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竿跳高

历史地理2023-02-03 17:28:03百科

撑竿跳高

田径运动中技术较复杂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持竿在快速助跑中将竿插穴、借助竿子的支撑与弹力,以悬垂摆体和举腿引体等竿上动作,使身体越过一定高度的横竿(图1)。从事撑竿跳高锻炼可以发展力量、速度、灵巧和弹跳等素质,还能培养机敏、果断与勇敢顽强精神。

图1 撑竿跳高

古代人类为了适应生存和生产的需要,在同大自然进行斗争中,常利用手中的工具(木杆或尖矛),跳越沟渠或小河等障碍。人们通常认为近代撑竿跳高即由古代撑竿跳越演变而来。撑竿跳高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是18世纪中叶在德国学校中开始的。19世纪欧洲有些国家开始了撑竿跳高比赛。1866年英格兰选手跳过3.05米的高度。在跳的技术演变中,一度曾把撑竿跳高变成“爬竿跳高”,即运动员把带有铁叉头的木杆插入土中,然后沿杆爬上去再越过横竿。由于这种跳法既危险又不能表现跳的技术, 1889年规则规定运动员起跳离地后不得双手交换上爬。 1906年有人采用摆体跳法使成绩达到3.78米创造了用木杆跳的最好成绩。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使用竹竿,1924年第 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采用了木制插斗。这些器材设备的改革促进了技术发展,出现了“悬垂”、“摆体”、“后翻”等技术,使撑竿跳高发展成为“钟摆式”的技术形式。同时,由于助跑距离的延长,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的提高,运动员跳过的高度超过了握竿点。1942年用竹竿创造了4.77米的世界纪录。竹竿对技术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但它容易折断,限制了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属竿逐步代替了竹竿。金属竿比较坚固,使握竿点得到提高,同时加大了摆体幅度,增强了起跳动作。1957年用金属竿把世界纪录提高到4.78米。1948年有人试用了玻璃纤维竿。1962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正式批准使用玻璃纤维竿,加上采用海绵坑代替了沙坑,这样就使撑竿跳高的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撑竿跳高起源于欧洲,但是自1896年第 1届奥运会到1968年第19届奥运会,冠军都被美国运动员所夺得,历年的世界纪录也绝大多数为美国运动员所保持。第10届和第11届两届奥运会,日本运动员曾迫近美国的纪录两度获亚军。60年代以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不断地出现优异成绩。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运动员W.诺德维格和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波兰运动员T.斯卢萨尔斯基相继获得冠军。70年代后期法国崛起,在1979年世界撑竿跳高前10名运动员中,法国运动员占了第1、2、4、9名。这样就形成了以美国为主的,波兰、法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瑞典、芬兰、希腊等国势均力敌的局面。在第22届奥运会前夕的1980年5月11日,波兰运动员W.卡扎基耶维奇以5.72米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D.罗伯茨保持了 4年之久的世界纪录(5.70米);6月1日,法国运动员T.维涅隆又以5.75米的成绩打破了卡扎基耶维奇的纪录;7月30日,在莫斯科奥运会上,卡扎基耶维奇以5.78米的优异成绩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夺得了奥运会的冠军。

撑竿跳高是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在1910年的全国运动会上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17年中国丁熙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 3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冠军。1936年符保卢在北平以 4.015米的成绩创造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纪录,并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撑竿跳高有了迅速发展。1956年蔡艺墅以4.20米创造全国新纪录,并在1959年把全国纪录提高到4.50米,进入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1963年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胡祖荣获得撑竿跳高金牌。1980年北京运动员张成把全国纪录提高到5.43米。

选用玻璃纤维竿时,运动员要根据本人的体重和握竿高度来选用适合自己的型号。目前各国都按运动员体重以磅或公斤区分竿的型号,每增减 5磅为一种型号,每种型号的竿子又有软、中、硬 3种不同的硬度。中国竿子的型号是以 4位数区分的,例如4965,“49”代表竿长为4.90米,“65”代表适合运动员体重的公斤数。在实际使用时,不仅要根据体重和握竿高度,而且还要看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水平高的运动员所用竿子的型号要比自己体重大一些。因此运动员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对撑竿弯曲度的分析,正确选用适合个人的竿子。

撑竿跳高的比赛方法和跳高基本相同,但撑竿折断不算试跳失败,可以重跳一次。起跳后握竿的上手不得再向上方移动,下手的移动也不得超过上手。运动员试跳前可以要求前后移动跳高架,但移动的范围是在插斗后壁的前后端各60厘米以内。

