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池“115”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农业百科2023-02-10 10:34:01百科知识库

蟹池“115”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为提高河蟹养殖池塘的综合产出率,金坛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在蟹池“631”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试验示范了蟹池“115”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即以河蟹为主,套养青虾和鳜鱼,亩产河蟹100公斤,青虾、优质鱼类100公斤,亩效益5000元的养殖模式。试验于2009年,在长荡湖渔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试验塘口4只,面积125亩,据测产,河蟹平均规格205克,亩产量112公斤,青虾47公斤,鳜鱼12公斤,鲢鳙鱼44公斤,亩效益预计可达7000元。该模式根据河蟹、青虾、鳜鱼等生物学特性,优化组合、合理搭配放养品种及数量,营造了良性的河蟹养殖池塘生态环境,获得了更大的生产力和更高的养殖效益。其主要技术如下:

一、池塘及水源

池塘深2m左右,坡比1︰2.5以上,进水方便,排灌系统配套,防逃设施完备。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二、清塘消毒

1、池塘清整

于冬季进行,抽干池水,冻晒1个月后平整池底,清除过多淤泥,留淤5~10cm,便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检修防逃设施,维护池埂。

2、消毒杀菌

采用生石灰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浇,生石灰用量为200~250kg/亩。

三、种植水草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也能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同时也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夏季还可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种植复合型水草更有利于维护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河蟹生长,具体做法为:东西为行、南北为间,行间距5~4米,1~2月份种植黄丝草,4月底5月初种植伊乐藻,5月中下旬种植轮叶黑藻,使全池水草覆盖率保持在50~60%。

四、移殖螺蛳

螺蛳能滤食池塘水体中底泥释放和残渣剩饵所致的有机物质,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净化水质,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同时又是河蟹喜食的活体饵料,必须投放到位,投放时间在春节之后清明之前,每亩500公斤。

五、种苗放养

1、蟹种 要求肢体健全、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的自育或地产长江水系优质蟹种,规格为120只/公斤以内,放养密度为800只/亩。

2、青虾 2月份,每亩放养过池虾种15公斤,规格为1000尾~2000尾/公斤。

3、鳜鱼 5月底6月初,每亩放养体长5cm~7cm经强化培育的鳜鱼种20尾。

4、鲢鳙鱼 2月份~3月份,每亩放养鲢鳙鱼鱼种各15~20尾。

六、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

一是培育基础饵料。待水温上升到10℃时,每亩施用150公斤有机肥,培育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河蟹、青虾、鱼类提供活性饵料。二是科学合理投喂。动物性饵料搭配颗粒饲料,投喂量以存塘鱼虾蟹总重量的5%计算,并按照“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的投喂原则和“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进行科学的投饵管理。

2、水质水位调节

一是增氧。应用智能化控制设施中的溶氧监测功能(或简易的溶氧控制器),根据水体溶氧的高低,自动开启或关闭微孔管道增氧设施,使池塘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促进鱼虾蟹的生长;二是施用微生态制剂。高温季节,每15天使用一次EM原露等生物制剂,加速池塘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有害物质的转化,改善水质和底质;三是采取物理过滤方法去除蓝藻水华。高温季节,池塘水体易滋生蓝藻,败坏水质,使用硫酸铜等化学处理方法,成本、风险较大,采用“水泵+200目滤袋”的自制蓝藻过滤装置,控制了蓝藻的发生,减少了蓝藻的危害,效果明显;四是调节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适中”的原则,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份,水深控制在1.2~1.5米,9~11月份,水深稳定在1~1.2米。池水深度以看见池底水草为宜。

3、病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全年用生物菌溶水喷洒颗粒饲料投喂,提高河蟹的免疫力,并着重抓住“防、控、保”3个阶段:4月底到5月初,杀纤毛虫一次,隔1~2天后进行水体消毒,并投喂中草药制成的药饵连续投喂5~7天,预防疾病发生;梅雨结束高温来临前,扑杀纤毛虫,并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控制高温期间病害发生;9月中旬补杀纤毛虫,结合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确保河蟹顺利度过增重育肥期。

七、适时应市

春季轮养的青虾,4月份就可用地笼捕捞上市,河蟹成熟后,可陆续捕捞上市,先用地笼捕捉,基本结束时进行干塘,其他套养品种在干塘时一并捕捞上市。

本文标签: 水产渔业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