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五线谱的历史吗

文教艺术2023-02-05 23:47:15百科知识库

你知道五线谱的历史吗

在提到五线谱记谱法时,我们不得不先说到五线谱记谱法的前生,纽姆记谱法。

  纽姆记谱法,出现在大约8世纪,“Neuma”源自希腊语,意为“符号”,是用绘图的形式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从8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咏不致因间隔时间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添加一些与语言重音或标点相似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明旋律的上下走向趋势。

  但最初的纽姆记谱,它不能表现音符的长短,也没有固定的高低位置。后来有人创造性地使用一根直线,将纽姆标注到这根直线的上下方,把这根直线定义为F,于是,出现了五线谱的始祖——“一线谱”。

  将近9世纪中叶,出现了用纽姆符号抄写的完整圣咏旋律。在记谱法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开始按照音程的大小来排列纽姆符号之间的上下空间距离。到11世纪,形成了指明旋律音高和音程结构的纽姆记谱法。这些符号有些表示一个“音符”,有些表示一组“音符”,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音乐人记忆完整的音乐曲目,了解某首音乐的特质等等。

  到了11世纪,僧人规多把纽姆符号放在四根线上,从而确定其音高,这种乐谱称为“四线乐谱”。为了方便区分,开始的线谱是用不同的颜色画成的,如红线代表F音,黄线或绿线代表C音。

  到了13世纪,所有的线都采用黑色书写了,只是在4条线的前端标注一个拉丁字母,表示这段记谱的绝对音高。

  但这个阶段的记谱,还是不能表现每个音符的时值长短,因此,在13世纪,一本名为《定理歌曲艺术》的手册第一次首创了“黑音符”的不同长度。

  15世纪时,出现了“白音符”,音符种类也增加了。线谱发展到这种状态时,已基本能记录音的高低位置和音的长短。到了16世纪,开始使用划分小节的记谱法,符头也变成了圆形。17世纪,四线谱又被改进为五线谱,经过几百年的逐步完善,终于成为当今世界上公用的音乐记谱法。

  五线谱传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应该是1713年《律吕正义》续编,该书详细介绍了五线谱的一些常理知识。19世纪中期,随着国门的打开,传教士的进入以及当时新学的盛行,五线谱逐渐被国人接受并使用。

  1930年,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将梅兰芳唱的戏曲用五线谱记录下来,出版了《梅兰芳歌曲谱》,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使用五线谱记录戏曲音乐的专集。

  两种不同版本(工尺谱版本和五线谱版本)《梅兰芳歌曲谱》,您能看懂哪一本?

本文标签: 美术与音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