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生物科学2023-02-08 14:53:31百科知识库

黑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黑苇鳽的图片

黑苇鳽(学名:Dupetor flavicollis,英文名:Black Bittern)是鹭科黑鳽属的鸟类,俗名黑鳽、乌鹭、黑长脚鹭鸶、黄颈黑鹭。中等体型(54厘米)的近黑色鳽。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云南、长江以南、贵州、偶见于甘肃、陕西、河南等地,一般生活于芦苇丛、沼泽、滩涂、红树林及林间溪流、在贵州分布于700-1000m以及营巢于芦苇丛中、树上或竹林中。

中文学名:黑苇鳽

拉丁学名:Dupetor flavicollis

英文俗名:Black Bittern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黑鳽属(Dupetor)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5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黑苇鳽:形态特征图 黑苇鳽: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54厘米)的近黑色鳽。

成年雄鸟:通体青灰色(野外看似黑色),颈侧黄色,喉具黑色及黄色纵纹。

雌鸟:褐色较浓,下体白色较多。

亚成鸟:顶冠黑色,背及两翼羽尖黄褐色或褐色鳞状纹。嘴长而形如匕首,使其有别于色彩相似的其他鳽。

虹膜-红色或褐色;嘴-黄褐色;脚-黑褐色而有变化。

叫声:飞行时发出响亮粗哑的呱呱叫声,于繁殖期发出深沉的鼓样叫声。

地理分布

黑苇鳽:地理分布图 黑苇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见于长江中下游、东南部及华南沿海地区、西江流域、海南岛。亚种major罕见于台湾。

生活习性

黑鳽 黑鳽 黑苇鳽 黑苇鳽

习性:性羞怯。白天喜在森林及植物茂密缠结的沼泽地,夜晚飞至其他地点进食。营巢于水上方或沼泽上方的密林植被中。

黑鳽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一带。栖息于溪边、湖泊、水塘、芦苇、沼泽、水稻田、红树林和竹林中。常单个或成对在开阔的多植物的水域地方活动,有时也进到村屯附近的竹林和小树林。夜出性。主要在黄昏和夜间活动,但有时白天也活动。活动时沉默无声,但繁殖期间也发出高而粗犷的鸣叫。性较胆怯而好奇,常一动不动的站在地上,头颈垂直向上伸直并注视四周。以小鱼、泥鳅、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常单独在黄昏和夜间在溪边、水田、湖岸和芦苇沼泽地上觅食。有时白天也在芦苇丛或水边低矮灌丛和小树林内觅食。

野外观察记录: 黑鳽 黑鳽

黑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广,在沼泽地、湿地、芦苇荡均可以看到,甚至在某些城市的公园的小水塘里面也可以观察到,如南京雨花台植物园、杭州植物园等,但数量普遍较少。黑鳽飞行时非常容易辨认,脖子处扭结形状特殊,和鹭类容易区分。

生长繁殖

黑鳽 黑鳽 黑苇鳽 黑苇鳽

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沼泽地上芦苇丛中,也在水边灌丛、柳树或其他树上营巢。有时也见在竹林内营巢。甚至在房舍附近庭园中的竹林和路边树上营巢。营巢位置最高距地3—5米。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形状呈盘状,中心稍微下凹。每窝产卵4—6枚,颜色为淡绿色、淡蓝色、蓝绿色或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43—44×31一35毫米。

亚种分化

黑苇鳽 黑苇鳽

1、黑苇鳽指名亚种(Ixobrychus flavicollis flavicollis):分布于中国中部到印度、马来西亚、苏拉威西;

2、黑苇鳽帝纹亚种(Ixobrychus flavicollis Australis):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帝汶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3、黑苇鳽所罗门亚种(Ixobrychus flavicollis woodfordi):分布于所罗门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标签: 鸟类知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