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象恩仇记》读后感4篇300、15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01:27:23百科知识库

《老象恩仇记》读后感4篇300、1500字

文章包括读《老象恩仇记》有感、老象恩仇记读后感(324字)、亲子共读读后感《老象恩仇记》(3154字)等300字、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4篇,供您参阅。

老象恩仇记读后感_324字

文/季中迅

看了沈石溪写的《老象恩仇记》后,我被沈石溪和白象大家族的感情和友情给深深的吸引住了。

自从老阿呆被孟加拉虎给撕皮啃肉后,不幸流血过多而死去,最后还带着沈石溪去了象冢。当时沈石溪也保证让他去象冢,并发生绝对不会泄露象冢的秘密,否则就让它的象蹄踏成肉末!可是沈石溪没有遵守诺言,反而还真真偷了两个足五十斤左右重的象牙,但还是被白象家族给发现了,还好有了银鼻灰的替挡,才放弃了对沈石溪的惩罚。

是啊!如果沈石溪说话算数的话,也不会让白象家族它们给惩罚了,也更不会让白象家族们抛弃他,使他更加的孤独。嗯,况且他也在自作自受着呢!哈哈!

对了,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不讲信用或失信的坏毛病呢?有的话快快改掉,小心像沈石溪一样吃亏哦!

成语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又如:他这会子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老象恩仇记读后感_327字

今天我读了斑羚飞渡中的老象恩仇记。书中的波伢柬是一位猎人,糯瓦是一头公象。在糯瓦还是糼象时,猎人波伢柬射杀了它的妈妈,却把糯瓦领回家用红糖和糯米喂养,他们就像父子一样。在糯瓦长大后,头人绑了糯瓦想杀死它取出象牙,这时波伢柬冒死救了大象并把它放回了森林。四十年后,当波伢柬老人和糯瓦老象都将走到生命尽头时,他们在森林相会作最后的道别。糯瓦为了给自己的妈妈报仇将波伢柬撞翻在地,把波伢柬的衣服撕得粉碎,但它没有杀死波伢柬,还自己撞断了自己的象牙送给了波伢柬来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大象糯瓦聪明极了,它爱憎分明,它以独特的方式为妈妈报了仇也报了主人的养育之恩,糯瓦与波伢柬的故事令人感动。我今后要好好学习,用好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老象恩仇记读后感_1468字

老象恩仇记内容十分生动有趣,特别精彩,通过这本书我详细的了解到象群的生活习性,而且大象也和人一样是有感情的,是唯一一种会因为爱情、亲情、友情而感动落泪的动物,但是大象也是一种报复心理很强的动物,原来,凶猛的动物也有温柔的一面,温顺的动物也会有情仇。

此书共写了六个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象家族这一篇,讲的是作者下放到西双版纳插队落户,独自住在橡胶坪的箐沟里,替曼广弄寨子看守一百多亩橡胶园,四周还都是原始森林,寨子又在山外很远的地方,十分偏僻。通过一头和人差不多高的十分罕见的小白象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因受伤而闯入他家开始,他就注定和这个完整的白象家族牵扯上了,其中有感动、有悲伤、有愤怒。

这头小白象除半截鼻子银灰色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均为白色。所以主人公给他起了个银灰鼻的名字。这头银灰鼻在风雨中失散离群,孤独无援,挨饿受冻,感冒发烧,通过书中的主人公细心的照顾、呵护很快就退烧了。等天亮后,小象听到妈妈的呼喊,就又回到了它那个白象家庭。就因为这个,主人公从而得到了银灰鼻的信任,大象是一种很讲感情的动物,爱憎分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小象后来又带着他的一大家子找到了主人公,还一一向家人介绍了它的这位恩人,通过大象家族每个成员的种种试探合格后,从此他成了这个白象家族的值得信任的朋友。

