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即皮肤癌)两大类。良性肿瘤的瘤细胞繁殖有一定的限度,不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的特征是瘤细胞繁殖较快,并可发生转移。
皮肤癌有原发于皮肤的,也有从内脏器官转移而来的(即转移癌)。另外还有些皮肤病(如粘膜白斑、鲍温氏病等)较易发生恶变的,称为癌前期皮肤病。
皮肤癌种类较多,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湿疹样癌、蕈样肉芽肿,皮肤白血病、特发性多发性出血肉瘤、隆突皮肤纤维肉瘤、血管内皮细胞癌、何杰金氏病等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皮肤癌及其表现。
基底细胞癌这是比较多见的皮肤肿瘤,多与皮肤受强烈的日晒、放射线或化学物品的刺激有关。但也常找不出明显的诱因。它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多发生在面、耳及手背,也可发生在任何其他部位。但不长在手掌、足底及粘膜。这种癌大多为原发性,来源于表皮或毛囊,癌细胞发展缓慢,很少发生转移。
早朝的基底细胞癌是在皮肤上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的蜡样结节。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变,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及外用药物史。皮肤结节的体积可逐渐增大,但最大不超过几个厘米,不痛,稍硬,容易出血。以后逐渐形成小溃疡,有一定的破坏性,如侵犯皮下组织、软骨甚至骨胳。但不出现大面积坏死、流血、化脓。最好在早期结节状态时就作切除并作活检。
鳞状细胞癌比基底细胞癌少见,但恶性程度高得多。它是起源于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但原发很少,大多继发于下列皮肤病:如寻常狼疮、红斑狼疮、慢性放射性皮炎、疤痕、慢性溃疡、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病等。病变的皮肤起初为红褐色豆疹、结节,很快增大成不规则的斑块,表面呈乳头状或菜花状。小的仅1厘米,大的可达十数厘米或数十厘米。极易出血、化脓、坏死、形成很深的溃疡,排出恶臭的脓血,会很快的转移到周围淋巴结或内脏,死亡率极高。患者以中老年为多,好发部位视原发病而定,全身都可发生,但以头、面、外阴及下肢更多。为了预防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应避免直接的日光曝晒,实在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同样要作好接触电离子幅射、焦油、沥青、化学药物等防护措施。
为了早期发现鳞状细胞癌,一旦在皮肤上出现原因不明的结节或乳头状物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还应提起注意的是从疤痕、溃疡或窦道处长出来的肿瘤可被原有慢性损害所掩盖,故原先的病损若发生增大或经久不愈,应怀疑是否并发了肿瘤。还有一种情况不容忽略的就是包皮过长与鳞癌的关系很密切,包皮过长时大量污物如尿垢等就会积存在龟头和包皮上,不仅刺激局部造成顽固的包皮龟头炎,日久天长,还可诱发阴茎鳞状细胞癌,因此包皮过长应及早作包皮环切术。
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细胞的较易转移的恶性肿瘤,是皮肤恶性肿瘤中最恶的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是头颈部、躯干、四肢和指(趾)甲下。它的形态为点状、斑块和结节。质硬,颜色常不均匀,呈灰黑色至青黑色。它可自然破溃。先转移到附近的淋巴结,尔后通过血液而播散至全身。恶性黑色素瘤可发原于正常皮肤或发原于内脏,也有极少数是由黑素痣(俗名黑痣)转变而来的。这就提醒人们注意:虽然绝大多数的痣是不会恶变的,但也不能忽略那极少数可恶变的痣,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黑痣突然增大、黑痣突然明显隆起、发痒、黑痣周围发红、边界模糊、色泽不匀、突然更黑、脱毛、出血、破溃,就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定期就医复查。手指足趾、掌跖、甲下和粘膜上的色痣要倍加小心。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好,既彻底,又能将切下的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切不可随便搽药,点药,更不能用腐蚀药去烂痣,以免适得其反,刺激其恶变。
蕈样肉芽肿发生于皮肤淋巴网状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初起时,病人往往感觉全身发痒,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出现多种形态的皮疹,此时为蕈样前期。随之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大小不定,边缘清楚,隆起于皮肤而呈半球形或蕃茄状、蕈状,中央可糜烂,肿瘤可长期不变或时好时坏,可深达皮下组织,在晚期可侵犯内脏。
湿疹样癌此种癌来源一直存在着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乳腺导管癌有关。这种病已在本书的第79节中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谈的是原发于皮肤的癌,它可以转移到内脏。另外有些皮肤癌是来自内脏的转移癌。据统计,皮肤的转移癌来自乳腺的占50%,来自胃的占13~15%,来自肺的占12%,来自子宫的占9%,来自肾的占1%,其余为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的皮肤转移。因此,皮肤如果出现诊断不明的结节或斑块,又无明显的不适时,都应去医院作详细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