二。但是不得不佩服他。里面他应用的一句太精辟了。貌似是一个英国作家说的,大概意思是“很害怕别人夸自己,为什么?因为夸的远远不够多”。这种话讲出来是不是让人气气又好笑。
5、李敖说他自己,新朋友是不高兴去交了,老朋友就那些,不联系就算了。当然是我翻译过来的,原话我懒的找了。只能说我和他想到一块儿去了……
当然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俺也木有盲目崇拜,这个人,不愧是大师。在他有困难没困难,有钱没钱的时候,都帮助过别人。
早在高中时代,我就有他说的这样的感觉,那时无论我如何努力成绩依然平平,最后只得落个三流大学读读。但是当时我全然不觉自己太笨,只觉得功课太多和新时代新科举制度在作怪。时至今日,拜读他的此番言论才知道恍然大悟。好在我没有一直笨,一直如高中时代一般昏昏沉沉的读书,现在我只读我爱之书,只究我爱只术,读书读得愉愉快快,没有任何压力任何苛求,甚为享受。
成语昏昏沉沉:形容人神志不清的样子。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又如:我努力睁大眼睛,我昏昏沉沉地捱着时刻。——巴金《第四病室》
成语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简蒙指教,豁然大悟。”又如:袁太守和庄太守听了,方才恍然大悟,彼此相视而笑。——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七回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_900字
浩瀚广袤的沧海,汹涌着神秘与惊奇,潮起潮落,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可能有人会忘记,那艘"独角鲸"的威武,但大海不会,两万里的深处,仍然埋藏着尼摩船长的秘密,像诺第留斯号一样,深不可测……
当阿龙纳斯教授再一次睁开眼,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如期而至。尼摩,一位伟大的船长,或是一位神秘的复仇者,以智慧同海洋对话,揭开一切未知的面纱,除了自己。尼德兰与康塞尔,一位勇士与一位学者,同教授一起,经历]海洋的喜怒哀乐,感受海洋的魅力,生命在此繁衍,希望与恐惧似海澎湃,一切都如此紧张与急切。佩服那位坚定的身影,追寻自由,在独裁者的逼迫下拼装出这梦想的翅膀,随它展翅翱翔于海洋,他的那一颗心,既火热又冰冷,同情所有受苦的生命,却以难以想象的愤怒与杀戮,究竟是什么锻造这古怪孤僻的个性,或许这正是凡尔纳给予的思考。即便是电的神威,也阻挡不了自然的规律,难避的危险,把船长的个人魅力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坚毅、果断、冷静、聪慧,以超人的力量游尽那万丈深渊,依靠在海的脊背上,思考着、探索着,运用科技的妙笔,勾勒海底两万里又一番情趣。
我诚挚地感谢凡尔纳,用长远的目光,览遍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智慧,一笔一画把科学呈现在青少年的台前,把这把钥匙托付给我们,来打开未来的大门,打开这海底的大门。本以为热的情与冷的智永远是对立,却发现如此完美地结合,这不仅是科幻小说,更是一种罕见的艺术!作者详尽的解释了所有科技的奥秘,用学术性语言把物理、化学等技术诠释得严谨而缜密,多样化地展示海底两万里。写作手法也是独具匠心,富有感染力,情节跌宕起伏,错综复杂,吸引了无数读者,对人物的塑造入木三分,细腻夹杂着豪迈,把每一个人物写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带领着我们一起在诺第留斯号上探秘这独特的海。凡尔纳自幼喜爱冒险,却一直无法如愿以偿,于是文字便成了寄托,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深刻,特别是对尼摩的刻画,抒发了特别的思考。即使抛去一切虚词,这本书终究还是旷世之作,是人类的智慧向科技迈进的里程碑!