通过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感情也越来越深,越来越互相信任。有一次大象发现在一棵很高的树上有一个蜂窝,大象们闻到了蜂蜜的香味,馋的口水吧嗒吧嗒的流淌下来,可是怎么也够不着,正准备放弃的时候,主人公主动爬到了树上冒着被熊蜂蜇的危险帮助它们把蜂巢捅了下来,虽然头被熊蜂蜇了两口,但为了友谊他还是那么做了。这以后,白象家族和他的关系就更亲密了。还有一次主人公到山上去捡黑木耳的途中遭遇到一只老虎的袭击,眼看就要进入虎腹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白象家族赶来了,这才算是捡回了一条命。在这场决斗中,最老的一头白象还被虎咬伤了,主人公也天天来给它消毒、上药、包扎,可必竟这头老象年老体衰,虽然被虎咬的伤口不是致命伤,但最终还是提前感觉到死亡的到来。说到这里还得先说说西双版纳流行关于象冢的传说吧。大象是一种有葬礼习惯的动物,每个象群都有自己的传统墓地,也就是象冢。除了意外横祸,亚洲象绝不愿意自己暴尸荒野。象很聪明,能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当老象知道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就会在象群的陪同下从容地走向象冢,与祖先的尸骸埋葬在一起。象冢通常都在杳无人烟的密林深处,极难发现。不少猎人为了得到珍贵的象牙,四处寻找。然尔大象把象冢视为圣地,恪守秘密,又因为大象寿命很长,没有天灾人祸的话,平均可活到六十岁,碰到大象葬礼的机会十分渺茫,因此,尽管人人都知道有关象冢的事,但至今没人找到过真正的象冢。

就是因为这个传说,主人公想尽一切办法想随从大象们一起去象冢看看,银灰鼻的爸爸不让他跟随,可是他利用银灰鼻对他的信任骗取大家。他其实是存私心的,在来的路上他用布条做好记号,自己好顺利的到达象冢扛几根象牙。一方面是信义和道德,另一方面是解决生计问题的良机,他最后选择了后者。

可想而知,他从此失去了白象家族对他的信任。任凭他如何呼喊,也不见白象家族的影子。

在他没有违背信任时是多么好的一个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其乐融融的团体,可是因为他的私心,这种默契这种信任从此就不复存在了。虽然他后悔莫及,但是迟了,太迟了……

真希望大象再原谅他一次,给他一个机会,最后能恢复到原来的融洽,否则他会终身不安的。

希望每个人在努力得到他人的信任时不要再轻易的失去。

成语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如:《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又如: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亲子共读读后感《老象恩仇记》_3154字

亲子共读《老象恩仇记》

复仇和报恩,本是水火不能相容的两级,老象糯瓦却用它特殊的方式在同一个空间里按顺序完成了.

——楔子

鹏霖哭着睡着了,脸上还隐约挂着泪痕,我则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澎湃,坐到电脑前,试图将自己对老象糯瓦的敬佩之情用自己苍白的文字记录下来……

《老象恩仇记》讲的是老象糯瓦和它的主人波伢柬之间的恩怨情仇。

杀母之仇

六十多年前,波伢柬进山猎象,在孔雀湖畔那片黑心树林里遇到一头母象和一头刚生下不久的乳象。他开枪打死了母象。——结下了不共戴天的血仇。

养育之恩,情同父子

波伢柬把乳象牵回家,用红糖熬糯米粥喂养乳象,十多年后,那头乳象长成了一头威风凛凛的大公象。糯瓦和波牙柬情同父子,夏天的晚上波伢柬躺在槟浪树下,糯瓦会用鼻尖卷起一把大葵扇,替波伢柬扇凉;冬天下霜时节,波伢柬就会在象房里烧起一只火塘,为糯瓦驱寒。——养育之恩,情同父子

救命之恩

成年的糯瓦浑身毛色瓦灰瓦灰的,四条腿粗的像房柱,两根象牙,洁白细腻,伸出嘴唇足足有三尺长,牙尖在阳光下滴金光,在月光下滴银光,是一对罕见的宝牙。

忽一日,土司的千金小姐要出嫁,指名要糯瓦的那对宝牙作嫁妆,兵丁将糯瓦用铁链子拴在大青树上,准备杀象取牙。波伢柬用一坛米酒灌醉了那伙兵丁,解开铁链子,把糯瓦带到孔雀湖边的黑心树林里放了。据说糯瓦临走时,跪倒在波伢柬面前,流着泪磕了好几个响头。——波伢柬冒着杀身之罪把它放了并让它皈归山林,结下了肝脑涂地才得以报偿的恩情。

读到这里,我和鹏霖心情很好,看,糯瓦得救了,波伢柬真好!