玻璃纤维竿的出现使撑竿跳高技术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以两个“钟摆”为基础的力学原理依然没有改变,第 1 个 “钟摆”是以握竿点为轴的悬垂摆体所形成的“正钟摆”,第 2个“钟摆”是以撑竿下端为支点,向前运动的撑竿所形成的“倒钟摆”。正确合理的技术是使两个“钟摆”运动的速度相适应,协调地把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化为起跳向上的垂直速度,使身体越过一定高度的横竿。由于玻璃纤维竿受力时弯曲度大、弹力强,正确的技术要求是:运动员通过起跳和摆体给撑竿施加压力,使撑竿弯曲以储存弹力势能,在撑竿转入伸直阶段时利用弹力把身体弹起,使身体重心腾越尽可能高的横竿。

撑竿跳高与其他跳跃项目的不同点在于:运动员起跳离地后通过以撑竿为支撑的引体动作,使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受到一个新的外力影响,这个外力可以改变身体重心轨迹上升的路线。因此,提高拉引动作的速度对征服更高的高度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便于分析,把撑竿跳高技术分为下列几部分论述(图2):

图2 撑竿跳高技术分解图

(1)持竿和助跑。由于玻璃纤维竿弯曲度大,因此可以相应地提高握竿点。握竿点的高低和助跑速度、掌握技术的程度有直接关系。身高、臂长和起跳能力也对握竿高度有一定影响。现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握竿点都在4.75米以上,两手握竿的距离一般约70~90厘米。现代助跑技术的共同要求是:既要发挥最大的速度,又不能失去对助跑和插穴起跳的控制。一般都采用全程快速加速跑,在跑动中保持身体高重心,高抬膝、宽步幅,积极后蹬,积极送髋,使整个动作积极自然有力。助跑效果一般用助跑最后10米所跑的时间作为检查指标,有的优秀运动员可在 1秒以内跑完最后10 米。 ②插穴起跳(以左脚起跳为例)。插穴起跳是撑竿跳高技术的关键,是人体从水平位移转为竿上悬垂的纽带。在插穴起跳阶段要把助跑和起跳所取得的动能,最大限度地用于加大撑竿的弯度。插穴动作有3种姿势,即低手插穴、体侧插穴和高手插穴。插穴起跳是在助跑最后 3步中完成的,起跳点应在上手握竿点垂直线前10厘米左右,起跳时右臂伸展,左臂屈成90°,左手抵住撑竿,使身体呈反弓姿势。

(3)悬垂摆体。运动员起跳后仍要有向撑竿下面继续“跑进”的动作意识,同时身体还要短暂地保持反弓姿势,这对保持水平速度和加强对撑竿的压力是很重要的。在身体前摆中起跳腿逐渐向摆动腿靠拢,然后以肩为轴做收腹、屈髋、收腿动作(图2⑧~⑩),以缩短摆动半径,加快摆动的角速度。

(4)后翻举腿。当弯曲的撑竿开始反弹伸直时,要利用肩带肌快速收缩的力量,使两膝向握竿点收拢,以完成身体后翻动作。紧接着把两腿和髋部尽量向更高的上方举起,并在上升过程中使两腿贴近撑竿。此时运动员呈直体倒悬垂姿势(图2~)。 ⑤引体转体。引体和转体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两个动作。当撑竿将要完全伸直时,两臂沿着撑竿纵轴向下做快速有力的拉引动作,在髋和两腿积极上升中及时向左做剪绞动作,使身体由仰卧倒悬垂转为面对横竿,在撑竿上单臂支撑的倒立姿势(图2~)。

(6)过竿与落地。过竿是决定跳跃成败的关键,评定这部分技术的标准是身体腾越横杆超过上手握竿点的高度,优秀运动员大多在90~100厘米之间,有人达到 110厘米以上。运动员在完成单臂支撑倒立的同时,右臂沿撑竿纵轴做有力的下推动作,以使身体最大限度地向横竿上方腾起。在大腿越过横竿时小腿下压,紧接着做收腹、含胸、低头等动作,使躯干和头沿弧形过竿,然后团身落地(图2~)。

撑竿跳高的成绩取决于握竿的高度和身体腾越超过握竿点的高度。从撑竿跳高今后发展的趋势看,依然是在增强运动能力和掌握完善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握竿点和增加腾起高度。为此需从下列3个方面努力:

(1)改进撑竿的质量,使竿子向着重量轻、韧性强、弹力大、便于使用和携带的方向发展;

(2)提高跑的速度和竿上动作相应的速率是提高握竿点和增加腾起高度的基础,因此在发展速度的同时增强运动员在高速度条件下完成助跑和竿上动作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3)由于撑竿跳高技术的复杂性和对掌握技术的高度要求,运动员科学的早期培养与多年系统训练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要求。(见彩图)

撑杆跳高

参考文章

  • 简述撑竿跳高场地的规格田径知识
  • 试述跳高、撑竿跳高裁判工作田径知识
本文标签: 撑竿跳高  chenggantiaogao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