大海,有谁能摸透你这深渊之秘?至少尼摩船长可以,诺第留斯号是否仍在这苍茫大海游戈,很快,我们都会明白。
成语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如:《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如:虽是海外之邦,不过言语不同,衣服有异,那喜怒哀乐的人情,原是一样的。——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成语惊心动魄: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意指形容人内心感受极深,震撼很大。语本晋·王嘉《拾遗记》。[源]晋·王嘉《拾遗记》(据《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居处部·房类》引)越欲灭吴,蓄天下奇宝、美人、异味以进於吴。杀三牲以祈天地,杀龙以祠川海,以江南亿万户民,输为佣保。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以贡於吴。吴处之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幌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魂,谓之神人。吴王妖惑,怠於国政,及越兵入,乃抱二女以逃吴苑。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於〈国风〉,陆机所拟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典故]“惊心动魄”原作“动心惊魂”。晋代王嘉《拾遗记》里记载这麽一则故事:古时候的越国国君想要灭掉吴国,於是派人到处收集奇珍异宝、美人和好吃而罕见的食物,进贡给吴国国君。其中有两个美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吴王特别喜爱,将她们安置在建筑精致,装饰华丽的房间,然後用细珠串在一起作为门窗的帘子。隔着帘子偷偷窥视过她们的人,没有人不是内心感受极深,引起很大震撼,都说她们是天上的仙女。渐渐地,受到迷惑的吴王,开始不理国家政事,到後来越国军队攻入王宫,他还抱着这两个美女一起逃。後来“惊心动魄”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内心感受极深,震撼很大。
教育漫画读后感_900字
有幸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例如:“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这句话真的引起了我的警醒,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由此我意识到孩子要从小培养习惯,应从学初就让学生明确班规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而我们在真正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取鞭挞的方式,其实这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应该做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无论是什么事情,假如他不高兴去做的时候,却有人去打他,用恶言恶语去骂他,非要他玩不可,或是玩的时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再盲目,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有效。
成语恶言恶语: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如: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半个月不能起床,不惟没有了那些凶性,且是连恶言恶语都尽数变得没了。”又如:你对同学说话不能用恶言恶语。
成语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如:清·俞樾《湖楼笔谈》六:“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又如: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使人爱看、易懂。
城南旧事_900字
当我在斑驳的铁箱子里拿起这本书时,心中有种别样的感觉。书已经有些潮,我把它晾在太阳下。我看着书的封面——这是比较老的封面了,封面上写着书的题目——《城南旧事》。这是小学寒假的阅读作业,父母给我买下。小学寒假读完,写了读后感,就把它放在那个铁箱子里了。从此书就被遗忘。如今找到,像是捡起童年,我说不出事酸涩还是什么,只觉得记忆突然被勾了起来。忍不住,我又读了一遍《城南旧事》。
我的童年里有它的影子。读到文章的那个英子眼中的老北京,想到很多。我仿佛处在那个没有变化的的街道,我却不再是从前。从前的观点是“童年已经被考试占领”,现在的观点是,说着这句话的时候,就是童年。
第一次读《城南旧事》我看到了英子的童年,她的故事,第二次读我看到了老北京,那个曾经的地方。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的味道带有一些孩子的目光,非常朴素。《城南旧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感波折,但一样可以让人沉浸在书中的那个世界。《惠安馆》中的“疯女人”秀贞被其他人躲避着,但是英子接近她。这就是孩子,孩子没有想到其他东西,只要想看,就去看。孩子的眼睛是纯洁的,带着颜色看别人,他们从来没有。英子和秀贞对话,不怕她,和她玩,我想也就只有孩子有一个童真的心可以接受了,英子一直在拥抱着这个女人。童年,就是拥有一颗有童年的心。可以不用理解,但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温暖。
英子的童年里出现了很多人,但是随着她的长大那些人都离开了。英子长大了。当我翻阅着这本书时,感到英子的悲伤。他们去哪了?其实,童年去哪儿了?童年是跟着骆驼的驼铃走了,童年是跟着英子逐渐穿不上的衣服走了,童年是跟着那个满身是伤的妞儿走了。
童年在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走了。
第二次看完这本书,我无法再把它放在铁柜子里。摸着它不光滑的书页,我把它立在我的书桌边。读完它,我想到了很多,包括我已离开的童年。
时间的沙漏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躺在沙漏下的是我拿不回来,却永存与我记忆中的东西。
我依旧想用从前写的读后感结尾: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英子童年的,回荡在老北京街道的笑声,以及冬日里那一阵悠悠的驼铃声……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五年级暑假读后感3篇_900字
篇一:五年级暑假读后感_读《笑猫日记—永远的西瓜小丑》读后感
这本书可好年看了,我最喜欢这本书里的西瓜小丑了,西瓜小丑很可爱,大大的眼睛,一个红色球球做他的鼻子,他的脸涂成红色的圈圈。
我觉得马戏团的人真坏,他们只是想把孩子们引到他们那里,而计划总是成功,我都想跳到那里,告诉他们不要相信马戏团的人,当然孩子们也知道,马戏团的人无比的坏,后来,西瓜小丑在马戏团的人的捉弄下,被马戏团的人告到了法院。还把他藏起来,最后还是绿毛龟救了他。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有时候大人们很坏,会故意做一些坏事,他们也不理解小孩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我觉得西瓜小丑就是能懂得孩子们心里的一个人物,让孩子们快乐,所以我喜欢他。
篇二:五年级暑假读后感_《读杰罗尼摩的欢乐假期》读后感
杰罗尼摩恨不得马上就去度假了,可是烦人的事情总是要来,把我逗得要死,先是印刷机故障,害得他不能去美丽的海滩……接着仓库被水淹,又一次错过了航班,我都开心得不知道怎样形容,真是好笑极了……然后旅行社只能要杰罗摩尼去破烂鼠酒店住一个月!那里环境极差,有很多蚊子和鼻涕虫,要是我住那,那我会恶心得要吐哇!
