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生物科学2023-02-08 12:44:30百科知识库

红脚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脚鹬的图片

红脚鹬(学名:Tringa totanus,英文名:Common Redshank)是鹬科鹬属的鸟类,别名赤足鹬、东方红腿,英文名直译为普通红脚鹬。中等体型(28厘米),腿橙红色,嘴基半部为红色,胸具褐色纵纹。比红脚的鹤鹬体型小,矮胖,嘴较短较厚,上下嘴基红色较多。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杂草丛生的沼泽、河岸、水塘等,也多见于沿海滩涂、河口等地。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红脚鹬

拉丁学名:Tringa totanus

英文俗名:Common Redshan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鹬属(Tringa)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sw 古北界, 非洲,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红脚鹬:形态特征图 红脚鹬: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8厘米),腿橙红色,嘴基半部为红色。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比红脚的鹤鹬体型小,矮胖,嘴较短较厚,嘴基红色较多。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

夏季上体锈褐色,羽轴黑褐色。下体白色并密布黑褐色纵纹。嘴和脚橙红色,嘴端黑色。飞行时白腰和翼内侧后缘宽阔的白色带明显。冬羽颜色较淡。

虹膜-褐色;嘴-基部红色,端黑;脚-橙红色。

叫声:多有声响。飞行时发出降调的悦耳哨音teu hu-hu,在地面时作单音teyuu。

红脚鹬:胸部纵纹 红脚鹬:胸部纵纹 红脚鹬:非繁殖羽 红脚鹬:非繁殖羽 红脚鹬:亚成鸟,胸部纵纹 红脚鹬:亚成鸟,胸部纵纹 红脚鹬:飞行图 红脚鹬:飞行图 红脚鹬飞行图:腰白、翼后缘白 红脚鹬飞行图:腰白、翼后缘白 红脚鹬飞行图:腰白、翼后缘白 红脚鹬飞行图:腰白、翼后缘白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红脚鹬和鹤鹬非繁殖羽的区别:

(1)红脚鹬体型稍小,矮胖。

(2)红脚鹬的嘴比鹤鹬短厚,上下嘴基红色较多;而鹤鹬嘴细长,仅下嘴基红色且红色较少。

(3)红脚鹬飞行时可见翼后缘白色;鹤鹬无白色的翼后缘。

红脚鹬 红脚鹬 鹤鹬:非繁殖羽 鹤鹬:非繁殖羽

生活习性

红脚鹬 红脚鹬

栖息于海滨、江河、泥滩、河岸边、沼泽地,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等为食。通常结小群活动,也与其他水鸟混群。

生长繁殖

红脚鹬 红脚鹬

繁殖期5~7月,在水域附近的干燥地面营巢,每窝产卵4枚。

繁殖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内蒙古东部、迁徙途经华南、华东,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台湾、海南越冬。种群数量较多。

地理分布

红脚鹬:地理分布图 红脚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远及苏拉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根据郑作新(1994),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东部。大群鸟途经华南及华东,越冬鸟留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海南岛、台湾。然而Hale(1971)认为中国有几个亚种。如此,亚种ussuriensis在中国为过境鸟,terrignotae于中国的东北及华东,craggi繁殖于新疆西北,eurhinus于中国西部。

保护现状

红脚鹬 红脚鹬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标签: 鸟类知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