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鸥(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英文名:Black-tailed Gull)属鸥科鸥属。是一种中型海鸥,身长大概45厘米,翼展大概126至128厘米。这种雀鸟聚居于东亚地区,当中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会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东北部分一带漂泊。黑尾鸥长有黄色的脚,鸟喙末端上有红色的斑点,继以黑色环带,腰尾白,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幼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需要四年才羽翼丰盛达至成长期。正如名字所说,它们拥有黑色的尾巴,并会发出像猫叫的哀怨叫声,所以在日本被称作“海猫”,在韩国则为“猫鸥”。黑尾鸥的主要食粮为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产与其内脏。它们经常跟着船只与渔艇觅食,也会从其他海鸟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鸥会连群结队地筑巢,在六月上旬会生两至三只蛋,孵卵期为二十四天。
中文学名:黑尾鸥
拉丁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
英文俗名:Black-tailed Gull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co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47厘米)的鸥。两翼长窄,上体深灰,腰白,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
第一冬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尾上覆羽白。
第二年鸟:似成鸟但翼尖褐色,尾上黑色较多。
虹膜-黄色;嘴-黄色,嘴尖红色,继以黑色环带;脚-绿黄色。
叫声:哀怨的咪咪叫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日本沿海及中国海域。
分布状况:常见。繁殖于山东及福建沿海。越冬于华南及华东沿海和台湾,于内陆在云南及沿长江有分布。季候鸟于辽宁、河北、山西及云南北部有记录。 习性:繁殖于多岩岛屿。松散群栖。
生活习性

黑尾鸥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悬岩、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成天在海面上空飞翔或伴随船只觅食。也常群集于沿海渔场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到河口、江河下游和附近水厍与沼泽地带。
黑尾鸥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层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生长繁殖

黑尾鸥的繁殖期为4~7月。常成小群集群营巢。在好的营巢地,也集成数十对的大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海岸悬崖峭壁的岩石平台上,也营巢于海边小岛和海岸附近内陆湖泊和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巢呈浅碟状,由枯草构成。巢的大小直径为外径15~25厘米,内径10~13厘米,深1.5~2.2厘米。巢间距最近为0.75米。
最早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蓝灰色。灰褐色或赭绿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6~74×39~49毫米,重57~68克。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梨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27天。雏鸟孵出后全身被有灰褐色绒羽,嘴先端具红斑。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食物主要为鱼和昆虫。雌性期主要由亲鸟半消化后再吐出喂养。大约经过30~45天的喂养,幼鸟即能飞翔。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