杰罗尼摩的运气真差!
篇三:五年级暑假读后感_读《女巫》读后感
世界上,有没有女巫谁都不知道,但最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她们。
从前有个男孩,他的姥姥会给讲关于女巫的故事,他姥姥没有拇指,那是女巫干的,我读着读着,越读越恐怖,因为这真是太太恐怖了。
女巫很奇怪,一根头发也不长,一根也不长哦!她们肯定带假发,女巫的口水是蓝色的,你想想,是蓝色的哦!女巫根本没有脚趾头,哇!女巫是变态人!
女巫大王很历害,她研制出了82号配方变鼠药,女巫是最讨厌小孩的,只要你一星期不洗澡,女巫绝对闻不到,我觉得这也太太太恶心了吧!
最后女巫把小男孩变成一只老鼠,别想是我开玩笑,那是恐怖!
最后,变成小老鼠的男孩用聪明和智慧,偷走了女巫把小孩变老鼠的药水,结果把英国所有的女巫都变成了老鼠!我认为女巫大王变成老鼠后,肯定被抓住了。
这本书写得太恐怖了!
世间最美的风景—读《边城》有感_900字
风轻轻撩开雾气,生怕惊动了雾气里沉睡的小城,静谧安逸地躺在青山绿水中,仿佛千百年未曾走过的寂寞。有山有水的地方,定会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就象从这小城流过的小溪,潺潺不绝。只是在这,它们干净得犹如蓝天下的白云,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死劫难,难舍难分的柔肠满怀,只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滴滴的叫人心疼。语言诗化,意境优美,且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女主人公叫翠翠,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生长在自然便有着山水给予她的天真、纯洁,像一朵野百合期待她的春天。而当春天到了,她却错过,错过一个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用最传统的浪漫描绘彼此目光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歌声让翠翠做了个顶美顶甜的梦,而一切又只能是梦,梦醒了,大老死了,二老走了,爷爷不在了,祭坛的白塔修好了,而月下依旧是条渡船载着酸酸的日子,慢慢前行着……茶峒的美好在于它的一尘不染,当外面的世界充斥着战争的阴霾,而这儿依旧是青山碧水,与世无争,所以当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争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从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他们纯朴、善良、热心、真挚。端午日的热闹是一种无法言表的震撼,胜过任何一场音乐会,任何一部电影,是自然孕育下的人性真情一面的流露。而翠翠和二老的初次相遇便在这样的日子,不知二老走后,每到端午时节,她会不会想到傍晚河边发生的故事?小城的与世隔绝虽阻绝了外面世界的干扰,却也带来了她的封闭与落后,涉及物质和思想。而更多的遗憾则是人们思想上的保守。翠翠喜欢二老,却不敢表达,无法大胆地去爱,去追求,以至于给二老的是一种若即若离,无法紧紧把握的感情。每一次的错过,都埋进了以后的悲剧,与其说两人的爱情悲剧是大老的死、爷爷的犹豫不绝造成的,我想不如把他们放进这个环境里,于是更多的是自然给予的结局,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何尝又不是太过美好灿烂下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就像看着太阳升起时,却无法留驻一片纯白的怅然落寞,于是,便奢望两片云会有交集的时候,再化做雨雪,再有一个故事,但也许这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是永远的等待,等待他的歌声,等待故事的结局……那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只是少了看风景的人。
成语一尘不染:一尘不染[yī chén bù rǎn],意指本指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玷污。语出《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後用“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也用於形容非常乾净,一点灰尘都没有。[源]《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师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於廊壁书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於秀偈之侧写一偈云:“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景德传灯录·卷三·僧那禅师》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典故]唐代时,一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从中选择一位来继承衣钵,便要他们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谁的修行最好。