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哺乳动物中,人类的妊娠率较低,生育学家推测,有16%被排出来的卵子因为没有受精而消亡,而84%的受精卵中,15%在到子宫内着床前就死去,27%在受精第1周丢失,8%在受精第2周到第5周之间流产,此后,直到分娩,又有3%丧生。因此,大约有60%的受精卵在能够临床诊断妊娠之前就已消失。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夫妇仍患“不孕症”。在这60%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质量差的精子、卵子结合而成,除了男女双方精子、卵子发育自身因素影响外(如染色体的异常等),受孕的时机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处于老化过程中的卵子受精,一方面可能在受精后短时间内被淘汰,另一方面则可能发育成异常的胎儿。国外有人观察,在排卵前3天到排卵后1天的5天时间里性交而受孕的妇女,流产率就低,而早于(精子老化)或晚于上述时间(卵子老化)受孕者,流产率均高。因此,如果正好在排卵期内性交,使充满活力的精子与刚刚排出的新鲜的卵子结合,妊娠率一定会大大地提高,日本的市川茂孝称之为“定时妊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