糯瓦这一走,就走了四十多年——波伢柬八十岁了,糯瓦也六十岁了。养了一辈子象的波伢柬预感到糯瓦的寿限快到了,快要去象冢了,老象临终前一定要把生前的恩恩怨怨了结的干干净净,才会心安理得地步入坟冢。而波伢柬和糯瓦之间有这么多的恩怨还未了结,所以他就在黑心树林等糯瓦。

我和鹏霖有一种迫不及待往下读的感觉,大象真的这么富有灵性吗?波伢柬明知糯瓦如果来了,就一定会报杀母之仇的,糯瓦如果真的来了,波伢柬怎么办?

是的,糯瓦真的来了!它了解恩怨的方式如此温存而惨烈!

糯瓦老了

皮肤皱得像抹布,眼角布满了浊黄的眼屎,四条腿似乎不堪承受身体的重负,走起路来颤颤巍巍,那条长鼻子也干燥的皲裂开来,唯有那两根象牙,仍洁白耀眼,闪烁着生命的光华。它耷拉着蒲葵似的大耳朵,将那条死蛇似的长鼻子绕在牙弯上,慢吞吞走到波伢柬面前。

温存怀旧,互道衷肠

波伢柬站起来,抚摸着那条皱巴巴的象鼻,一张老脸贴在象额上,喃喃自语,述说着久别重逢的喜悦。老象糯瓦从牙弯上放下那条长鼻,用鼻尖嗅闻着波伢柬的脸,也显得很兴奋。波伢柬老泪纵横,糯瓦也唏嘘喂叹。——久别重逢,互道衷肠

我和鹏霖松了一口气,哈哈,应该没事吧,看这场面多温馨!可是,……

杀母之仇,不共戴天

糯瓦忽然将粗的像蟒蛇似的长鼻子中间部位弓了起来,就像人在踢脚时抬起了膝盖,鼻尖猛力朝前一弹,搡在波伢柬的胸口,波伢柬踉踉跄跄朝后退了七八步,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然后,糯瓦眼神骤变,眼珠子就象两粒刚从练炉里捡出来的丹丸,闪烁着复仇的毒焰,它高扬起鼻子,张开那张肉感很强的粉红色的大嘴,嗷—发出一声闷雷似的吼叫,强大的气流吹得树叶瑟瑟乱抖。它像换了头象,委顿潦倒的神态一扫而空,精神抖擞,两只蒲葵似的大耳朵像滑翔中的鸟翼平撑开来,像座大山似的朝波伢柬压过去。

波伢柬挣扎着想爬起来,糯瓦已冲到他面前,鼻子拦腰一勾,把波伢柬凌空抛起,又重重跌在地上。波伢柬已八十多岁,哪经得起这般折腾,一把老骨头差不多跌散了架,瘫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老象糯瓦撅着象牙,奔到波伢柬跟前,前肢弯曲,后肢崩直,滴着寒光的牙尖对准波伢柬的后心窝,那架势,恨不得捅个透心凉。——我们大气都不敢喘,赶紧往下读,我的天,太吓人了!它难道要杀了波伢柬吗?

以衣代人,老象“打龙袍”

突然,象牙拐了个弯,像把镰刀似的向前滑去,钩住波伢柬的衣领,把那件白府绸上衣给剥了下来,像耍杂技似的,嗖的一声抛向天空。白府绸上衣鼓着风,像只白鹇鸟似的朝前飞去,糯瓦重重的打了个响鼻,追过去,举起长鼻,狠狠抽打,哗,上衣被甩在树枝上,挂在上面迎风招展。糯瓦像找到了中意的靶子一样,举着鼻,撅着牙,冲过去,一阵猛戳,上衣被捅得像只蜂窝煤……

读到这里,我的心中马上想起了京剧“打龙袍”的剧情,就给鹏霖讲了起来: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历数当年宫闱秘事。此妇即是真宗之妃,是当朝天子之母,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当即答应代其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特设雷强张继保灯戏,指出皇帝不孝。仁宗一怒,要斩包拯。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后还朝。李后要责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象征打皇帝。鹏霖听完,瞪大眼睛感叹:糯瓦好聪明啊!