当时大家都公推最杰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让地站出来,在墙壁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身如树,心如镜,随时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洁净,不沾灰尘。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时,能够断绝俗欲,保持心灵纯洁。弘忍大师看了这首偈後,大为赞赏,说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这四句话,便能修成正果,还要其他弟子们诵念。当时,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听到同学诵念这首偈,便说:“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并没有真正参悟空性。”同学便讥笑他什麽都不懂,还敢乱发评语。慧能便在深夜里带一名会写字的书僮,帮他在神秀的偈旁写下:“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意思是说,能修行到无身无心的话,万物皆空,根本无须担心落尘,更不必时时拂拭了。弘忍大师看到後,认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将衣钵传授给他。典源又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僧那禅师》。内容则是表述僧那禅师的生平事蹟,他告诫弟子慧满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还要能明本心,苦行才会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这样心灵就会常保明亮,而不会有一点断续间隔。後来“一尘不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也用於形容非常乾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成语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如:杨朔《泰山极顶》:“他们还过着这种单个的生活,未免太与世隔绝了吧?”又如:这个山区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_900字
《第九个寡妇》看完了,看完之后很久,心里很不平静,意犹未尽的感觉。
因为家在农村,所以里面的历史从父辈那里也是有所耳闻的,但是终究没有这个小说给人的感觉那么直接,让人猝不及防。
小说从解放前1944年开始写,直到文革结束,以葡萄的经历为主线,贯穿了3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也贯穿了葡萄从14岁到将近50岁的年华。书上的情节环环相扣,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地抬起头算算现在的葡萄多大了,现在大概是哪一年,是不是快要走出苦难了?从葡萄的所作所为,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可敬,葡萄说过几次“你们都不把人当人看,更何况猪呢?”,也交织了很多人的命运,借过她公公粮食后来想要还账的“老八”丁书记;“四清”和“文革”期间都来过史屯的朴同志,人人都是被历史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物。
我们看到了人性恐怖的一面,有为了自己进步就不惜要求组织上杀爹的少勇,也有为了自己明哲保身三缄其口的乡亲,也有文革一来第一个跳出来揭发的朴妻,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先别说葡萄在那样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的本真,在那样的情况下救下她的公爹,文中也很多次提到了,她没有想过被发现了会怎样,会怎么办,她只知道这个人不偷不抢,不该被砍头,她只知道这个人是她爹,她就是要救他!某种程序上她公爹孙二大爷救了他,他生活中的智慧教会她很多东西,如何让猪长膘,如何度过饥荒,是不是也暗示了现实中我们剪掉了传统,剪掉了千百年的智慧?也别说全村人都为葡萄保守公爹健在的秘密,经常通过她给她“舅老爷”送吃的,单就她年幼时她公爹为了让她躲过婆婆的一道道考验偷偷帮她的情景就让人感动不已,虽然艰难,却充满了温情。葡萄给人一种坚定的力量,就像《闯关东》里面的朱大爷一样,什么也不怕,什么也难不倒。
另外让我不能平静的还有她描写的那些动物,那只大龟、那头牛、那条老狗,他们死的时候养他们的人的心情,看了让人痛彻心扉,这种描写也是只有真正爱动物的人才能完成的。文中处处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对万物生灵充满了爱护之情。
能够完整表达自己感受的人真的很幸运,我不是其中的一个。但是如果看完了不写下些什么,又让我觉得太对不起这么好的一本书,所以我推荐大家有时间都去看看!
成语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又如:人踉跄趋入,竟至程都督前,跪将下去,程都督猝不及防。——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七回
成语三缄其口: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如: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又如: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