拔牙报恩,惊心动魄

糯瓦仰头望望蓝天,又低头望望波伢柬,脸上出现了一种肃穆的表情,突然像座移动的小山,撅着牙,迅猛朝两围粗的树冲撞过来,咚地一声巨响,糯瓦左边那支象牙撞在树干上,大树像只十二级台风中的舢板猛烈颤抖起来。糯瓦的左牙弯折了,像八字胡似的朝外撇去,那张宽宽的象嘴里涌出一团血沫。它摇摇脑袋,哐当一声,左牙从它嘴腔里连根掉下来,前半根仍白的耀眼,后半根被血染的通红。它默默朝后退着,退了二三十步,又朝大树冲撞过来,那只右牙又砰然落地。

它吃力的用鼻子卷起两支象牙,轻轻放在波伢柬面前,退了两步,硕大的脑袋带动那条长鼻子,不断地上下波动,一看就明白是在点头作揖。然后缓慢的转过身去,摇摇晃晃走向密林深处,毫无疑问,它直接走向遥远而又神秘的坟冢。

读到这里,我和鹏霖已经泪流满面了!谁会想到,糯瓦竟然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来报恩,太惨烈了!

作者感叹:复仇和报恩,本是水火不能相容的两级,老象糯瓦却用它特殊的方式在同一个空间里按顺序完成了。是的,波伢柬最初当着它的面杀死了它的母亲,结下了不共戴天的血仇,可波伢柬后来又一手把它抚养大,特别是当土司的兵丁把它捆绑起来准备杀象取牙时,波牙柬冒着杀身之罪把它放了并让它皈归山林,结下肝脑涂地才得以报偿的恩情,血海深仇和天大恩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了。我想,倘若不是老象糯瓦,而是一个人,面对既是仇人又是恩人,会如何处理呢?百分之五十的仇,百分之五十的恩,人类的思维可以综合归纳,可以中和抵消,就像一个负数,叫一个同样的正数,答案是零,仇也没有了,恩也没有了。糯瓦是象,象不具备人类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也学不会人类圆滑折中、妥协的出世之道,对象来说,只有直线思维,不会拐弯,也不会绕圈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仇就是仇,恩就是恩,仇也要报,恩也要报。

长这么大,大象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温存而神秘的动物,也一直有一些疑问困扰着我:为什么每头象都在自己寿限将至时会去神秘的象冢呢?它怎么知道自己寿限将至呢?又怎么找到神秘的象冢呢?

波伢柬之死

糯瓦走了,波伢柬躺在竹榻上,拒绝就医吃药,两天后死了,临咽气时,他脸上还带着微笑。那对罕见的象牙,给波伢柬换了一副上等的棺材和一块依山临水的好坟地,还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丧事。

今天看了这个故事,我对大象肃然起敬,这是怎样的爱憎分明啊!象和人竟有如此的心有灵犀!如此如父子般的感情!

震撼!震撼!震撼!

心语:衷心感谢彩信小编红丰,这是鹏霖的奖品,红丰精心挑选,费时费力——当时热心加细心的红丰列出四种系列供俺们选择!鹏霖和爸爸妈妈在此祝辛勤的小编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成语不共戴天:不共戴天[bù gòng dài tiān],意指不与杀父的仇人共存於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後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源]《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礼记·檀弓上》子夏问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典故]“不共戴天”这句成语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顶着同样的天”,“天”只有一个,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间的意思。什麽样的仇人非得拚个你死我活呢?《礼记·曲礼》有一段话说:“杀害父亲的仇人,我不应和他共处於世间;在路上遇到杀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应该直接上前报复;如果是杀害朋友的仇人,我不应该和他同国。”传统的儒家是很讲究礼的。在礼的观念中,对父母要尽孝,对兄弟要友爱,对朋友要存义,这是为人的基本。所以一个人是非观念要分明,要“以直报怨”。父母既是我们在世上最亲的人,遇到杀父仇人,岂有轻饶的道理?想尽办法也要报仇,否则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礼了。这正是为何《曲礼》说:“父之雠,弗与共戴天”的理由了。这种观念在《礼记·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报的人,是要“寝苫枕干”的。苫,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为报父母之仇,为人子女要处心积虑,睡不能安寝,随时准备兵器,等待机会。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报父仇一事的观念,来宣扬对父母之孝的重要,後来演变成一句成语,比喻对人仇恨极深。

成语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如:宋·苏轼《题王逸少帖》:“出林飞鸟一扫空。”又如: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首选,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